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红石崖

阳光下的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塔林坡村南行三百米至古玩街,再向西南方向步行一二里地,就能听到水声。声音很大,使我联想到江河奔泻,波涛汹涌。我上高下低,迂转了三四次,站到高处远眺,始望见缥缈于烟云中的一幅山水画卷。几处错落有致的农院隔着云水如诗如画。把诗与远方和我隔断的是纵横交错的荆莽和树木。为了寻找可通幽处的山路我花费了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但见茂林蔚然,遮掩着幽静的村庄,一道矮矮的铁栅栏把我捷足先至的想法打消。昔日游览时走过的那条曲曲折折捷径不复可寻。我唯有沿着相对来说还算宽敞的大路行走。水声也随之渐渐清脆空灵,当真如鸣珮环。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个红石砌筑的大牌坊巍峨在望。</p><p class="ql-block"> ​步过牌坊,水声潺潺,鸟鸣啾啾,顿觉心旷神怡。不远处,一个栩栩如生的金色龙首及两个爪子赫然迎面。齿如短剑,爪似尖钩,令人悚然心惊。龙首下面有一洞,深可百米,可惜洞门紧锢着,不得而入。洞顶及两壁皆巨石峥嵘。靠近路的一侧雕刻有数幅图像。我未细看,似是简述陶瓷制作之繁琐工艺。又行不远,有数栋古色古香的建筑,看门前落叶,应该空置了很久。此时仰望来时路过的地方,陡峭的山壁如斧劈刀削,成语中只有鬼斧神工能曲尽其妙,确实恰当之极。我惭愧自己不学无术,想不起更多的合适词语来描述这气象万千的山壁。山壁上树木横斜,枝繁叶茂。昂然傲立于秋风萧瑟之中。</p><p class="ql-block"> 刚才在山崖上感觉西风甚烈,使我衣袖飘飘。此时见山壁上的树木几乎纹丝不动。不像有的树木,略有风吹就哗啦哗啦响个不休。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难道这山壁上的树木都有古时候的侠义风范,高远志向?</p><p class="ql-block"> ​脚下的路悉用石块铺就,不再似先前那般平坦。但是经过万千人的踩踏,现在走起来并未有格外坎坷的感觉。反而有穿越至数百年前的质朴感。行进间,但闻水声,不见河流。好不容易见到一个村民,问之,说是仍需前行百十米。果然,我走过一段荒草陆离的小路后,一片水库淼然出现在眼前。上下游两个水坝相隔几十米,都有几尺的落差。轰鸣之声不绝于耳,声音远大过气势。水库的面积殊不足道,却源远流长,不知从何处来,到哪里去。水库的东畔是山壁。乱石突兀,杂沓耸立。若不是刚才从上面路过,站在下面蓦然仰视,定会觉得山壁上接云霄,高不可攀。</p><p class="ql-block"> 在高处眺望时,以为农舍与水库近在咫尺。此时隔水相望,才觉得还有不小的一段距离。别说听不到鸡犬之声,连人影都看不见一个。我对着山壁长啸,回鸣不绝。似乎草木震动,风起水涌,良久始歇。水声,鸟鸣,虫吟,犹如四面楚歌,听了凄神寒骨,感觉悄怆幽邃。我不敢久留,转身离开。</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红石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不过今天它给了我足够多的诗情画意,我若不回报一点什么,感觉愧疚。所以写下这一篇短文。它固然有不求闻达的素养,我却不想让它寂寂无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