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崇祀名宦 誉满一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一明代潮州乡贤知州蔡次轩(蔡伦)辑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蔡贵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潮州府志》(清顺治时吴颖修)第683页载:“嘉靖壬午黄延年梯,海阳蔡伦,仕颍州知州。”在桑浦山凤嘴峰东岭(今揭阳界)的潮安彩塘金砂蔡厝祖墓附近,有一处明朝嘉靖年间石刻诗一首:“山东少石龙之土,草祭人弋作今古。系子衣岗学麟趾,二义戈止比仲甫。皇明嘉靖壬午冬十一月奉直大夫蔡伦记。” 这摩崖石刻诗又在《彩塘金砂蔡厝蔡氏族谱》第156有一样的记载。蔡伦是谁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翻开《国朝献徵录卷之三十九》中邹守愚写的《资善大夫兵部尚书东涯翁公万达行状》一文,文中写道:“壬子冬十月十三日诏,复公兵部尚书。而公方约友人蔡次轩携仆囗武夷鲤湖之游,道趋三河,盖公所买欲於此卜营乐丘也。公语次轩曰:我死必居此。”文中记载明代潮州先贤“岭南第一名臣”翁万达与好友蔡次轩结伴出游福建武夷山的经历。文章作者邹守愚(?年—1556年),是翁万达的好友和亲家,字君哲,号一山,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乙酉科福建乡试举人,嘉靖五年(1526年)联捷丙戌科第二甲第六十二名进士,官至户部尚书。他文中所提到的蔡次轩,又是何许人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查考,蔡伦和蔡次轩,同为一个人,他是明朝嘉靖年间潮州举人,授江西南康府建昌县知县,后升任南直隶颍州知州,赠太常寺少卿,入祀乡贤祠和名宦祠,为官一任,誉满一方的四品级“崇祀名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蔡次轩(1495一1561年),明代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上莆都金砂寨蔡厝(今潮安彩塘镇金东村)人。《潮安彩塘金砂蔡氏族谱》(下称蔡氏族谱)156页记载:“奉直大夫次轩府君,传九世,公讳伦,字子叙,行八。正德己卯年考案首,补郡痒生。以《易经》登嘉靖壬午科乡试第五十九名。至辛丑年十月初,授江西南康府建昌县知县事,历任八载,崇祀名宦,陞南直隶凤阳府颍州知州,未任致仕。”从蔡氏族谱记载可知,蔡次轩和蔡伦同一人,次轩为号,伦为讳,子叙为字。其祖父蔡玉峰(1445一1514年),敦厚老实。父亲蔡毅菴(1474一1509年),是一名教师,36虚岁就病逝。他少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考郡庠生得第一名。明朝嘉靖元年壬午(1522年)以易经登科乡试第五十九名,中为举人,钦陛奉直大夫(见蔡氏族谱210页)。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年),授江西南康府建昌县知县,1548年升任南直隶颍州知州,未赴任,致仕归里。他为官八载(虚年),轻徭薄赋,狱无冤案,为人正直,廉洁奉公。他致仕归里后,爱国爱乡,组织乡勇抗击倭寇,为乡里做了很多好事实事。据《海阳县志》(清光绪卢蔚猷修, 吴道熔纂,全四十六卷)第十四卷中记载:“赠太常寺少卿祀乡贤蔡伦,颍州知,七年拔州。”蔡次轩(蔡伦)因政绩突出,赠太常寺少卿,属明代四品级官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关于蔡次轩其人,据我掌握的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收集关于他生平的一些事迹,以飨后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与乡贤名宦交往的故事。蔡次轩自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与薛侃、林日昭、林大钦、翁万达等潮州乡贤有密切来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向乡贤薛侃学习王阳明心学。薛侃(1486—1546年),明揭阳龙都人(今属广东省潮安庵埠人)人。正德二年(1517年)考中进士,拜王阳明为师,官至行人司司正。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薛侃开始在家乡传授王阳明的心学,宣传“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观点与造福社会主张,成为王阳明学说入潮汕的第一传播者。时已为郡庠生的蔡次轩很崇拜年长9岁的薛侃,常听其讲学,虚心学习。薛侃讲学的王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其思想源头就是《易经》。王阳明一生精通《易经》,他在《玩易窝记》中,记述自己在困境中日夜读《易》,提出致良知学说后,阳明先生曾明确指出“良知即是易”。薛侃也精读《易经》,著有《图书质疑》。蔡次轩虚心向薛侃请教学习,专攻《易经》。明朝嘉靖元年壬午(1522年),蔡次轩以《易经》登科乡试第五十九名,中为举人,钦授奉直大夫。这得益于王阳明、薛侃的影响。之后,嘉靖三年(1524年)薛侃创办中离书院,嘉靖十一年(1532年)薛侃又建宗山书院,讲授王阳明之学不辍。薛侃的家乡薛陇和蔡次轩的家乡砂陇都在桑浦山脚梅林湖畔,两乡一田之隔而已。薛侃在梅林湖畔和桑浦山办学,设书斋,建书院,广收学子,讲授传播王阳明的学说,身为举人、奉直大夫的蔡次轩常到书院访问薛侃,与各地名宦士友切磋研讨学问,成为薛侃在潮汕传播王阳明学说的忠实支持者和崇拜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与乡贤林日昭和林大钦交往甚密。林日昭和林大钦(1511一1545年)同乡,林日昭是林大钦的堂叔,林日昭与蔡次轩是同榜举人,仕袁州通判,其儿子林世芳娶蔡次轩女儿为妻。林日昭与蔡次轩不仅是同年兄弟,而且是对手亲家。蔡次轩跟林日昭堂侄林大钦也是好友,林大钦为明嘉靖壬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以母老乞归,结讲堂于桑浦华岩山,与乡子弟讲贯六经,传播王阳明学说。林大钦、翁万达、蔡次轩等同为王阳明心学门生,常到桑浦山书院听薛侃讲学,切磋心学,他们经常聚谈交流,或书信交往,研讨学问。在当时这些名人乡贤的共同推动下,潮汕学子掀起学习心学的热潮,使王阳明学说得以在潮汕迅速传播、盛行。蔡厝族谱记载,蔡次轩“女一,适东莆都山兜林氏林通判长男郡庠生世芳”,从记载可知,蔡次轩的女儿嫁到东莆都山兜,亲家就是林大钦宗亲堂叔林日昭,林日昭时任江西袁州通判,故蔡次轩与林大钦不仅是好友,还有亲戚关系,他们经常往来。嘉靖二十年(1541年),时年46岁的蔡次轩荣任江西建昌县令时,林大钦亲临道贺,还联合蔡大用(金石人)、郭廷序(潮阳人)、赵时举(饶平人)、郑一统(揭阳人)、张存诚(饶平人)、刘子兴(潮安人)、林继习(潮阳人)、陈天资(饶平人),还有成子学、苏志仁、章熙、林光祖、黄国卿、郭维藩(在潮州市区太平路牌坊街的东门街七俊坊中六人)等73位当时潮籍乡贤,联名贺信道喜,由郭廷序(潮阳人,曾任江西贵溪县县令)主笔,撰写《送建昌令蔡次轩年兄荣任序》一文(见蔡厝蔡氏族谱》),文曰:“次轩蔡先生,郭子同年友也。其人刚而有执、洁而无私,盖栋斡之选也。”这句意思是:蔡次轩与郭廷序是同年友,即同年中举,又同于1541年到京城参加会试,虽这次蔡次轩科而不中,却能得到铨补知县,与中进士的郭廷序一样,钦授知县,乃为优秀栋梁之材。又称赞蔡次轩是一位刚强执着、洁身自好、无私无畏、一身正义的人。蔡次轩身为举人,不是进士出身,但能荣任县令,后来还升任知州,这证明其有不凡的学识和才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与兵部尚书翁万达生死交往的故事。翻读《国朝献徵录卷之三十九》中《资善大夫兵部尚书东涯翁公万达行状》一文,才知道蔡次轩公与翁万达有着生死之交的友情。文章作者邹守愚(卒于1556年),也是明朝同一时期的人,官至户部尚书,他真实地记录翁万达与蔡次轩二人的生死情谊。翁万达(1498—1552年),字仁夫,号东涯,谥襄敏,明朝中期名将、诗人。潮州府揭阳鮀江都举练村人(今汕头市金平区鮀浦一带)。翁万达出身寒门,为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历任广西梧州府知府,官至兵部尚书。翁万达是明代潮汕,乃至岭南先贤中事功最为卓著,诗文也最具特色的人物之一,堪称“岭南第一名臣”。蔡次轩比大翁万达大三虚岁,两人常一起学习王阳明学说,常书信来往,成为挚友。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蔡次轩从江西建昌知县升任为颍州知州,但他以身体不好为由,致仕归里。隔年,即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翁万达因父亲去世,归乡奔丧。翁万达回家乡后,常与致仕归乡的好友蔡次轩游山玩水,论道对吟。当时海阳县上莆与揭阳鮀江都同属潮州府,两地之间相隔不远,都在桑浦山脚下,故他们常往来,常为村寨之间联防抗击倭寇一起商讨对策,共同带领乡民与倭寇作殊死搏斗;常为家乡兴修水利献计出力;也经常结伴桑浦山讲学,传播王阳明学说,游于山水间,吟诗作对。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蔡次轩与翁万达结伴出行,到福建武夷山旅游,途经三河坝,被当地山川形胜所吸引,翁万达顺便为自己选择了墓地,并告诉蔡次轩他死后要葬于此。在行至福建清流县时,翁万达背疽疾突发,急忙回归,他们行至上杭县时,翁万达不幸卒于舟中,时为1552年11月28日。蔡次轩怀着对好友不幸病世的悲痛心情,泪走了二天二夜,把好友翁万达遗体运回家乡,并按好友生前嘱托,葬于大埔三河镇。福建上杭客家大儒丘复(1874~1950年)所著的《愿丰楼杂记》第七卷也记载这事件:“是襄敏固屡过吾杭也,足迹所经,山川生色…十月二十日寓汀之永定山斋,偕蔡次轩为武夷之行,所经之地,即故人不相闻,况敢烦人夫马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另据蔡厝族谱记载,蔡次轩生有二男二女,次男蔡景为“翁东涯女婿”,翁东涯,即翁万达,就是说蔡景是翁万达的女婿。从蔡厝族谱记载看,蔡次轩与翁万达的关系,是好友加亲家的关系。据史书介绍,翁万达为女婿在潮州购置很多房产,由此女婿邹迪从福建搬入潮州定居,《潮州府志》载有邹迪传。从潮州市区“翁氏行辕”历史称其为“蔡宅”看,有可能为翁万达女婿蔡景居住的地方。蔡厝蔡氏族谱只记载蔡景为翁东涯女婿,再没下文,没记载蔡景婚后去向和后代情况,有可能蔡景搬入潮州市区翁氏行辕居住,远离族人。2014年10月8日潮州日报刊登的《探访老街巷:翁公行辕旧貌仍在》一文写道:今天的郑厝巷12号蔡宅,就是明朝兵部尚书翁万达的“翁公行辕”,即是翁万达在潮州的官署。翁万达行辕为何称为蔡宅?作者和历史专家不明原因。余以为,蔡景是翁万达女婿,很可能入住潮州翁氏行辕,故历史称之蔡宅。为何被世人称翁氏行辕为蔡宅的不明历史,也就可以解释了。史书记载,翁万达在潮州的家产很多,如分给一女婿邹迪的财产就不少,由此福建人的邹迪才从褔建搬来潮州定居。蔡厝族谱只写蔡次轩次男蔡景为翁东涯女婿,就没下文了,蔡景具体情况及后代在族谱中没有记载。有可能蔡景搬到“翁公行辕”居住,远离家乡,族谱就没记载蔡景及后代的情况了。也可能"翁公行辕”因蔡景及其后代居住,后人才称之为蔡宅。这只是本人一种看法,有待进一步考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京赴考的故事。1523年,已是举人的蔡次轩,第一次上京赴考,这一年没考中进土。之后,他陆续赴京考试。期间,娶京城女陆氏为妻,生下儿子蔡景,继续勤学备考。最后一次赴考是1541年的京城会考。他的胞弟蔡行轩陪伴他一起上京会试。兄弟俩行至江西赣州,由于冬天寒冷,其弟发病,逝世于江西赣州,时年34虚岁。蔡次轩悲痛欲绝,把其弟运回老家埋葬于桑浦山后,又重新上路赶赴京城会试。当年又考不中进士。他近二十年孜孜以求,艰难赴考,感动在朝廷当官的翁万达等潮人好友,也感动了朝庭上下和皇帝。在翁万达等潮人名宦的极力帮助和推荐下,1541年农历10月初,他被钦赐授为江西南康府建昌县知县。之后,蔡次轩时刻不忘亡弟蔡行轩,帮助亡弟养育幼少儿女成才。后来蔡行轩的儿女们都很出色,蔡行轩的女婿为澄海人张志可,潮州西湖活人洞摩崖石刻,就是为表彰明朝张志可游西湖时奋力救活弱水儿童的事迹而刻的,张志可时为广西柳州府罗城县知县,张志可儿子张凤翼,为顺天府东安县知县,后升任中宪大夫、云南提刑按察司副使、国子监博士,为潮州历史上的名人。张凤翼曾为洪氏家庙题写“梅林春秋”匾额,该题刻位于潮州洪氏家庙背面。张志可、张凤翼父子,都是潮州乡贤名宦。在潮州市区太平路北段朱厝巷口原有一座牌坊,就是为纪念他们父子功绩而立的。据乾隆《潮州府志·坊表》记载: 在太平路朱厝巷口的“秋省饬漕坊”,为明赠刑部员外郎张志可、子刑部员外郎张凤翼建。秋省指的是天子于秋季田猎而祭神,饬漕指的是管理漕运的官员。坊的南额镌“龙章光锡”,是指皇帝所赐的荣光。“龙章宠锡·秋省饬漕”坊,是为纪念潮州先贤张志可、张凤翼父子的功绩。而在蔡厝,有一座纪念张志可岳父的“行轩公祠”,这就是蔡次轩为纪念胞弟蔡行轩而建。至今,壮观的“行轩公祠”,仍屹立于金砂蔡厝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爱民如子的故事。明嘉靖乙巳(1545年),江西建昌县灾荒接连,县令蔡次轩体察民情,关心民间疾苦,对困难民众延缓或减免赋税,他开官府粮仓,救济灾民,并上书朝廷,请求救济和减免百姓赋税,得到皇帝的应准。由于他以德化民,体恤民情,关心民瘼,轻徭薄赋,狱无冤案,使社会安定,百姓逐渐走出困境,粮仓丰满起来。当地百姓称颂他、爱戴他。为此,他受到嘉靖皇帝的嘉奖。建昌县儒学教谕魏宗仁等83人联名祝贺他荣获嘉奖,领衔撰文《贺蔡侯次轩老生先荣奖序》,称赞其“民心戴之”,“有功于朝廷,驰声于宦路”,把蔡次轩比作汉唐著名改革家和经济学家倪宽和刘宴,加以大力赞扬。王阳明的得意门生、明代理学家魏良弼(1492一1575年)在其《赠蔡侯次轩先生归海阳序》一文中称蔡次轩云:“海阳,潮之首邑也。古称凤城、称金城。其山则有凤凰,其木则有韩木,其土笃文行,民知诗书,陈希元所谓海滨之邹鲁是也。蔡钟其秀气于兹,全其美德于兹,掇巍科著蜚声轫于兹。潮之人皆曰:侯甲第之魁”“候始至抚其民,如抚子弟”“教人以忠孝廉节”,“嘉其善,爱其廉”。这正是因为蔡次轩为官期间,深受王阳明学术思想影响,天行合一,重求实际,重视民情,亲民爱民,善德廉洁,淡泊名利,他因而才受到王阳明得意门生魏良弼的推崇和高度赞扬。1548年,由于蔡次轩政绩显著,他被朝廷提任为安徽颍州知州。魏良弼这样写道:蔡次轩决计致仕归里,“侯乃以多疾求去”,恳请中丞应台傅公、御史白胡公,恳求致仕,均不应允,“侯遂挂冠而去”,辞官回乡。蔡次轩在离开建昌时,友人魏良弼还作诗赠别,表达祝愿和惋惜之情(见蔡厝族谱161页):“一歌曰:潮之阳,凤山昂昂,韩木苍苍;子之归,凤凰兮翱翔 。再歌曰:潮之田,其稻再熟,其蚕五收;子之旋,桑者之闲闲。三歌曰:潮之将,海兰洋洋,邹鲁文章;子之归,宛在水中央。”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致仕归里后的美好祝愿,想象友人自由翱翔于故里美丽潮州的壮观愿景,体现了作者对蔡次轩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也表达作者对友人离去之后,从此与友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无奈和遗憾的惆怅心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致仕回乡的故事。嘉靖二十七(1548年),由于他任江西建昌县令八年政绩显著,被提升为安徽颍州知州。但蔡次轩没有赴任,而是上书以身体生病为由,要求致仕回乡,不想再做官了。当年奸臣严嵩当道,他看不惯官场乱象,不愿再与奸臣贪官为伍,坚决辞官告退。他致仕回到家乡后,践行王明阳学说,在乡间创书院、修家庙,增祭田,立族训,行乡约,带头兴修水利,开溪建桥,为家乡做了很多好事实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蔡厝族谱《毅慨耋叟省轩府君传略》记载,蔡次轩致仕归田后,与堂弟蔡省轩(郡庠生)一起常为家乡做好事。他们兄弟二人文化深厚,人品好,在乡里显有崇高的威信和号召力。在蔡次轩兄弟的带头下,乡里办书院,建庙堂,修族谱,组织乡勇,抗击倭寇。为纪念蔡厝蔡氏入潮始祖蔡友菊(1298一1355年)和创村始祖蔡村隐(1345一1391年),蔡以轩带头捐款,族谱记载他“悉捐以己俸之余”,倡建蔡氏家庙和村隐公堂。蔡氏家庙俗称为大宗祠,于嘉靖辛亥(1551年)建成,堂号为“世德堂”,以祀先贤,感恩先祖,教育后代,弘扬美德。同时而建的村隐公堂的,俗称为“大门楼”,后又叫“大夫第”(明崇祯时赐称大夫第),占地6.76亩,五进式住宅,威严雄伟。村隐公堂(大夫第)的墙体奇特结构,从破损的位置仔细观察,可见里面有一层草,这与我见过的磷溪仙田丁允元古府的墙体结构十分相似。据说这是南方一带古人的智慧,南方气侯炎热潮湿,墙体里面藏一层草,夏天可吸湿降温,寒天又可保暖,这种建筑能达到冬温夏凉的效果。村隐公堂门顶石刻着四个精美篆字,我研读很久,总看不懂是什么字,后来我请教了潮州历史文化专家,终于得出四个篆字为“光前裕后”。感谢潮州专家徐启锐老先生的赐教,徐启锐老先生言:“一边是光前,一边是裕后,这是一种叫`繆篆’的文字。这种篆,是元朝時的印章`九疊文’的一种。后来在建筑的楹上和门顶设计了二个印章字形,都是用吉祥语写出,我们南方地域流行这类石门框型。” 请教文史专家,专家旁征博引,厘清了文物来龙去脉。至今,大夫第这座古老的民居历史建筑仍屹立在蔡厝,巳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24年6月17日,潮州市委书记何晓军到金东村调研,在参观大夫第时说:”这是值得保护的一大历史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蔡次轩与堂弟蔡省轩还倡建金砂寨的金砂冡庙,把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等敬奉为神圣,为乡人祈福求安。为何金砂冡庙建于蔡厝,潮汕文史专家乡贤蔡起贤先生在《金砂冡庙重建碑记》给大家释疑了。冡者,长也、大也,立于蔡厝,而长、而大也。明代时,金砂古寨有陈、曾、黄、蔡四分社,集四分社神像于蔡厝,而长也、而大也。这证明蔡厝在明代时号召力很强,是金砂乡四姓的主心骨。因为蔡次轩是当时致仕归里、德高望重的乡贤,蔡省轩又是当时金砂寨的寨长,兄弟二人牵头金砂寨蔡、陈、曾、黄四姓建金砂冡庙于蔡厝村是德望所归。倡建金砂冡庙于蔡厝,除蔡起贤先生所释之义外,据村里老者介绍,其意义有三:一是体现金砂四姓在蔡厝的牵头组织下团结和谐,其二是保祐金砂乡民的平安,其三是祈愿金砂乡民学习介子推,做不图功名,淡薄名利,忠义孝廉的人。我对“冡”字作过深入考究,冡即蒙,《易经》“冡(蒙)”字解读:“蒙以养正,圣功也”。金砂冡庙,其义由此即解矣。金砂冡庙其实就是金砂圣庙,供奉神圣的庙。知州蔡次轩以精研《易经》而得科举。他倡建金砂圣庙,取名金砂冡庙,这与他精通《易经》有关。金砂冡庙,名字神秘,其义深奥,人无它有,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蔡次轩还主修族谱,撰写族牒,为蔡氏起定辈序,使蔡氏承上启下,弘扬祖德,世代相传,繁荣发展。他为蔡氏辈序和族号作诗,辈序诗云:“统由忠惠起,绪延海岩天。功业显当世,文章裕后贤。”族号诗云:“德修族自大,学博名斯扬。子孙识诗义,光宗千万年。”他撰写的这两首诗,记载于族谱中,诗句朗朗上口,意义深远,为子孙所传颂。他还组织乡民,捐款练丁,抗击倭寇。据明史及《潮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倭寇、山倭、海寇相互勾结,盘踞海阳潮阳揭阳沿海,频频窜患漳潮,攻城掠地,烧火抢掳,无恶不作。金砂近在咫尺,常遭焚抢掳杀。蔡次轩联络附近十多个村寨,组织乡勇百余人,推其堂弟蔡省轩为十八寨寨长,推举堂弟蔡省轩之子蔡昆当乡勇首领,蔡昌年富力强,臂力过人,作战勇敢,连连杀败倭贼。官府为褒扬和支持蔡次轩组织乡勇保家卫国,赠剑赐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寇贼冲入寨内,火烧蔡次轩住宅,他所写的族谱和诗书全部被烧毁。蔡次轩他不顾自家慘遭掠夺,与乡勇奋勇杀敌,击败寇贼。1560年2月,倭寇6000多人又再次大规模流劫金砂,他率乡勇和官兵合力抗击,虽死伤惨重,但再次击退倭寇。由于倭寇常犯,他动员金砂寨各村联合起来,在寨周围挖深壕、筑坚寨墙,以防御倭寇。在寨设四个门,北门设于曾厝,南门设于陈厝,西门设于黄厝,东门(即永安门)设于蔡厝。蔡厝族谱对此有记载:“为藩蔽,吾乡旧有寨,亦吾先大夫次轩公同十八寨长省轩公建义首倡。”(见蔡厝族谱188页)。1561年建寨工程完成不久,蔡次轩不幸于当年12月病世,享年67虚岁,葬于桑浦山凤嘴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刻存世,值得保护传承。桑浦山地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的交界处,山上有奇峰异洞,山下有湖光山色。环绕东山湖分布着怪石、异洞、温泉、矿泉、寺院、庙宇、古墓、碑文、石刻。桑浦山人文荟萃,历代先贤留下不少胜迹。现据蔡氏族谱,介绍乡贤蔡次轩在桑浦山上的碑文和摩崖石刻诗,以飨读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一,在桑浦山西山凤嘴峰上,有明代嘉靖潮州乡贤名宦、安徽颍州知州蔡次轩(蔡伦或蔡亨伦)为其父亲蔡毅菴(蔡文育)撰写的碑文:“公讳文育,字大龄,家世海陽砂垄人,曾祖西山公,祖醇直公,墓在屴尾山。考玉峯,妣赖氏,生公二人,伯巽菴公,其叔也。世敦实,尚贤好善。先妣陈氏,性慈惠。伦举文科,典道业儒,孙冕旦昌。公先兆罔吉,妣亡改合葬于此,次玉峯巽庵墓北,相去百步许。鸣呼!若后而山谷变更,世之仁人,安知是一抔土,乃我家世善之兆。而行侧之乎吁!痛哉!不肖孤伦,等泣血誌。”此碑文是蔡次轩于1524为父亲移墓改葬而写的墓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二,在桑浦山西山凤嘴峰上,有明代嘉靖潮州乡贤名宦、安徽颍州知州蔡次轩(蔡伦或蔡亨伦)为其祖父蔡玉锋(蔡礼)撰写的碑文:“公讳礼,字廷和,海陽砂垄人,考醇直府君,妣袁氏所生。公昭穆,本大宗,娶大场赖氏。公幼孤,事母克孝,兄弟友爱,丁家不造,莆阅艰辛,克勤俭,致孝,享其志业也。夫人赖氏,端淑戒密,凡内政女工,至老不衰,家门有力也。公生正统甲子,卒正德甲戌,寿七十有一。夫人生正统丁卯, 卒嘉靖丁亥寿八十有一岁。子二,长巽菴居士,讳文养。次毅菴,讳文育。孙七,亨仕、亨任、亨德、亨伦、亨常、亨典、亨道。穴因果寺之东,甲申兆岡,吉穴坐艮向坤,公居右。至丁亥十一月之吉,乃附夫人于兆左。伦不肖,谨述其畧于此,永感之情呜呼!疼哉!”碑文是明代乡贤名宦蔡次轩(蔡伦或蔡亨伦)于嘉靖丁亥(公元1527年)为其逝世的祖父蔡玉峰(蔡礼)而写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三,在桑浦山西山凤嘴峰东岭蔡厝祖墓向山顶不远处,有一处明代潮州乡贤名宦、安徽颍州知州蔡次轩(蔡伦)于1522年冬摩崖石刻诗一首:“山东少石龙之土,草祭人弋作今古。系子衣罔学麟趾,二义戈止比仲甫。皇明嘉靖壬午冬十一月奉直大夫蔡伦记。”余研读之,对诗意作如下理解:桑浦山凤嘴峰东岭虽石很少,但这里蜿蜒而至的山峦,雄伟磅礴,灵气流贯,风水甚好,是藏龙卧虎之地,绿草繁生祭祀着祖先灵魂万古长青。在这里祭祀祖先,教育后代做有仁义、有道德的人,而有仁和德二义的人,家庭就会和睦兴盛,生活就会美满幸福。诗意深远,教诲后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桑浦山是潮汕先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一石一刻、一碑一文,彰显桑浦文化源长流远、博大精深的历史底蕴。蔡次轩在桑浦山留下的古老石刻,是宝贵的历史文物,值得今人珍惜并加以保护传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参考文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陈尧佐的《送王生及第归潮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清吴颖、周硕勲、林杭学《潮州府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明代邹守愚《资善大夫兵部尚书东涯翁公万达行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潮安彩塘金砂蔡氏族谱》(蔡起贤为顾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5]明代理学家魏良弼(1492一1575年)《赠蔡侯次轩先生归海阳序》(明嘉靖戊申小春月上浣之吉日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6]明嘉靖江西建昌县教谕魏宗仁《贺蔡侯次轩老先生荣奖序》(嘉靖乙已仲冬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7]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郭廷序(1501一1547)《送建昌令蔡次轩年兄荣任序》(嘉靖二十年岁次辛丑孟秋吉日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明《毅菴蔡公墓记》(蔡次轩父亲之墓碑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明《玉峰蔡公墓记》(蔡次轩祖父之墓碑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0]蔡起贤先生《金砂冡庙重建碑记》(1994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1]金砂蔡厝《重修蔡氏家庙碑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2]福建上杭客家大儒丘复(1874一1950年)所著的《愿丰楼杂记》第七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3]《周易》:第四卦,蒙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4]《潮州府志》(清乾隆周硕勋修,1763年珠兰书屋刻本)第二十六卷记载和《海阳县志》(全四十六卷,清光绪卢蔚猷修, 吴道熔纂)第十四卷记载:“赠太常寺少卿祀乡贤蔡伦,颍州知,七年拔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