<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宜春铁哥</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3311566</p><p class="ql-block"> 照片来源:自拍</p> <p class="ql-block">今年6月15日上午,我陪同妻子和大姐回到宁波慈溪老家第二天,带着孙女和侄女一起来到老家菜市场,见到正准备收摊回家的二舅。</p><p class="ql-block">二舅见到我们的到来,感到非常的吃惊和高兴,赶紧让我们坐他的三轮车回家,两个小孩坐着颠簸的三轮车,一路上心里别提有多高兴。</p> <p class="ql-block">二舅骑着三轮车,带着我们拐过两道弯,沿着一条小河边的道路,在一栋别墅前门口停车便是大姨家。</p><p class="ql-block">我们见别墅大门敞开着,步入院内探望年近80岁的大姨时,她身体硬朗,说话铿锵有力,热情地招呼进家里赶紧坐,见到我们从江西宜春来看她心里非常高兴。</p><p class="ql-block">在闲聊之中,大姨说起小时候和老娘在老家生活琐事,她抑制不住内心对我丈母娘的思念,当年老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羡慕老娘跟随岳父去江西“三线”军工厂就是一辈子,现在老家生活条件都好了,姐妹俩却阴阳两隔,想起老娘“客葬异乡”就情不自禁的泪流满面,她转身低头擦拭着眼泪的表情,那一刻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印象,也勾起了我对那段往事回忆!</p> <p class="ql-block">时隔多年,再次提起老“三线”人,对许多不知情的外人来说,可能淡忘了,说起长青军工厂有些印象,但对于曾经在“三线”企业工作过的人来说,心里永远不可能抹去,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我的老娘她们一家人都是老“三线”人,曾经历过那段难忘的艰苦奋斗沧桑日子,忆往昔峥嵘岁月,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我老娘叫戴忠娥,长青厂很多人可能没什么印象了,但说起做衣服的裁缝戴师傅,可能许多人就知晓。</p><p class="ql-block">认识老娘,还得从1987年1月初说起,那是我退伍分配来到长青厂工作,住在单工宿舍4栋一楼,同寝室一起分配来的李发明、何伏清都是宜丰老乡,而且还都是当兵退伍军人。</p><p class="ql-block">我们三个人住在一间房里面,房间保持得非常的干净整洁,每天被子叠放整齐,洗脸刷牙、毛巾、鞋子等各种物件摆放统一整齐,仍然保持着在部队的作风。</p><p class="ql-block">每天听着军号去不同的单位上下班,厂里人说话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南腔北调的普通话还是挺标准,吃饭在职工食堂,生活很快就习惯了。</p><p class="ql-block">刚进厂上班参加了上岗培训班学习二个月,学习班上有一百几十多号人,大部分都是厂子弟招工进厂人员,只有我们十几个人从县里分进来,那个年代的“三线”军工企业很神奇,虽然山沟里的生活很单调寂寞,但还是有大部分专科院校毕业生分配进厂,以及国企人事的调动进出外,一般人还真进不来。</p><p class="ql-block">在学习班上结识了很多厂子弟,大家都成了学友、工友,我还有缘相识了我爱人后并结婚成家,我也记不起从什么时候开始喊丈母娘叫“老娘”,家里其他人也跟着我都叫老娘,<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声老娘叫了几十年,</span>老娘听着心里舒坦,乐呵着。</p> <p class="ql-block">国营长青机械厂于1966年建厂,代号206隶属国家兵器工业部,军方代表驻厂,由长林、长青、长红机械厂共同生产制造“五七”高炮,军工产品检验后交付给部队。</p><p class="ql-block">曾经辉煌过的“三线”军工企业20多年后,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从“三线”建设到“三线”企业消失仿佛就在昨天。</p><p class="ql-block">如今,老一辈军工人多数进入高龄化,还有很多一部分老人已离世,长青厂后代陆陆续续也进入了退休年龄段,再过几十年后,有谁还能记住长青厂的模样?可能只有前辈和长青人后代子孙,那也只是断断续续、点点滴滴的模糊记忆了,只有我们亲自经历过的最清楚。</p><p class="ql-block">虽然已经青丝变白,但还尚未老去,曾经都是从“三线”企业经历过的历史见证者、建设者,经历过长青厂的兴盛落魄。</p><p class="ql-block">真是弹指一挥间,逝去的光阴不能再重来,残酷的现实总叫人无奈。</p><p class="ql-block">如今,再说起往事真是有些伤感,不堪回首啊!</p><p class="ql-block">留住的只有沉思在昔日里回忆当中,岁月不饶人,不知你们还能想起多少那段峥嵘岁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谁能想到有着“央企”铁饭碗的企业,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改制过后,长青军工企业仿佛一夜之间就慢慢消失了。</p><p class="ql-block">军工主导产品经营模式都改制成股份制了,生产企业也搬到了工业园区,原生产车间、办公楼已破旧不堪,杂草丛生,特别是从外地回来长青人每次经过让人好心酸,望着熟悉的办公楼,车间真有点触景生情,留下不少的遗憾和回忆。</p><p class="ql-block">过去在宜春市南郊区的老厂生产区一片荒凉,只有少数的车间传来私有股份小企业加工机器的声音,多数闲置空地变成了一块块家属菜园,途径能遇到几个年纪大的熟悉人在菜地里种菜、浇水,见到相识的老友会热情的招呼聊上几句,叫你拔些喜欢的蔬菜带回去吃,这也是老三线人的一片心意,还珍藏着这份情感。</p> <p class="ql-block">老“三线”企业虽然消失了,国企改制长青厂没有了,但至今为止,生活家属区还居住着一千五百多户,三千八百多常住人口的军工企业职工、家属、厂子弟,70%为老年人。</p><p class="ql-block">长青厂军工企业改制后,国企职工下岗身份置换后人员分流,可长青人军工精神还在,尽管老厂居住条件差,职工宿舍房屋陈旧,水泥道路坑洼,也给生活带来一些不便。</p><p class="ql-block">前些年,政府想拆迁长青旧住房置换新房屋,改善大家居住生活环境,但由于拆迁补偿问题有些差距,加之旧房面积小,置换新房还要补贴不少钱,大家都不愿意拆旧置换新房子,长青人只有少数陆续在市中心城区购买了新房外,大家居住在老厂,生活方便就行,楼上楼下左右邻舍彼此都很熟悉,<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部份“军企”人都不愿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现在外环南路延伸又拓宽,离高铁站又近,乘公交车出行也方便,几代长青人克服各种困难,默默早出晚归,一直居住生活在这样的贫民小区里已经习惯了。</p><p class="ql-block">前年,迎来了政府对长青老生活家属区,旧楼院改造好后旧貌变新,大家都心情舒畅,安居乐享晚年生活有朝气。</p> <p class="ql-block">如今,进入长青厂生活区主道路、楼栋之间小道全部铺了沥青,陈旧的职工家属楼外墙全部进行了简单装修。</p><p class="ql-block">小区道路两旁的樟树,以及其它树木都进行了剪修,两边绿树成荫,建了N个垃圾分类收集站。</p><p class="ql-block">破旧的菜市场也进行了改造,公共场所修建了公共卫生厕所,有些空地推平还修建了不少停车位,生活区主要道路,重点场所都安装了不少监控设备。</p><p class="ql-block">在长青社区居委会前面空旷的地方安装了健身器材,给居民提供了一个锻炼身体的好场所,这些明显的大变化,跟过去的旧面貌相比简直就是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徒步走在生活区道路上有一种心情愉悦感,在这里居家养老真是个好地方,离温汤古镇、明月山景区又方便,长青老一辈人对如今的生活环境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在长青居委会东头一块空地上,陈列着一门“五七高炮”供大家参观,对外人来说一览而过,而对老一辈人来讲,那就是老军工企业产品的见证纪念,能勾起长青人在原宜丰老厂山沟的回忆,多少人抛家立业住山沟,默默奉献国防事业,我岳父岳母跟许多长青人一样都是老军工,他们这辈人都是献了青春献子孙,也苦了一辈子。</p> <p class="ql-block">老娘出生在宁波慈溪三北镇,高中二年级辍学在村小学当老师,结婚后生下老大老二两个女儿。</p><p class="ql-block">1969年,她怀孕挺着大肚子,随岳父来到宜丰县黄岗乡一个叫“东坝”军工企业206厂,住在四号沟,是生活区域比较热闹的地方,有大跃进商店、邮电所、汽车站、菜市场等生活公共场所。</p><p class="ql-block">“三线”军工企业几千职工、家属分散居住在一条蜿蜒曲折的山沟公路两侧,一至九号沟约3公里,两边山峰峦叠翠,山沟沟中间有一条蜿蜒清澈溪水河流,家属宿舍楼建在依山梯形的平地,溪河两岸边,每当炊烟冉冉升起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山沟老厂里想外出行一趟交通很不方便,离就近的黄岗、双峰、潭山人民公社都有十至二十多公里不等的山区路程,厂里每天只有一班客车进出南昌和宜春。</span></p><p class="ql-block">老娘当年26岁,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大山沟,大女儿丽亚5岁,二女儿丽娜3岁,离开浙江来到江西生的是个儿子取名叫黎江,全家人很是开心。</p><p class="ql-block">随着家里人员增多,房子调整搬到了三号沟一个大坡顶住三楼,老娘在长青五金厂缝纫班学裁剪衣服上班,做工作服、沙发套等,边学边干自学裁剪手艺,为他人量身定做衣服的裁缝师傅,在70~80年代是一个非常吃香的技术手艺人,养家糊口不成问题,老娘曾经在长青机械厂五金厂缝纫班当过组长。</p><p class="ql-block">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她都没有离开过缝纫机,退休以后在家,有些熟人上门都亲切的叫老娘“戴师傅”,老娘总是热情的接待一起聊聊天,拉拉家常,他们拿来的布料都是免费做衣服,每当听到老娘脚踩缝纫机“滴滴答答”有节奏的声音,感到特别的熟悉和亲切。</p> <p class="ql-block">老娘平时忙着做衣服裁剪,有时一日三餐就很少兼顾下厨,懂事的大女儿王丽亚从小就帮着家里烧饭炒菜,二女儿丽娜是姐姐的跟屁虫,姐姐烧饭炒菜她就帮着烧火,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家里缺乏劳动力,上山砍柴是一件最艰苦的事情,家里每天烧饭炒菜的干柴备料不多,经常是烧些半干不湿的柴火,在灶炉里总是烧不起火,用嘴巴对着炉火去吹,弄得满厨房都是烟,呛的咳嗽眼泪都流出来了,用手一擦满脸都是脏兮兮的哭笑不得,还特别的开心。</p><p class="ql-block">姐妹俩慢慢学着做家务事,久而久之丽亚也成了家里大厨,大家都爱吃她炒菜。</p><p class="ql-block">每天早上岳父和丽亚、丽娜只能简单的吃几口泡饭菜,便匆忙的赶厂班车去二车间、八车间上班,中午也在单位吃快餐,只有晚上全家人才能聚在一起吃顿饭。</p><p class="ql-block">空闲时间里,老娘也烧得几个好菜,小时候起就不吃辣椒菜的老娘,她烧的红烧肉、糖醋排骨、红烧带鱼以及卤猪心、猪舌头等拿手菜,都是家里人最喜欢吃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在1989年12月份,我在长青厂保卫科(派出所)工作了二年多,迎来了国营长青机械厂整体从大山沟里乔迁来到宜春市南郊长青新厂。</p><p class="ql-block">那年我的室友李发明、何伏清等部份宜丰籍人员陆续调离老厂返回县城工作,而我于89年12月8日第一批搬迁去了宜春。</p><p class="ql-block">当年的新厂区和生活区都是一片荒凉,满地是黄泥土,推平的土地连杂草都没长出来,厂里人都管新厂叫“黄土高坡”,下班回家就不愿意出来的一个地方。</p><p class="ql-block">随着长青厂三年多时间,采取边搬迁、边生产、边建设,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全部从大山深处走出来了,新厂的环境建设越来越好,长青人的心情是无比欢欣鼓舞,安居乐业。</p><p class="ql-block">随着国有经济变化,计划经济接近尾声,自主创业走向市场,面临着市场经济严峻考验,厂里开始生产不景气,工资也拖欠不能按时发放。</p><p class="ql-block">单位有些部门开始裁员,许多生产一线工人、技术人员也开始办理停薪留职手续,舍业抛家前往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各显神通谋生计。</p><p class="ql-block">在这种从未有过的特殊情况下,人心浮躁,老娘拿出家里所剩不多的积蓄,带领全家人在生活区菜市场旁一间旧平瓦屋里开起了一家简陋的“王家餐馆”,由丽亚大姐掌勺。</p><p class="ql-block">岳父王享庭原来是厂里八车间生产主任,他性格爽直,人际关系都很好,有些老熟人常来照顾些生意,平时能接一些零星散客、快餐、职工食堂过点用餐客户。</p><p class="ql-block">还有老娘那台旧缝纫机也能接些小生意,经常在店里听到老娘踩缝纫机“滴滴答答”的声音,生意马马虎虎,能挣到全家人的口粮很满足了,这样坚持了好几年。</p> <p class="ql-block">老娘是一个非常勤快的人,每天忙忙碌碌,早早就把一天的菜买好,有时候还徒步几公里去街市上买菜,隔三差五经常叫家里人一起聚聚。</p><p class="ql-block">刚来到宜春新厂时,老大老二住在生活区指挥部9栋,两姐妹合住一楼两室一厅一厨的过度期待分房里,每到星期天休息,老娘就叫我们去家里吃饭,改善一下火食,看看两个外甥女和外甥,家人们其乐融融日子过得很顺心。</p><p class="ql-block">几年之后,职工基本都陆续分到了新房子,老娘把一栋4楼房子给了儿子儿媳住,自己搬到了52栋一楼,年纪大了住着一楼还是更方便些,休闲时间就在房前屋后闲置空地上挖地种点蔬菜,家里平时总会有点剩菜剩饭又舍不得倒掉,就买来几只鸡圈养,慢慢地又喜欢上了养鸡,每天喂鸡看到鸡抢食,心里也有一种乐趣涌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老娘性格爽直,经常喜欢和别人聊天,对子女会唠唠叨叨有操不完的心思,她言辞善教,营造了一个温馨、和睦相处家庭。</p><p class="ql-block">老娘居住条件简陋,却永远是子女们的栖息地,喜欢在双休假日全家人经常聚在一起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时间一晃,老娘已是80多岁耄耋之年的老人,身体越来越不好,老娘因坐车会晕车,平时就很少出远门,自从来到江西后就很少回老家宁波。</p><p class="ql-block">年轻的时候曾回去过几次,来回一趟就像病了一样,现在年纪大了,无法实现回家看看的心思。</p><p class="ql-block">在2019年5月份,老娘的母亲百岁生日都没能回去给母亲拜寿,2023年4月初老娘母亲去逝只能望而叹息,站在家门口向着老家的方向深深的鞠躬磕头示意,表达内心深处对母亲那份养育之恩的思念,只能由儿女们代替前往老家尽孝心!</p> 参加外婆百岁寿宴 外婆103岁视频 <p class="ql-block">曾经历过“三线”厂的老娘生活如何了?2023年初,老娘因干咳嗽多日去医检查拍胸片,发现肺部结节偏大的影像,家人们都不敢相信,更没敢告诉老娘实情,之前只知道她有慢性支气管炎扩张。</p><p class="ql-block">经过咨询专家医生就诊,像老娘这病情动手术治疗效果不一定好,考虑老娘年岁已高还是保守治疗。</p><p class="ql-block">老娘通过住院,吃药打针治疗病情有所缓解,她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大病,说是新冠肺炎的后遗症,让家人不要为她担忧,每天心情跟往常一样挺开心,还戴着老花镜为俩个曾外孙女织起毛线衣来。</p> <p class="ql-block">老娘的病就这样时好时坏,隔三差五老娘的病情有所反复,子女们心里也是干着急,四处寻医问药,打听到宜春市中医院有一个老中医专治疑难杂症专家,儿子带着老娘早早来到医院挂号排队,老中医号脉叮嘱家属注意事项,开了一个星期药试试效果再来就诊。</p> <p class="ql-block">老娘吃完药后,感觉身体好多了,就这样每个星期三由儿子王黎江和大女婿易飞轮流送老娘去号脉一次,开一个星期的中药回来煎药喝。</p><p class="ql-block">老娘每次药方都有不同的变动,持续吃了十个多月中药之后,专家号完脉告诉老娘和陪伴家属,吃完这个星期药以后就不要来了,停药一段时间再说。</p><p class="ql-block">停止服中药以后,老娘好像也明白了一些自己的病情,说活到了八十多岁这个年纪也无所谓,人总是要死的,就是希望不要太痛苦就行,以此来安慰自己和家人们。</p> <p class="ql-block">老娘有点懒床了,上午好晚都不想起来,媳妇阿兰把早饭送到床前饭也不想吃,说没胃口,看上去老娘没有什么精神,每天就这样耗时间,过了一天又一天,有时黎江带着老娘到医院里打两针,开点药回来有所缓解,没过几天又重复这样的病情,安排老娘住到医院里去,她说家里更舒服不愿住医院,还得化冤枉钱。</p> <p class="ql-block">为了多陪陪老娘,我们每个礼拜至少要去一两次看看老娘,家人们聚聚餐,让老娘热闹热闹开开心心。</p><p class="ql-block">我家孙女幽幽每次去老娘家,喜欢到柴棚间后面一棵金拮树上采摘金拮子,用青菜、米饭喂圈养在空地上的几只鸡玩,每次见到老娘叫“鸡”太太,老娘听到很是高兴,逗得鸡太太很开心。</p><p class="ql-block">老娘特别喜欢俩个曾外孙女,看到她们来就非常高兴,俩个小孩在老娘床上蹦来蹦去,老娘话也多了,吃饭也挺有味道,天天呆在一起就好。</p><p class="ql-block">家人知道老娘的心思,丽亚和黎晴就把老娘接到家里去住了一段时间陪陪老娘,老娘很开心,老娘住在谁家,我们就去谁家聚聚,一周至少见一次面陪老娘热闹一下,这是老娘过得最开心的日子。</p><p class="ql-block">现在要去子女家住几天,她都不愿意挪窝了,没有这个力气和勇气,老娘身体特别不好时,不放心老娘晩上一个人住,就在老娘房间里架好了一张小床,安排轮流陪陪照顾好老娘,小女婿阿边刚陪了一个晚上,她就不愿意要我们轮流守在边上,说这样谁都睡不好觉,她也觉得好尴尬,只有老二丽娜偶尔陪老娘一晚,老娘不停的唠叨唠叨家常,第二天大早起来也有说不完的话,精神状态挺好。</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久病无孝子,说起来老娘家几个子女都挺孝顺。</p><p class="ql-block">老娘家三个女儿都住在市区,平时照顾老娘不太方便,但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关心照顾患病的老娘。</p><p class="ql-block">老大经常下厨做点好吃的给老娘,老二隔三差五来看老娘总要买些老娘喜欢吃的水果、面包等食物,老四经常来给老娘洗脚、剪脚手指甲。</p><p class="ql-block">老三是儿子住在长青厂离老娘家最近,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要赶到老娘住处,照顾老娘的大部分时间落在儿子和儿媳妇上,儿子经常照顾老娘也担当了不少,但还是儿媳妇阿兰付出最多,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好儿媳妇。</p><p class="ql-block">老娘牙齿不好,吃不了稍微硬点的食物,每天要少吃多餐,每顿饭菜按时做好外,还要给老娘熬好粥、煮好汤,变换着做好各种老娘爱吃的饭菜,遇到老娘起不了床,阿兰就经常在床前喂老娘吃饭。</p><p class="ql-block">阿兰退休后被单位留用继续上班,服中药十个多月期间,每天还要临时请假在上班途中回来给老娘定时熬好中药,有时遇到老娘解不了大便,还要帮着给老娘把大便抠出来,倒屎倒尿,洗澡洗衣服等家务事,默默无闻的照顾着老娘不吭一声。</p><p class="ql-block">真是一个非常勤快又孝顺的儿媳妇,儿女们都没做到的事情她做到了,尴尬的事情不是老娘说给儿女们听,大家都不知道,家里人都非常感激她,阿兰也成了我们这个大家庭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2023年刚立冬,气温骤降,老娘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有时咳嗽频率加剧出现呼吸困难,儿子黎江特意从新余拿来他老丈人曾用过的一台呼吸机,给老娘吸氧来减轻症状,呼吸还算平稳。</p><p class="ql-block">老娘平时躺在床上根本不愿起床,卧床不起呻吟不停,全身感觉到处不舒服,老娘唉声叹气地说:“看来一下子死又死不了,痛的老娘真是难受,还把你们拖累了”!</p><p class="ql-block">有时间特别是关节、骨头像针扎一样痛,只能吃点止痛片来缓解,守候在傍的子女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来安慰老娘,老娘的病情真是无法意料了,能不能熬过这个冬天都难说?</p><p class="ql-block">有些邻居熟人路过家门口,遇见老娘也经常陪着晒晒太阳,聊聊天来安慰老娘。</p><p class="ql-block">特别是楼上的宋师母每天有时都会来看看老娘,帮倒点开水,陪着老娘说说话,拉拉家常,问长问短,经常摘些自家菜地蔬菜送给老娘吃,老娘每次跟我们说起都很感激宋师母这个远亲不如近邻的好邻居。</p> <p class="ql-block">进入冬季的早晚温差很大,这几天的气温回升,阳光温和,天气干燥,老娘呆在家里总不愿意出门。</p><p class="ql-block">经过家里人商量,为了让老娘换个新环境舒展一下心情,老娘在儿子的劝说下,小女儿黎晴把老娘接到了家里住,做了老娘最喜欢吃的菜,这些天来老娘心情很好,在桌上一起和家人吃饭有说有笑声,老娘明显比前几天更舒服了,脸色有些红润,精神蛮好。</p><p class="ql-block">我真是希望老娘能天天开心快乐,虽然您没有养我长大,年轻成家后您是我的依赖,是大家的靠山,感恩老娘几十年如一日时刻牵挂关心我们每个家人,无论您变的多老,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日子里,我们大家一起会陪您度过难受、开心生活的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在老娘生命弥留之际,远在老家宁波四哥父子、九妹,以及上海的根哥相约分别乘坐飞机、高铁来到宜春长青厂看望老娘。</p><p class="ql-block">当见面的瞬间交谈,老娘看到几年没见的外甥、外甥女、孙外甥特意来看望自己很开心,瞬间,内心止不住那份牵挂情感涌上心头,眼眶湿润,用老家话问候着老娘,老娘的精神面貌一下也振奋起来。</p><p class="ql-block">老家亲人来宜春这几天看到老娘病情还稳定,照顾周全,心里感到很欣慰。</p><p class="ql-block">数月之后,老娘的妹妹、弟媳妇专程从宁波赶来看望,并陪伴老娘小住的日子,生活在宜春的老娘小弟和弟媳多次来探望,他们在老娘床前拉家常,是老娘感到非常开心的时刻,所有病症几乎消失了。</p><p class="ql-block">2024年春节期间,老娘大妹的儿子海波特意从宁波老家赶来探望老娘,买些珍贵补品给老娘,老娘总是念念不忘的说“这辈子从来没有吃过这么贵的补品”,老娘心里甜滋滋的,经常跟我们唠叨。</p><p class="ql-block">宁波老家的亲们先后来看望老娘,见到老娘厂里生活环境跟前几年比变化很大,去宜春温汤感受富硒温泉泡澡,徒步在街上与游客擦肩而过,都能听到浙江、上海熟悉的口音,仿佛就在家门口散步一样,心情特别的愉悦。</p><p class="ql-block">短暂的相聚,亲人们又要依依不舍地泪别老娘,返程之际,他们忘不了躺在病榻上老娘的面容,千叮咛万嘱托我们,同时宜春的变化也给他们留下了新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2日下午15时多,天空雷鸣闪电,倾盆大雨之际,老娘卧躺在病床上悄悄离去。</p><p class="ql-block">一位“老三线”人走了,许多曾经老厂同事和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在老娘灵堂前烧香祭拜,送老娘最后一程,愿天堂没有病痛,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老娘去世一年多里,每次到老娘曾经居住过的房间,她的音容笑貌总会浮现在脑海里,瞬间对老娘的思念会停留许久。</p><p class="ql-block">老娘仿佛在告诉我,她已长眠勿常念。人来世间一趟都有定数,身体健康活着是一种享受,病疼活着是一种折磨与痛苦,因病离世虽然是伤心离别,但也是一种解脱,这就是人生的归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