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津之行的行程安排一个接一个,个个都是精华,幸好几个景点相邻不远,都在意风区附近。游览完钟书阁,右转弯穿过一条马路不远就是梁启超纪念馆。纪念馆坐落于民族路(44号—46号)由两座意式楼房建筑组成,坐北朝南,一院相连、比肩而立。东侧建筑为“故居”,西侧建筑为“饮冰室”,梁启超晚年在这里著书立说,生活了14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不仅是两座建筑的遗迹,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体现了一位历史大思想家的灵魂驻足之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怀着敬仰的心情,踏入纪念馆,迎面而来的是庄重典雅的梁启超塑像,高2.38米,重400多千克,伫立于两座楼前之间。塑像目光坚毅执着,再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深思形象。铜像经过岁月的洗礼,留下了沧桑刻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启超(1873—1929),汉族,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享誉中外的学术大师,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启超旧居老楼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由梁启超自己设计的一座意式砖木结构两层楼房。主楼为水泥外墙,塑有花饰,异型红色瓦顶,石砌高台阶,建筑面积1121平方米。上靠屋顶有宽敞的阁楼,一、二层各有9间房,二楼由互通的隔扇门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主要是书房、会客厅和起居室、图书资料室,为梁启超专用,西半部为其家属居住,楼下是过厅、小书房、客厅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国十三年(1924年)底,梁启超又在旧居室右侧,建起了风格典雅又富丽堂皇的“饮冰室”书斋。楼高二层,带半地下室,建筑面积 949.5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饮冰室”(不要误会是喝饮料的地方),这是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专门为梁启超设计的意式风情二层小楼。据资料介绍,梁启超于民国元年(1911年)从日本回到中国,以“饮冰”为名,源于《庄子·人间世》一句话: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吾其内热乎。梁启超自号“饮冰室”主人,以表其忧国忧民之心,台湾诗人余光中来梁启超故居参观时,曾说过一句话:“其室名冰,其人犹热”,确是恰如其分。梁启超在这里著书立说,生活了14年,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一部著作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饮冰室,一股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大厅左侧墙上悬挂着一幅一米左右的巨幅肖像,画里的人物却不是主人自己,而是他的得意门生、立志“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的护国将军蔡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旧居门前两侧的二棵高大的石榴树,时值秋天收获的季节,硕果累累,挂满枝头,象征着梁启超“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庭教育传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启超纪念馆的陈列展览由梁启超的故居楼和“饮冰室”书斋组成。以《梁启超与近代中国》为主题,故居展室分为“勤学苦读的神童”、“戊戌变法的主将”、“君主立宪的鼓吹者”、“反袁护国的组织者”、“享誉中华的学术巨擘”和“寓居津门的饮冰室主人”六个部分,12个展室,有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护国战争、巴黎和会等。展室里陈列着梁启超的书信、书籍、历史文献以及活动照片等历史资料。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梁启超先生传奇的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进入一楼的展室走廊,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篇章镶嵌在顶棚,灯光辉映,熠熠生辉,气势非凡。至今,振聋发聩,响彻神州大地,震撼每一个爱国者的心灵,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奋发图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启超有九个子女,他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的情怀和趣味,融入了几代后人的血脉,书写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族传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启超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堪称典范。长子梁思成为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两人均为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梁思礼,火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女梁思顺精通日语、英语,曾是梁启超的私人秘书兼翻译;三子梁思忠,美国西点学校毕业,曾参加淞沪会战,英年早逝;四子梁思达,经济学家,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和工商管理工作;次女梁思庄,曾任燕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三女梁思懿,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国外联络部副部长,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四女梁思宁,早年就读于南开大学,1940年参加新四军。他的9个子女,7个留学海外,均学有所成,却全部归国报效桑梓。梁思礼曾感慨地说:“从小父亲就给我们讲爱国故事,要我们长大后爱国如家,因此我们都传承了父亲的爱国基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他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声疾呼、每一次行走,都留下了岁月的足迹,镌刻着历史的思想文化,文墨飘香,万众瞩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楼的部分展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启超从小便展示出了不同于常人的天赋,四五岁时便能阅读四书,12岁时参加科考便中了秀才,五年后又中了举人。1887年进入广州学海堂读书,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并在其创办的万木草堂学习,长达5年之久。从学海堂到万木草堂,是梁启超由书斋走向社会跨出的重要一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万木草堂的学习生涯中,梁启超不仅了解了天下大势和民族危难,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新概念,立志为改良救国、振兴中华而奋斗,由于他广泛涉猎中西书籍,大大地开拓了知识面,也为他以后在思想舆论界大展身手及政治生涯和学术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光绪帝召见梁启超,“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并让梁启超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在“百日维新”期间,有关新政的奏折、章程,有不少出自他的手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参与领导戊戌变法(1898),世称“康梁”,主张君主立宪制,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尽管变法失败,但其《变法通议》等著作系统提出了“变则存,不变则亡”的革新理念,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近代史上维新变法的主将和反袁护国等诸多重大事件的策划者与参与者,梁启超的言行,不仅表明了他的社会政治主张,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一段激烈动荡、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凡是熟悉中国近代史的读者,对清末年间发生的“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等事件,大都耳熟能详,对这些事件中的风云人物梁启超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读懂先生,也就读懂了中国近代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启超和蔡锷的蜡像,展现了一段百年风云。“护国运动”是梁启超重要的政治活动。辛亥革命胜利后,在国外流亡十几年的梁启超决定回国,回国的第一站就选在了天津。梁启超于1915年定居天津后,在其寓所和书斋,会晤蔡锷等人共商讨袁大计,梁启超的居所也就成了“护国运动”的策源地。梁启超归国七年,从“反袁护国”到“护法迷途”,其政治实践虽败,却以血肉之躯验证近代中国宪政困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欧洲回国后,梁启超潜心于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组织共学社,讲学社,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担任京师图书馆与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他还在全国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特别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更是取得了非凡成就,涉猎之广,造诣之深,著述之丰,影响之大在当时学术界鲜有匹敌,成为一代宗师,享誉中华的学术巨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张列表记载,从1921年10月到1923年1月的十六个月里,梁启超就在全国各地演讲三十四场,平均每个月演讲两场还多,而且演讲内容丰富,“先秦政治思想史”“美术与科学”“情圣杜甫”“市民与银行”“人权与女权”“历史统计学”等等。梁启超擅长用浅显流畅的文字和语言,来阐述重大的时事问题和深刻的道理,有很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据史料记载,每次演讲,会场内外都是人山人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梁启超先生著名的《少年中国说》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少年发奋图强,热爱国家,报效祖国!此时此刻,仿佛听到那种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疾呼在耳边响起,令人热血沸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启超纪念馆处处体现出“无负今日”的人生至理名言,我深深的被这四个字吸引,朋友们也都纷纷驻足拍照留念。回望着梁启超题写的“无负今日”的名言,此时此刻,我顿时领悟到了“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精神内涵,这“热血”已从先生的政治激情升华为对生命本身的热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生难得不负今日,看看得过且过的每一天时光匆匆流逝,不由感叹梁启超先生务实的人生态度,看着一本本梁启超先生的著书、一篇篇激扬文字,都是以无负今日的人生态度追求卓越。深切感受到梁启超炽热的爱国心、报国志、家庭教育的温馨和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启超叱咤政坛,犀利的笔锋,如同一把宝剑,强于十万兵。他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他的影响,让一代伟人横空出世,英雄辈出。毛主席曾说过,年轻时影响他最大的就是梁启超;周总理在南开中学求学时,曾听过梁启超的演讲,亲笔书写了梁启超的诗篇《自励诗》来激励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启超一生勤奋,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文化圣手,留给后人许多遗产,在学术、文学、哲学等方面,各种著书达1400万字,在将近36年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代表作品是《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新中国未来记》。 梁启超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无论是致力于维新事业,谋求救国救民之路,还是晚年致力于教育兴国,他都一直走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探索于民族独立与富强的道路以及文化的传播等做出了重要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启超纪念馆处处体现出“无负今日”的人生至理名言,我深深的被这四个字吸引,朋友们也都纷纷驻足拍照留念。回望梁启超题写的“无负今日”的名言,此时此刻,我顿时领悟到了“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精神内涵,这“热血”已从先生的政治激情升华为对生命本身的热爱。人生难得无负今日,时光匆匆流逝,珍惜当下,不负遇见,过好每一天,千帆过尽自从容,温柔一笑已半生,过好每一天,无负今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这是梁启超对自己一生的概括,这也恰是在历史长卷中刻下永不褪色的箴言:当政治理想幻灭时,唯有文明星火方能穿透漫漫长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启超以“一生求变”的姿态,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使命中留下了丰富遗产。他既是旧时代的批判者,也是新道路的探索者。在当代,他思想中的改革勇气、文化自觉与开放精神,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远流长。梁启超的精神呼唤着一代又一代人肩负起时代责任,在传承中不断创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启超纪念馆处处体现出“无负今日”的人生至理名言,我深深的被这四个字吸引,朋友们也都纷纷驻足拍照留念。回望梁启超题写的“无负今日”的名言,此时此刻,我顿时领悟到了“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精神内涵,这“热血”已从先生的政治激情升华为对生命本身的热爱。人生难得无负今日,时光匆匆流逝,珍惜当下,不负遇见,千帆过尽自从容,温柔一笑已半生,过好每一天,无负今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