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偶得045】在无常中锚定永恒——《一如既往》听后感

蔡之青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蔡之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手机随拍,图1源自网络、尾图源自帆书平台,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按:早晚走路、上班途中、旅行车上、等人间隙,这些看似碎片的时间,其实都是听书好时光。近几年,在学习强国、帆书、喜马拉雅等平台上听了数百本书,有时会一听而过,有时会陷入深思,有时会奋笔疾书,有时会记下佳句,想过的、记下的,便成了听书偶得的底稿。分享好书就是分享快乐!如果作者是一传手,说者是二传手,那么,我愿做一个三传手,把他们的思想搬上手机屏幕,分享给朋友们!</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在无常中锚定永恒</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如既往》听后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预测未来”成为社交媒体上最吸睛的流量密码,当人们为追逐转瞬即逝的“风口”而焦虑奔波时,《一如既往》却像一剂清醒剂,将我们的目光从虚幻的未来拉回不变的本质。这本书通过23条人类社会长期不变的规律,告诉我们:与其耗费精力猜测明天的变化,不如深耕那些穿越时空依然有效的底层逻辑,这不仅是认知的升级,更是对抗焦虑的生存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听书过程中,巴菲特与吉姆关于“士力架”的对话让人印象深刻。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所有人都在追问“危机何时过去”,巴菲特却用“1962年和现在卖得最好的糖果都是‘士力架’”的答案,点破了问题的核心:真正有价值的不是预测波动,而是识别稳定。这让我想起贝佐斯的决策逻辑——“基于未来十年不会变化的事情做选择”。在电商行业飞速迭代的今天,亚马逊始终坚守“客户对低价、便捷、丰富商品的需求不变”,正是这种对“不变”的执着,让它在无数次行业洗牌中屹立不倒。反观现实,太多人沉迷于“明年哪个行业最赚钱”“下一个爆火的赛道是什么”,却忽略了“用户需求的本质”“个人能力的沉淀”这些真正决定长期成败的关键,最终在频繁的跟风切换中消耗了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书中关于“历史不可预测”的规律,彻底打破了人们对“预言家”的迷信。作者用“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斐迪南大公遇刺等案例证明:历史的走向往往由偶然的意外决定:美国“卢西塔尼亚号”上的船长为省煤关掉一个炉子,让货船恰好遭遇德国鱼雷,于是导致美国参加一战;司机走错路,让刺客有机会枪杀大公,最终引爆一战。这些故事告诉人们,人类对“掌控未来”的执念,本质上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就像生活中,我们总喜欢规划“30岁前买房”“40岁前实现财务自由”,却忽略了疾病、失业、行业变革等意外因素的影响。真正的成熟,不是制定完美的预测,而是接受“未来不可控”的现实,在不确定中做好确定的事,比如保持健康的身体、积累核心的技能、维系稳定的人际关系,这些才是应对意外的底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幸福的第一法则是降低预期”,这条规律戳中了当代人幸福感缺失的痛点。书中那个“身家1000万美元却觉得自己是无名小卒”的硅谷人,像极了现实中的我们:明明比几十年前的人拥有更多物质财富,却因为“邻居换了更大的房子”“同事涨了更高的工资”而陷入焦虑。我们总在不自觉地用别人的生活作为标尺,却忘了幸福感从来不是“拥有更多”,而是“需求与拥有的匹配”。想起父母辈的生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在过年时穿上新衣服、吃上一顿肉就觉得无比幸福,因为他们的预期停留在“满足基本需求”;而现在,很多人已经拥有了手机、汽车、大房子,却因为“没住上别墅”“没开上豪车”而郁郁寡欢。这条规律提醒我们:幸福不是向外追逐的过程,而是向内调整预期的修行,当我们不再用他人的标准定义自己的生活,才能在平凡中找到满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人脑不擅长理解概率”这一点,戳醒人们重新看待生活中的“奇迹”与“意外”。连续两次中百万美元大奖的概率看似是“十七万亿分之一”,但当基数扩大到“每周1亿人买彩票”时,概率就变成了“三十分之一”;“百年一遇的灾害”并非一百年才发生一次,而是每年都有1%的概率发生,这些数据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认知。过去,人们总觉得“不幸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直到身边有人遭遇“小概率”的意外,才明白:我们之所以觉得“奇迹罕见”“意外遥远”,只是因为低估了人口基数带来的概率放大效应。这就提醒人们要更加重视风险防范:买保险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对“小概率意外”的理性应对;储蓄不是“保守”,而是为“不可控风险”预留缓冲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解读中最触动听众的是“长期主义不仅仅是耐心”的观点。很多人以为“长期主义”就是“坚持做一件事不放弃”,却忽略了其中的核心逻辑:长期由无数个短期组成,且需要灵活变通。就像经营一家公司,只喊“长期主义”的口号,却忽视短期的产品质量、客户体验,最终只会走向倒闭;就像个人成长,只坚持“每天看书”的形式,却不根据自身需求调整阅读内容、反思吸收,也无法实现真正的进步。书中提到“基金难以赚大钱”的原因,基金经理想做长期投资,但出资者要求“五年内拿回本金”,这就告诉人们:长期主义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还需要合作伙伴、家人的认同与支持。同时,长期主义也不是“固执己见”,而是“坚守愿景,调整方法”,就像我们的目标是“实现财务自由”,但实现路径可以根据行业变化从“创业”调整为“投资”,从“实体生意”调整为“线上业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听完这本书,让听众收获的不是记住了23条规律,而是建立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不再为未来的不确定性焦虑,而是专注于那些“一如既往”的底层逻辑;不再盲目追逐外界的标准,而是回归内心的需求与成长。就像作者所说:“过去一直如此,将来也永远如此。”人类社会的表象或许会不断变化: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从互联网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但人性的本质、事物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日常中,或许我们可以尝试用书中的规律指导生活:在做决策时,先思考“这件事是否符合长期不变的需求”;在感到焦虑时,提醒自己“降低预期,关注拥有”;在面对风险时,理性评估概率,做好防范。我们应该相信,当我们学会在无常中锚定永恒,就能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稳定与从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