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薄扶林村是位于香港岛南区薄扶林区域的历史聚落,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作为香港现存最古老的村落之一,村内保留18间清代传统瓦顶建筑和"前铺后居"的生活模式,见证香港开埠前的乡村发展历程。该村因保留中秋舞火龙、李灵仙姐诞等百年民俗活动,以及独特的寮屋建筑群,于2014年入选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观察名单,成为香港首个获国际关注的文化遗产。截至2013年,村内居住约2800人,村民自发组建保育关注组维护传统风貌</p>  <p class="ql-block">薄扶林村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约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由2000余名避乱移民建立,历史早于香港开埠。1886年牛奶公司在此设立牧场,鼎盛时期养牛近千头,带动半数村民从事乳业相关工作,形成"前铺后居"的独特生活模式。现存18间清代瓦顶建筑群,包含商铺与民居混合形态,为研究香港早期乡村经济结构提供实物依据。部分学术研究提及村落历史存在统计口径差异:冼昭行著作《薄扶林村:太平山下的历史聚落》记载村落历史约二百余年,与口述史中清代至日据时期的断面记录互为补充,而中国新闻网报道采用村民口传的三百余年说法。</p>  <p class="ql-block">村内寮屋建筑群与周边城市化区域形成鲜明对比,现存建筑包含:</p><p class="ql-block">清代瓦顶砖木结构民居,采用三开间传统布局</p><p class="ql-block">1950-1980年代修建的大街商铺,保留木制招牌与铁皮屋顶</p><p class="ql-block">李灵仙姐塔(5米高祭祀建筑),沿用青砖砌筑工艺</p><p class="ql-block">民俗活动</p><p class="ql-block">中秋舞火龙:起源于1910年代,由27米长龙与7条小龙组成"七星伴月"阵型,需120名村民协作舞动</p><p class="ql-block">李灵仙姐诞:农历四月十五举行祭祀仪式,村民在塔前供奉香火祈福</p>  <p class="ql-block">2013年数据显示,薄扶林村占地4.4公顷,面临排污设施落后、建筑老化等问题。村民黄广长(第四代居民)发起保育关注组,推动传统建筑修缮与口述史记录。2014年入选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观察名单,标志着国际社会对其文化遗产价值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整理21位村民口述史档案,保留广东话原始语境</p><p class="ql-block">维护"门不闭户"的社区传统,抵制商业化改造</p><p class="ql-block">与学术机构合作出版村落文化研究专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