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月10日</p><p class="ql-block">今天一早下船,驱车前往被马克•吐温形容为“残破而不失王者之气,如同暴风雨中的李尔王”的海德堡古堡</p><p class="ql-block">这座红褐色的古城堡始建于13世纪,最初是霍亨斯陶芬王朝的防御工事。到了16世纪,在普法尔茨选帝侯的主持下,它经历了大规模扩建,融合了哥特、文艺复兴等多种风格,成为权力与艺术的中心</p><p class="ql-block">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给古堡带来了第一次重创。随后在17世纪末,法国军队的入侵(“普法尔茨继承战争”)更是让它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大部分建筑被摧毁。18世纪,它又两次遭到雷击,雪上加霜。所幸,二战期间,这里还没有被轰炸过</p><p class="ql-block">19世纪起,古堡的废墟因其独特的“残缺美”,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象征,吸引了歌德、马克·吐温等无数文人墨客。20世纪50年代后,人们开始对城堡进行系统性的修复和保护,使其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踏着石板小路,进入红褐色的古堡废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没有了围墙的城门,名为“伊丽莎白门”,建于1615年,当时的国王弗里德里希五世为了向他的王后、来自英国的伊丽莎白公主表达爱情,在她19岁生日时,下令在一天之内建起这座大门,门楣上镌刻着“献给最心爱的妻子伊丽莎白”。伊丽莎白门的雕刻生动活泼,流露巴洛克的灵动与奢华,让人沉醉于它的沧桑与浪漫之中</p> <p class="ql-block">海德堡古堡并非单一风格的产物,而是哥特式的尖峭、文艺复兴的典雅与巴洛克的华丽交织在一起的杰作。古堡的石墙历经岁月风雨,留下斑驳痕迹,却依然透出庄严与力量。高耸的塔楼、厚重的城门和蜿蜒的城墙,诉说着中世纪的防御智慧,而沃特汉里希楼的对称线条与精致窗拱,则展现了人文主义的美学追求</p> <p class="ql-block">海德堡古堡位于两百米高的王座山上,这座古堡曾经是欧洲最大的城堡之一,历经七个王朝、耗时400年才完工。古堡经历了不少天灾人祸,在17世纪时被法国军队彻底毁坏成为废墟,似乎有德国版圆明园的感觉。现如今,这座废墟成为了博物馆,每年接待数百万的游客,已成为德国最负盛名的旅游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立于王座山上,海德堡的景致尽收眼底。脚下是古堡的红褐色废墟,如沉默的王者俯瞰众生。内卡河如一条碧绿丝带,温柔地绕过老城,河面上双桥飞架,连接着古今</p><p class="ql-block">对岸的老城层层叠叠,红瓦白墙在阳光下闪耀,尖塔与穹顶错落有致。哲学家小径在山坡上蜿蜒,仿佛在邀请人们漫步沉思</p><p class="ql-block">极目远眺,是连绵起伏的青山,云雾缭绕其间。时空仿佛在此凝固,只剩内心的震撼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在海德堡老桥上回望古堡,依然感受到它的宏伟气势。这座满目沧桑、残缺不全的古老城堡遗址,为海德堡增添了深厚的历史质感</p> <p class="ql-block">一条内卡河,将海德堡古堡与老城分开,一座老桥,又将它们相连</p><p class="ql-block">漫步海德堡老城,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历史的画卷上。内卡河畔的风光,如诗如画,映衬着海德堡的古老韵味;海德堡大学的书香,与老城的历史气息,交织成独特的魅力;老桥上的铜猴雕像,见证了无数旅人对海德堡的眷恋与向往;在哲学家小径俯瞰海德堡,如同一首未完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海德堡老城,依内卡河南岸而建,其街道、小巷以及主要建筑都完好地保留了那份古朴的韵味。“让心灵沉醉于海德堡夏日的韵味中”,歌德的这句诗,尽显这座城市的浪漫情怀。无数踏足此地的人们,都被其深深吸引,将内心珍贵的情感留给了这座城市</p> <p class="ql-block">海德堡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外表,更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著名的海德堡大学成立于1386年,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曾是欧洲科学文化的中心,培养了众多名人,如黑格尔、伽达默尔等,全城五分之一的人口为老师和学生。我们在教师节的今天来此参观,冥冥之中也是一种巧合</p> <p class="ql-block">鹅卵石铺就的老城街道蜿蜒曲折,两旁是白墙红瓦的古朴建筑,巴洛克风格的立面在阳光下闪耀。圣灵大教堂的尖顶高高耸立,教堂内悬挂的巨型水晶十字架是一大特色,它会随着光照折射出不同的色彩,为这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1344年的古老</span>教堂增添了现代而绚丽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难忘的海德堡,虽是匆匆走过,但印象已镌刻于脑海之中。今天也是鸟叔的古稀之寿,莱茵河晚霞绚丽。今朝共举长生酒,愿与南山比寿筹</p> <p class="ql-block">9月11日</p><p class="ql-block">一觉醒来,船已到法国的斯特拉斯堡。早餐后,我们下船坐车去游览这座德味十足的法国城市</p><p class="ql-block">斯特拉斯堡历史悠久,罗马帝国曾在此建立军事哨所,4世纪起成为斯特拉斯堡总主教的驻地。在历史上,德法两国多次交替拥有其主权,1871年被并入德意志帝国,1945年二战结束后重新成为法国领土,这种历史背景使其在语言和文化上兼具法德特点</p> <p class="ql-block">沿着伊尔河往小法兰西区走,彩色半木结构的房子挤在河岸两侧,墙面上的雕花爬满岁月的纹路。有的窗台垂着紫色薰衣草,有的挂着小小的铜铃,风一吹,铃响混着河边咖啡馆的爵士乐,竟让人忘了该往哪个方向走。偶尔有载着游客的小船划过,船夫用带着法语腔调的德语打招呼,水波晃着房子的倒影,连时光都慢得像要溢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这里,中世纪的木桁架房与巴洛克风格的砂岩建筑交相辉映,沿着运河两旁错落有致地分布,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木桁架房屋,又称木筋屋,采用半木结构,以大大小小的原木和木榫搭建出房屋骨架,再以木材和粘土等材料填充框架。再用黑色木条勾勒出几何图案,搭配彩色墙面与陡斜红瓦屋顶,造型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绚丽</p><p class="ql-block">斯特拉斯堡位于德法边境,木桁架房屋体现了德法文化的融合,既有德国建筑的严谨实用,又有法国的浪漫风情,是阿尔萨斯地区独特文化的象征。1988年小法兰西区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木桁架房屋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斯特拉斯堡的街巷从不缺故事,当指尖拂过老建筑的木筋纹路,有时会触到两个名字——莫扎特与歌德。这座德法交融的城市,曾分别收纳过两位巨匠的青春与思考,他们的足迹虽未在此交汇,却都为这片土地留下了独特的文化注脚</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是歌德曾住过的房子。1768年的歌德还是个19岁的青年,为追寻知识来到斯特拉斯堡。这座城市没有束缚住他的思想,反而成了他文学灵感的“孵化器”。他住在小法兰西区的木桁架房屋里,窗前的薰衣草与伊尔河的流水,成了他笔下最生动的背景。课后他总爱沿着河岸散步,看船夫摇着小船穿过石桥,听市井间混杂的德法方言,这些鲜活的日常都被他写进书信与随笔。后来他在《诗与真》中回忆斯特拉斯堡:“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在说话,每一条小巷都藏着故事。”更重要的是,他在斯特拉斯堡完成了早期诗歌《恋人的情绪》</p> <p class="ql-block">1778年的春天,22岁的莫扎特带着对音乐的热忱踏足斯特拉斯堡。彼时的他刚经历巴黎的失意,却在这座边境城市找回了创作的松弛感。他常去圣母大教堂听管风琴演奏,也曾在教堂的角落即兴弹奏。这张图片是他在当地贵族沙龙演出的地方,用小提琴让《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在此响起,那灵动的节奏里,藏着他对斯特拉斯堡的偏爱</p> <p class="ql-block">市中心的古腾堡广场以“现代印刷之父”约翰内斯·古腾堡命名,他于15世纪中叶(约1440年)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使用可移动的铅字模块实现书籍的大规模快速印刷。后因受迫害,曾于1434-1444年在斯特拉斯堡生活。</p><p class="ql-block">1840年落成的这尊雕像为青铜材质,古腾堡身穿长袍,手持一卷展开的卷轴,身旁有印刷机模型。他站在花岗岩基座上,基座四周有四幅青铜浮雕,分别描绘了印刷术在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的影响,展现了古腾堡发明对世界的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毕昇,他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就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比古腾堡早了近400年。毕昇是活字印刷术的开创者,但受限于技术和传播条件;古腾堡通过系统化创新,使印刷术实现工业化,彻底改变了欧洲社会与文化格局。两者虽处于不同文明背景,但均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在斯特拉斯堡老城的天际线里,有一座尖顶刺破云层——那是主教座堂的哥特式塔尖,自15世纪落成起,便以142米的高度,把时光的重量与信仰的光芒,刻进了斯特拉斯堡的土地里</p><p class="ql-block">这座全石结构的教堂,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一本用雕刻、彩窗与钟声写就的史书,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斯特拉斯堡的过往。巨大的双塔和繁复的雕刻,让人一眼就感受到中世纪的庄严与力量</p><p class="ql-block">斯特拉斯堡天主教主教座堂,其历史可追溯到1015年。在漫长的岁月里,历经数次重建,最初按罗曼式风格,后又引入哥特式风格,1439年大致完工。历史上,教堂经历了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等时期的破坏,19世纪进行了大规模修复</p> <p class="ql-block">走进教堂,最先拥抱人的并非宗教符号,而是一种瞬间沉降的寂静。那穹顶投下的光影、彩绘玻璃滤过的柔光、木质长椅泛着的温润,都在无声地邀请人从喧嚣中抽离。这“走进去”的动作,本质上是为心灵按下暂停键,让被日常琐事填满的思绪,有了一片可以呼吸的空地</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最动人的,是那些藏在角落的雕刻。北耳堂的“祈祷天使”雕像,双手合十,衣褶垂落得柔软如真丝,连发丝的纹路都清晰可见;而正门上方的“末日审判”浮雕,人物表情或庄严或惊恐,每一个姿态都在讲述着古老的教义</p> <p class="ql-block">我还看见了阿尔丰斯·玛丽修女的雕像,面容慈祥,笑容可掬。这是一位在宗教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女性,其雕塑被安置在斯特拉斯堡主教座堂,体现了她在当地宗教历史或精神传承中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最特别的是教堂里的高达11米的天文钟,1352年建成时是欧洲最精密的计时装置,如今仍能在每天正午奏响乐曲。钟面周围的小雕像会依次转动,象征着时光流转与生命轮回。六百多年来,无数人仰头等待这一瞬,听钟声穿过殿宇,与伊尔河的流水声交织成歌</p> <p class="ql-block">绕到教堂外侧,才懂何为“石的史诗”。西立面的雕刻群像从下至上逐层递进,底层的“圣徒像”肃穆庄严,中层的“国王与先知”栩栩如生,顶层的尖顶则用细密的石雕拼接,远看如同一顶缀满宝石的王冠</p><p class="ql-block">1944年,教堂曾遭炮弹袭击,部分石雕受损,如今我们看到的一些碎片,是战后工匠用原有石料修补的——新旧石材的纹路在阳光下隐约可见,像是时光在石面上留下的温柔补丁,提醒着这座建筑曾经历的风雨与重生</p> <p class="ql-block">走出教堂,才是感悟的真正开始。当脚步再次踏上街道,阳光重新包裹周身,方才在寂静中沉淀的思绪,会转化为面对生活的力量。教堂从不是逃避现实的避难所,而是让人在短暂“离场”后,能更清醒地“入场”的充电站。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安宁不在环境的隔绝,而在内心的笃定;真正的力量,是懂得在忙碌中给自己留一片“教堂般”的空间,既能接纳生活的琐碎,也不忘抬头望见远方的星光</p> <p class="ql-block">9月12日</p><p class="ql-block">好天气又回来了,但气温只有10度左右,穿上了薄羽绒服。船泊在法国境内,而今天的行程是去德国西南部的黑森林地区,这是德国最大的森林山脉,也是著名的自然风景区</p><p class="ql-block">我们坐车进入了德国西南部的黑森林。车窗外的世界从平原的开阔渐变为山峦的层叠,整片松林和冷杉在阳光的斜照下泛着深邃的墨绿,“黑森林”的名字,在此刻有了最直观的注解。这里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山脉,更是藏着德国灵魂的秘境——童话的起源地、钟表的故乡,以及无数人心中关于田园与宁静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最先闯入视野的是散落在林间的村落。红瓦白墙的房屋嵌在浓绿之中,窗台摆满了天竺葵与薰衣草,木质阳台上挂着风干的香肠与松果,每一户都像从格林童话里搬出来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黑森林的灵魂,藏在两样东西里:钟表与蛋糕。在滴滴湖这座被称为“布谷鸟时钟之乡”的小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与钟表制造有关,而许多房屋的外面,都装点着布谷鸟时钟</p><p class="ql-block">走进一家钟表商店,琳琅满目的各种布谷鸟时钟让人眼花缭乱。老工匠正用镊子小心翼翼地调整布谷鸟钟内部的齿轮,木质的钟壳上雕刻着葡萄藤与小鹿的纹样,细腻得仿佛能听见木纹的呼吸。当整点到来,布谷鸟从钟顶的小窗探出脑袋,清脆的“咕咕”声穿透小镇,与窗外的松涛声交织在一起。这是黑森林独有的时间韵律,不疾不徐,带着手工时代的温度</p><p class="ql-block">据说,现在这里卖的好多布谷鸟时钟已是Made in China,但不少中国游客还是从这里选购温州义乌的布谷鸟钟带回去</p> <p class="ql-block">而黑森林蛋糕,则是这片土地味觉的浓缩。在小镇的一家传统咖啡馆,我们品尝了最正宗的版本:底层是湿润的巧克力海绵蛋糕,夹着新鲜的樱桃果肉与樱桃酒浸泡的奶油,顶部覆盖着厚厚的巧克力碎,入口先是巧克力的醇厚,接着是樱桃的酸甜,最后余留一丝酒香在舌尖</p><p class="ql-block">品尝完蛋糕后,店主又现场表演黑森林蛋糕的制作。原来,这里的黑森林蛋糕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当地盛产欧洲甜樱桃。人们将樱桃做成樱桃酱、樱桃汁和樱桃酒,并融入蛋糕制作中,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黑森林蛋糕</p><p class="ql-block">用料是真的实在啊,奶油都是从牛奶里提炼出来的,一个四磅的蛋糕,要用掉三大碗奶油,一大碗樱桃酱、一大碗新鲜樱桃,还要倒上半瓶樱桃酒,能不好吃吗?难怪,我们在吃蛋糕之前,还被再三问有无酒精过敏</p> <p class="ql-block">我还应邀参与了黑森林蛋糕的制作。从今往后,我也是做过最正宗的黑森林蛋糕的人了</p> <p class="ql-block">沿着滴滴湖旁的徒步道前行,脚下是松软的腐殖土,身旁是高耸入云的松树与冷杉,偶尔能遇见窜过林间的松鼠,或是停在枝头的啄木鸟。无边无际的绿色延伸至天际,山谷间的湖泊像一块碎钻,反射着阳光的光芒。风从山间吹来,带着松针与泥土的气息,馨香而清冽,那一刻,所有的喧嚣都被隔绝在外,只剩下心跳与自然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滴滴湖是黑森林最大的天然湖泊,海拔858米,平均水深20米,最大水深40米,蓄水量约2600万立方米,由冰川融雪形成。是德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景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9月13日</p><p class="ql-block">一早离船,乘车去游览瑞士的少女峰</p><p class="ql-block">我和老伴十多年前分别都上过少女峰,但没有像这次是一起来。虽然少女峰被誉为阿尔卑斯山的“皇后”,但景色确实一般,中国比它壮阔、比它险峻、比它秀丽、比它更像“皇后”的山峰数不胜数,所以这次重游有点兴趣索然</p><p class="ql-block">当然,较之十多年前少女峰也有些变化,一是缆车变大了,过去坐六个人的车厢现有可以坐二十多人。二是独特的齿轮火车有了电力相助了。天气也给力,阳光特别温暖</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乘车前往格林德瓦,再乘坐现代的架空索道缆车及古老的齿轮火车抵达山景浩然的小夏戴克山口,在这里观风望景,远眺少女峰顶。记得上次登顶少女峰,天气不好,3400多米的观景台上五里云雾,混沌一片,啥也看不清楚。这次虽未上顶,但天气不错,让我看清了少女峰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得失是相对的,这次非常悠闲。我们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坡上漫步,在阳光下喝咖啡聊天,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彻底的放空自己,似乎真有一种“外不著相,内不动心”的自在状态</p><p class="ql-block">忽然觉得,有些风景需要再见一次。不是为了找回过去的自己,而是为了在熟悉的风景里,遇见一个比从前更懂得欣赏、更懂得慢下来的自己。就像少女峰的雪,年年落,年年新,而每一次重逢,都是与风景,也是与自己的全新对话</p> <p class="ql-block">登上返程的大巴,车轮碾过蜿蜒的公路,窗外的风景便成了一帧帧流动的画。最先撞入眼帘的,是漫过山坡的绿——不是单调的浓绿,而是深浅交织的绒毯,新草的嫩黄绿、老草的苍劲绿,间或缀着几丛明黄的毛茛,像上帝随手撒下的调色粉,顺着山势起伏铺展开来</p><p class="ql-block"> 远处的山峰巍峨耸立,大片的草地绿意盎然,成群的牛羊悠闲自在,传统的木屋多姿多彩…踏入瑞士的田园,仿若一头撞进了世外桃源,这里的一切都被大自然精心雕琢,满是质朴的诗意与纯粹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车行过弯道,一汪湖水忽然从树影后钻出来。像是被雪山滤过的蓝绿色绸缎,静卧在群山环抱里,水面映着天上的流云,云走得慢,水波也跟着晃得轻,连岸边的云杉倒影都变得柔软。远处的阿尔卑斯雪峰始终悬在天际,峰顶的雪在阳光下泛着淡银的光,明明隔着数里路,却像踮脚就能触到的温柔剪影,为这乡村景致添了一抹清冽的背景</p> <p class="ql-block">由于多山的地形,瑞士的农业重心在畜牧业,特别是奶牛养殖。这造就了其世界闻名的奶制品,如奶酪和巧克力中不可或缺的瑞士牛奶</p><p class="ql-block"> 瑞士农业人口不到全国的2%,却能产出充足的农产品,秘诀在于高度机械化和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当然还有严格的品质与环保标准</p><p class="ql-block">瑞士农业是一个“精耕细作”的典范,它不仅为国民提供了优质的食物,也守护着瑞士那片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这,才是人们向往的田园生活,没有喧嚣的雕琢,只有山、水、草甸与木屋,在时光里慢慢生长,成了最动人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9月14日</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间,到了最后一个上岸游览日。风和日丽,上午下船时,看见成群的天鹅在船边游弋</p><p class="ql-block">今天是去瑞士的琉森游览。再见琉森,已是十几年后,模糊的记忆在今天的游览中又逐渐清晰起来。我认为,琉森是瑞士最美的城市,不接受反驳哦</p><p class="ql-block">在以严谨、精致著称的瑞士,依湖而建的琉森好像是个浪漫的意外。中文语境里,琉森让你想起琉璃一般的森林与湖泊,拉丁语中,琉森的原意是‘光’。据说,天使曾以一束光,指引了第一批居住在此的人们。就是这束“光”,也让每个走进琉森的人眼前一亮</p> <p class="ql-block">琉森是瑞士联邦最初的发源地,这个古老的小城真正与众不同的是114平方公里的琉森湖,山如青松,水如琉璃。湖水倒映着四周的雪山和绿树,演绎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宁静与辽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阿尔卑斯山脉的余脉环抱的琉森湖犹如一块巨大的蓝宝石,远处的皮拉图斯山与瑞吉山终年积雪,山顶的云雾时散时聚,一会儿露出皑皑雪峰的轮廓,一会儿又将山峦裹进朦胧的纱衣,美得让人忘记了归途</span></p> <p class="ql-block">若说瑞士是上帝遗落凡间的调色盘,那琉森便是这盘色中最温润的一抹。这座镶嵌在琉森湖畔的老城,用廊桥的木痕、湖水的波光与雪山的剪影,将时光酿成了可触摸的诗,每一步踏入,都是与一段静谧历史的温柔相拥</p><p class="ql-block">站在卡佩尔廊桥前,才算真正叩开了琉森的门。这座欧洲最古老的木制廊桥,如一条褐色的绸带,横跨在罗伊斯河上</p><p class="ql-block">木桥外侧因种满了天竺葵,也被称为“花桥”。这次来时,红色的天竺葵开得正艳,与碧澄的湖水相映成美景。游人比上次来时多了不少,但湖在景在,从未改变</p><p class="ql-block">因廊桥尽头的水塔曾是古城的防御工事,如今塔身爬满藤蔓,倒映在碧色的河水中,风过时,廊桥的木梁发出轻微的声响,像是在低声诉说着几百年的岁月流转</p> <p class="ql-block">花桥横跨罗伊斯河,全长约200米,有两个转折点。桥身呈折线形,为纯木结构。桥的横眉上有120幅彩绘,多为17世纪的作品,每一幅都是琉森的旧时故事,但部分画作在1993年的火灾中受损</p> <p class="ql-block">琉森湖从不是单一的风景,而是自然与时光共同雕琢的立体画卷——阿尔卑斯山脉的雪峰为它镶上银边,老城的尖顶与木屋为它作底,连风掠过水面的纹路,都藏着瑞士最温柔的诗意</p><p class="ql-block">湖的四周,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相拥。北岸的琉森老城,红色屋顶错落有致,尖顶教堂的轮廓倒映在水中,与湖面上的天鹅构成一幅灵动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拐进老城区,脚下的石板路早已被岁月打磨得圆润光滑,每一块都承载着琉森数百年的记忆。街道两旁,中世纪的建筑错落林立,外墙色彩斑斓,壁画栩栩如生,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哥特式的尖顶教堂高耸入云,阳光洒在彩色玻璃上,折射出梦幻光芒</p> <p class="ql-block">在欧洲行走,几乎每座城市都能看到空中的电网、地面的轨道,有轨电车还是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据说,这是平衡历史风貌保护与现代绿色出行的需求,其低污染、高适配性的特点完美契合欧洲城市发展逻辑</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周日,商店几乎不开门,但咖啡馆和餐厅照常营业。咖啡店外,当地居民沐阳而坐,呷着咖啡、看着湖景、聊着闲篇,幸福感爆棚,慕煞外人</p> <p class="ql-block">托尔斯泰在这里写出了同名小说《琉森》,朱自清和雨果为它写下了评价极高的游记,奥黛丽-赫本曾在这结婚居住,音乐大师瓦格纳曾说琉森的美令他忘却了音乐…我虽一介凡夫俗子,但能再次跨越欧亚大陆,千里万里重游琉森,一种莫名的感慨之情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由于感冒咳嗽一直未好,所以我放弃了下午的巴塞尔老城之游,也属无奈)</p> <p class="ql-block">在船上最后的晚餐时,我在冰淇淋上浇上一勺老干妈,甜辣融合出一种特别的味道,口感绝佳</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晚的特色节目,我们聆听了来自阿尔卑斯山长号演奏。阿尔卑斯长号是一种原始的木制管乐器,常见尺寸长3.5米,重约4公斤,是一个长的圆锥管,末端像牛角一样弯曲。它没有按键与簧片,除了吹口和喇叭口外没有其他气孔,吹奏难度较大,其独特的音色融合了铜管乐器的丰富和木管乐器的柔和,非常好听</p> <p class="ql-block">9月15日</p><p class="ql-block">清晨,朝霞满天。即将离船的我们,在船泊不远处看到了一个特别的界碑:这是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交汇处,竖立着一个造型别致的三国交界碑,像枚导弹一样。在这里,我们正式结束了难忘的莱茵河魅力之旅</p> <p class="ql-block">再见,莱茵河,再见,奥丁号!上岸后,我们五人又在码头登上一辆黑色的奔弛面包车,随即开始了为期18天的德国深度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