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纪游(二)

谢英明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谢英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306984</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贱辰九十感蹉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历史长河笑逝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黄埔论兵歼劲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南津屯炮荡残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鄂西会战追穷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湘北挥师奏凯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昔日从征图报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全凭赤胆捍山河。</b></p><p class="ql-block"> ——欧阳造极《九十抒怀》</p><p class="ql-block"> 欧阳造极(1922年—2016年),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南江镇,是北宋文坛领䄂欧阳修的第33代孙。1939年考入黄埔军校16期,参与鄂西会战、第四次长沙会战等战役,获国民政府胜利奖章。其抗战诗作《抗日烽火忆当年》被收录于黄埔史料。‌‌2015年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7日重游黄埔军校,我先去瞻仰孙总理纪念碑,参观孙总理纪念室和黄埔军校俱乐部,感受以前难得一见的历史文物的古朴沧桑。然后前往黄埔军校校本部游览。</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大门风格朴素,坐北向南,面临珠江。门额上书黃㡳黑字的<b>“陆军军官学校”</b>横匾,为国民党元老谭延闿题写。门前设两个哨岗,彰显当年风貌。白色围墙的两边房壁题写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志:<b>“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b></p> <p class="ql-block">  进入黄埔军校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两边的参天古树和卫兵室。它们见证了黄埔军校建立时门口的一副对联:<b>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b></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黄埔军校无论在中共党史还是中国革命史上,都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1988年1月,黄埔军校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b>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  <b>校本部</b>建筑原是清末陆军小学堂,为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两层楼房,是军校各部办公授课和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1938年被日机炸毁。1996年,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的<b>“原位、原尺度、原面貌”</b>原则进行重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以仰先驱,教育后人。校本部中间通道被称为<b>大花厅</b>,是进行政治教育、特别讲演和纪念活动的场所。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在此设立灵堂供师生们致祭。</p> <p class="ql-block">  为迎接黄埔军校建立100周年,精心推出了<b>《国共合作的不朽丰碑——大革命中的黄埔军校(1924—1927)》</b>。通过300余张历史图片,以<b>“历史实物+多媒体还原”</b>的形式,呈现了国共合作时期的的黄埔军校历史。</p> <p class="ql-block">  <b>第一部分 “国共合作 黄埔建校”</b></p><p class="ql-block">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向孙中山提出<b>“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b>的建议。1923年6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p> <p class="ql-block">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以总理身份主持开幕式并主导会议进程。出席会议代表165人,包括李大钊、毛泽东等20多名共产党员。会议通过了由共产党参与起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党章,正式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为国民革命培养军官,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宣布训词和校训并发表演讲:<b>“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b></p> <p class="ql-block">  <b>第二部分 “能文能武 军政兼备”</b></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明确提出“<b>军事与政治打成一片”、“理论与实际打成一片”</b>的教学方针,既注重军事理论教学与实战技能训练,又重视提高学生政治觉悟与政治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定期邀请各界著名人士来校演讲。毛泽东、刘少奇、张太雷、彭湃、邓中夏等都应邀到军校演讲。鲁迅也被邀请到军校作《革命时代底文学》的演讲。</p> <p class="ql-block">  <b>第三部分 “东征北伐 威名远扬”</b></p><p class="ql-block"> 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1925年,广州革命政府发起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统一和巩固。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以黄埔军校师生为主力的革命军,纵横驰骋于东征,北伐战场,为国民革命立下不朽功勋。</p> <p class="ql-block">  <b>叶挺独立团</b>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正规革命武装部队,由叶挺于1925年11月创立,在北伐战争中以英勇善战赢得<b>“铁军”</b>美誉。1926年9月3日,北伐军发起武昌攻城战。经过40多天的围攻,武昌这座辛亥革命首义之城又回到革命党人手中。</p> <p class="ql-block">  <b>第四部分 “英杰辈出 丰碑永存”</b></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数量众多的军事人才。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不懂得直接准备战争和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性。通过国共合作创建黄埔军校的革命实践,才认识了<b>“枪杆子里出政权”</b>的革命真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都显示了黄埔军校对中国共产党人武装夺取政权的启迪。</p> <p class="ql-block">  用革命思想和先进军事科学武装起来的黄埔军校师生,一登上历史舞台,便摧坚折锐,所向披靡。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英杰辈出,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培育出的<b>“爱国、革命”</b>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弹指韶光别梦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相思一缕寄夷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几番风信春潮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两度情融碧水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九畹幽兰芳禹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满园翠萼绽枝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声声港澳回归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唱向台澎未肯休。</b></p><p class="ql-block"> ——欧阳造极《赠台湾十六期黄埔同学》</p><p class="ql-block"> 重游黄埔军校,我深刻体会到,黄埔军校在长期发展和办学历程中形成“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在一代代黄埔校友的薪火赓续中不断发扬光大。黄埔军校在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斗争中建立的不朽功绩,永载中华民族史册。黄埔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努力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