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礼贊一一焦作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风

<p class="ql-block"> 太行南麓,黄河之滨,焦作(山阳)这座千年古城,如一部厚重的史书铺陈于中原大地。这里,是太极哲学的源头,刚柔相济的智慧融入血脉;这里,云台山水泼墨出诗的意境,韩愈、李商隐的文脉在此绵延。神农祭天的远古回响,竹林七贤的魏晋风骨,共同铸就它深邃的灵魂。一山一水皆文化,一砖一瓦蕴传奇,焦作,无愧为中华文明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穿越时空的永恒光芒。</p><p class="ql-block"> 一一题记</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陈氏太极拳)</p><p class="ql-block">是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传统武术,由明末清初陈王廷融合家传拳法、《易经》阴阳理论及道家导引术创编而成。该拳法涵盖拳术套路、器械技法及推手体系,核心特征为缠丝劲与螺旋缠绕动作结合,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12月17日,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此“共享太极,共享健康”成为全球共识。</p> <p class="ql-block">董永传说</p><p class="ql-block">董永是中华民族孝文化典范《二十四孝》中的标志人物,也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董永与七仙女的动人传说,几个世纪以来在我国广为流传,妇孺皆知,其起源于我市武陟县小董乡小董村。2006年5月,“董永传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p> <p class="ql-block">唢呐艺术</p><p class="ql-block">唢呐,俗称“喇叭”,是一种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分不同的种类,发音高亢、雄浑,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2006年5月20日,由焦作沁阳市申报的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龙舞(火龙舞)</p><p class="ql-block">火龙舞起源于商周时期。汉武帝期间,龙台村火龙舞于五龙庙前参加祭祀乡赛活动,处于鼎盛时期。孟州火龙舞的表演一般在春节期间的正月十五、十六两天,祭祀场所一般选在五龙庙,“火龙”造型古朴奇特、好像麒麟,表演动作惊险,招式丰富,气势宏伟,呈现出人在龙中舞、龙在火中飞的气势场景。2011年5月23日,河南焦作孟州市申报的“龙舞(火龙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高跷(高抬火轿)</p><p class="ql-block">高抬火轿是河南的一种民间舞蹈样式,流传在沁阳市的万南村,其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当地居民就有踩高跷、抬花轿、闹新春的习俗。 后经明代乐律学家郑王朱载堉改造,将踩高跷和抬花轿两种民间艺术融为一体,形成绝活,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抬高了基层“轿夫”的卑贱地位和形象。2008年6月7日,河南焦作沁阳市申报的高跷(高抬火轿)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p> <p class="ql-block">灯舞(苏家作龙凤灯舞)</p><p class="ql-block">河南焦作博爱县传统舞蹈。苏家作龙凤灯舞古已有之,清代就有以灯为道具舞出文字的记载。每逢年节(尤其是元宵节)或祈雨、祭祀、乞求丰收等仪式,宫廷和民间往往都会进行灯舞表演。灯舞表演形式丰富,一般在夜晚以群舞方式演出,声势较大。演员边走边舞,队形不断变化,舞蹈过程中还施放烟花爆竹,场面蔚为壮观。这种民间舞蹈样式多出现于汉族地区,同时也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流行。2008年,灯舞(苏家作龙凤灯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耍老虎</p><p class="ql-block">通过《古氏南迁》与《涂氏宗记》的记载,可见“耍老虎”舞源于中原地区,生活在河南省焦作地区上的祖先们从百兽之王老虎的腾、跳、扑、卧等动作中受到启发,以虎的生猛和威严彰显出骁勇善战的武士精神,并融合武术、战争、宗教等元素,创编了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耍老虎”舞在焦作地区广泛流传,主要分布在温县、沁阳市、中站区、博爱县等地。2014年11月11日,耍老虎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怀梆</p><p class="ql-block">怀梆(又名怀调,俗称怀庆梆子、老怀梆、小梆戏、小班戏),河南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它的前身是由围桌说唱祈雨演变而来的海神戏,形成于明洪武、永乐年间。原河内县居民多由山西洪洞一带迁来,故海神戏保持着山西戏剧的表演形式,与河内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方言土语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与山西中路梆子接近而又具有怀庆府一带特色的声腔剧种,剧目、唱腔、念白、音乐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2006年5月20日,由河南焦作沁阳市申报的怀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二股弦</p><p class="ql-block">是河南省武陟县地方传统戏剧,起源于河南焦作武陟县的大司马村,且仅在武陟县流传。它形成于明末清初,在19世纪初达到成熟,清代道光以前曾出现过一度的辉煌。清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受当时国家政策影响,二股弦也日趋衰微。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加让这地方戏曲剧种受到重创,几乎销声匿迹。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二股弦在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下,才开始得以保护和传承。二股弦表演行当齐全,其唱腔为五声音,共有18个板式和曲牌,其中既有北曲弦索的遗存,又有受板腔体戏曲影响而形成的“五板”“八板”“散板”等板式。2007年2月6日。二股弦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二股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和氏太极拳)</p><p class="ql-block">是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由清末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年)在师从陈清平习拳的基础上,融合《周易》理论、中医经络学说及儒家思想创编而成。其拳法强调“以柔克刚”“顺其自然”,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代理架”风格。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20年随中国太极拳整体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p> <p class="ql-block">八极拳</p><p class="ql-block">八极拳源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由月山寺第二代住持苍公始创于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明永乐初年传至周围地区,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至民国十六年(1927),月山八极拳已有二十四代僧人传承。抗战时期月山寺毁于战火,月山寺俗家弟子博爱县芦桥村马连升在家乡开设八极武馆,传承到如今。月山八极拳于‌2008年10月‌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p> <p class="ql-block">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p><p class="ql-block">是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当阳峪村独有的传统技艺,2014年11月11日被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217)。其核心工艺为双色或多色瓷泥绞胎技法,成品纹路由胎内自然渗透形成,内外相通且不可复制。</p> <p class="ql-block">中药炮制技术(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p><p class="ql-block">焦作市传统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技艺</p><p class="ql-block">四大怀药(怀地黄、怀山药、怀菊花、怀牛膝)种植与炮制技艺发源于河南省焦作市,具有近三千年历史传承,其道地属性与古怀庆府独特的黄河冲积平原土壤及太行山岩溶地貌密切相关。2008年6月该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形成包含九蒸九晒、熏蒸晾晒等核心技艺的传统医药加工体系。</p> <p class="ql-block">  河南焦作这片沃土孕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如一轴徐徐展开的瑰丽长卷,闪耀着千年不熄的文明之光。</p><p class="ql-block"> 这里,太极拳以柔克刚的哲学在晨光中流转,起承转合间蕴藏着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怀梆的古老唱腔穿越时空,用粗犷苍凉的古调唤醒沉睡的山河记忆;当阳峪绞胎瓷的纹理在窑火中涅槃,将泥土化作不朽的诗篇。还有那精巧别致的中药炮制、妙趣横生的董永传说、古朴厚重的神农祭典——每一笔都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每一曲都流淌着怀川大地的血脉。</p><p class="ql-block"> 这些珍贵的活态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灯塔。它们在市井烟火中呼吸,在时代浪潮中新生,让千年文脉在指尖、在喉间、在每一个专注的眼神里生生不息。这正是焦作最动人的文化密码,是穿越时空与我们对话的文明印记,值得我们永远珍视、传承与礼赞。</p><p class="ql-block"> 2025.10.24</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姚庆锋(清风),河南焦作温县人(焦作诗词学会会员)。农村种过地,军营扛过枪,公务员退休,爱好文学、旅游,有部分诗歌发表于《焦作诗词》和其他网络平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