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月三日至十月二十五日——谈中国人民取得的抗战胜利

康人 • 荆林钢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二十四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将十月二十五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的决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九三一年的秋夜,沈阳北郊柳条湖的爆炸声划破长空,日本关东军自导自演的“南满铁路爆炸事件”成为侵占中国东北的借口。此后十四年间,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从“九一八”到“七七”,从白山黑水到黄浦江边,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大半个中国。然而,也正是这十四年的血与火,锻造出一个民族的钢筋铁骨,最终迎来了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那个让全体中国人热泪盈眶的胜利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胜利的消息像长风一样掠过战壕与田野。昆明学生把课桌搬到街头,用粉笔在柏油路上写下“日本投降了”;延安窑洞前的火把映红了夜空,战士们把军帽抛向空中;重庆朝天门码头,挑夫把扁担当鼓敲,鞭炮纸屑在嘉陵江面漂了三天三夜。但真正的胜利远不止欢呼——它藏在更多看不见的地方:冀中平原的地道里,民兵把最后一颗手榴弹留给自己;滇缅公路的二十四道拐,司机用血肉之躯把弹药运过怒江;上海租界弄堂深处,女工把“抗战到底”的纸条缝进军棉衣领。这些沉默的坚守,才是胜利最厚重的底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胜利更意味着精神的涅槃。当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中国大地上有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战火蹂躏,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千亿美元。但比废墟更震撼的,是废墟上立起来的精神。梁思成在李庄的煤油灯下完成《中国建筑史》,用学术保存文明的火种;西南联大师生穿越湘黔滇三省,把课堂搬到马背与山洞,让知识的火种在硝烟中不熄;齐白石闭门画蟹,题“看你横行到几时”,以笔墨为刀。这种在绝境中仍相信未来的能力,正是抗战留给中国最珍贵的遗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天,当我们把九月三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把十月二十五日台湾光复日纳入民族记忆,本质上是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南京江东门的“万人坑”遗址里,出土的子弹壳还在生锈;腾冲国殇墓园的墓碑上,牺牲者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三岁。这些沉默的物证提醒我们:胜利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就像昆明翠湖边的聂耳雕像,他手中的指挥棒永远悬在空中——那不是结束的姿势,是继续演奏的预告。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九月三日到十月二十五日,在历法上只是短短一瞬,在历史中却是亿万中国人用十四年走出的漫漫长路。这条路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尊严不靠他人施舍,而靠自己争取;文明的延续不取决于侵略者的铁蹄,而取决于被压迫者心中不灭的火种。当今天的我们在高铁上刷手机、在直播间买年货时,或许该偶尔想起——那些曾用刺刀和血泊丈量中国大地的人,最终没能丈量出这个民族的韧性。而这,正是胜利最完整的定义:不是复仇的快感,而是让文明在废墟上继续生长的能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