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趣味•历史人物】韩愈与欧阳修:文以载道的千年回响

下雨了

<p class="ql-block">昵称:下雨了</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960904</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  翻开中国文学史,韩愈与欧阳修犹如两座并峙的高峰,他们以"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和"平易畅达"的创作实践,共同奠定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文学精神、创作特色及现实意义三个维度,探讨这两位文学巨匠的永恒价值。</p> <p class="ql-block"><b>  一、文以载道:韩愈的文学革新精神</b></p><p class="ql-block"> 韩愈(768-824)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其"文以载道"的主张不仅是对六朝骈俪文风的反拨,更是对儒家道统的自觉继承与发展。在《原道》中,他明确提出"文者,贯道之器也"的观点,将文学视为承载和传播儒家思想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韩愈的"道"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在《师说》中,他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育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进学解》则通过师生对话,批判了当时士人追逐功名而忽视真才实学的风气。这种强烈的社会关怀,使他的文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从艺术表现看,韩愈散文雄奇奔放,气势磅礴。如《祭十二郎文》以真挚情感打破传统祭文程式,开创了抒情散文的新境界;《送李愿归盘谷序》则运用对比手法,深刻揭露了官场丑态。苏轼评价其"文起八代之衰",正是对其革新精神的最高赞誉。</p> <p class="ql-block"><b>  二、平易畅达:欧阳修的文风革新</b></p><p class="ql-block">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1007-1072)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文学主张,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的观点,强调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但与韩愈的雄奇不同,欧阳修追求"平易畅达"的文风,使古文更加贴近现实生活。</p><p class="ql-block"> 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山水之乐,通过21个"也"字的巧妙运用,创造出回环往复的韵律美;《秋声赋》则将抽象的季节感受具象化,展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这种平易中见深意的风格,影响了整个北宋文坛的审美取向。</p><p class="ql-block"> 作为史学家的欧阳修,其文学创作也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新五代史》不仅史料翔实,且文笔精炼,如《伶官传序》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警示,至今仍具现实意义。这种文史互证的方法,为后世学术写作树立了典范。</p> <p class="ql-block"><b>  三、双峰辉映:韩欧文学精神的当代启示</b></p><p class="ql-block"> 韩愈与欧阳修虽相隔两百年,但其文学精神内核高度一致。他们都反对形式主义的文风,主张文学应关注现实、服务社会;都重视创新,韩愈提出"唯陈言之务去",欧阳修则强调"自出胸臆"。这种创新意识对当今文学创作仍具启发意义。</p><p class="ql-block"> 在全球化语境下,韩欧"文以载道"的传统面临新挑战。一方面,我们应继承其关注现实的精神,如韩愈对师道的坚守、欧阳修对历史的反思;另一方面,也需要创新表达方式,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近年兴起的"新古文运动",正是这种尝试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两位大家在文学教育方面也给我们留下宝贵遗产。韩愈强调"业精于勤荒于嬉",欧阳修主张"多读多写",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克服当今浮躁的学术风气具有警示作用。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人格教育的范本。</p> <p class="ql-block">  回望韩愈与欧阳修的文学世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卓越的艺术成就,更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担当。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他们的文学精神提醒我们:真正的经典必然扎根现实、关怀人性,既承载民族文化的精髓,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普世价值。重新解读韩欧,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为当代文学发展寻找精神资源的重要途径。</p> <p class="ql-block"><b>  问题:</b>在当代碎片化阅读盛行的背景下,韩愈"文以载道”与欧阳修“平易畅达”的文学精神对现代写作有何启示?在这个话语碎片化的时代,怎样使有价值的思想突破圈层壁垒?这或许是我们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最有意义的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