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家国情怀】再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从土改激情到乡村振兴的思考

岁月倾城

<p class="ql-block"><b>【红色经典•家国情怀】</b></p><p class="ql-block"><b>再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从土改激情到乡村振兴的思考</b></p><p class="ql-block">作者/岁月倾城 美编号7359808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桑干河水的涟漪里,荡漾着中国农村的过去与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次翻开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那片土地上曾燃烧的土改激情与今日农村面临的“空心化”困境,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这部荣获斯大林文学奖的作品,描绘的不仅是暖水屯的土地改革,更是一幅农民思想转变的生动图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土改激荡中的农民心态变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土改小说“并不是一篇描写战争的作品,却以相当高的书写频率勾勒出战争的背景”。丁玲通过细腻笔触,描绘了农民如何从宿命论、等级观念的束缚中逐步挣脱,在土地改革的洪流里经历着思想的嬗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理应受到广大农民积极拥护的土地改革,在一开始却没有燃起农民的热情之火。保守的文化基调让宿命论、等级观念充斥了农民的头脑,导致农民顾虑重重,不敢响应土地改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是中共的土改工作以宣传教育、诉苦大会等层层深入的动员机制展开,激发农民全新的阶级意识。这一向忍让的中国农民逐渐开始产生反抗、复仇情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丁玲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激发而开启的主体改造,对其创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有着关键性影响。正是以《讲话》所要求的主体革新为基点,丁玲依托解放区文艺生产机制,深度参与土改实践,才能创造出新质的小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空心化”:当下农村的现实困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土改中焕发活力的农村,如今正面临“空心化”的严峻挑战。曾在土改中积极争取土地的农民后代,如今大量离开农村,走向城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期有学者在湘南农村的调研发现,“农村废弃房屋太多,废弃杂房、猪牛栏舍、旱厕、残垣断壁随处可见,既影响了村容村貌,又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还造成大量土地资源闲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农村人口近60万的县,危旧房所占的土地面积达3万多亩,即2000万平方米,农民新建住宅集中在村庄外围,内空外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农村“空心化”不仅仅是人口减少的问题,更是人口结构失衡的危机。以河南省焦作市农村为例,参与问卷调查的15—59岁男性青壮年中,外出务工人数占比53.52%,留守的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种人口结构导致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缺失,传统风俗文化无人继承,农村文化出现“空心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十五五规划照亮乡村振兴之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面对农村空心化的严峻挑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十五五”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介绍“十五五”时期“三农”工作重点时指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时,“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健全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让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分享更多成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则是解决农村空心化的重要途径。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以钉钉子精神解决好农村改厕、垃圾围村等问题,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从土改到乡村振兴:不变的初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望《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描绘的土改岁月,再看当下农村的空心化现实,中国农村始终在变革中前行。土改时期的农民思想教育与今日的乡村振兴战略,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都着眼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土改运动后,中共敏感地意识到教育农民的必要性,并将教育农民的任务提上了重要日程。今天,我们面对农村空心化,更需要教育和留住农村建设人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解决之道。对于因农村空心化而产生的“小村”,有地方通过科学测算,按照“常住人口不超过户籍人口的1/3”或“常住人口不到200人”等标准,撤并整合一批小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时要坚持“该多的要多、该少的就要少”的配置原则,对人口多、任务重的村庄,应适度增加岗位、加大投入;对治理任务轻、人口少的村庄,则要探索发展“以强代弱”“村居联建”“一人多岗”等新模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治理农村“空心化”,还需要“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吸引力”。同时要“建立健全本地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制度,为人才返乡创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阳依旧照在桑干河上,只是时代已翻开了新的篇章。从土改到乡村振兴,中国农村的变革永不停息。当我们以历史的眼光审视这片土地的变迁,便会懂得,每一次对农村问题的关注与解决,都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夯实与拓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十五五规划的指引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年的土改激情能够转化为今日乡村振兴的动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这不正是桑干河畔那轮红日始终照耀的梦想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