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弦(新版)

高天羽毛

<p class="ql-block"> 心 弦(小说)</p><p class="ql-block"> 老吴这次出行,和别的没关系,只和他的心爱的二胡有关系。带着二胡,沿着京沪线南下。这回,老吴要远行,天津,青岛,无锡,上海四站。一路玩,一路奏。游山水,拉二胡。</p><p class="ql-block"> 老吴忘不了,自己九岁进北京景山山下边的少年宫学二胡,如今六十多岁,他没撂下过二胡。前些年买眼下这房子,老吴说,我不要书房,我要个琴室,省得拉二胡老伴儿嫌吵。快六十了,老吴总算有了自己的练琴房,工作室。老吴不但能拉二胡,还能玩迷笛自己编曲,给别人制作伴奏带。满北京,到这个岁数能玩这个的,也就是老吴一个了。 </p><p class="ql-block">从北京到天津,乘坐城际动车,半个小时就到了。住在海河边的小旅馆。收拾停当,吃了晚饭。傍晚,老吴出门了。老吴的衣着,他得特别在意,不能太好,这样你拉琴挣钱说不过去。也不能太破,不能像要饭的叫花子,妨碍市容不说,减低了二胡曲的音乐感染力可不行。他摆摊拉琴,必须显示,是在展现二胡艺术,不过是顺便搂点钱。他带着二胡,京胡,小马扎,小音箱。头上礼帽,脸上墨镜。海河边找个地儿,把礼帽翻过来扔在地上,里头放几张绿色的一块钱纸币,这是幌子,说明您听着还行的话,可以帮个钱场。这时的海河两边,华灯初上,城管全下班了,河边是闲散散步遛弯儿的人。老吴暗暗高兴,有戏!天津是音乐城市,关牧村,郑绪岚,李光羲,还有京剧花脸角儿孟广禄都出在天津,天津人懂音乐。老吴坐上马扎儿,沉气凝神,挥臂转腕,先拉一曲《红花遍地开》的主旋律。这是当年天津歌舞团的代表作。隔着墨镜镜片,老吴看看周边,围了不少人了。礼帽里也有人扔进钱了,老吴高兴了,来劲了。再来一段《重整山河待后生》,这是天津艺人骆玉笙的大鼓曲牌。这时,简直是掌声四起了。</p><p class="ql-block"> “师傅,我唱段儿京剧,您能给伴奏吗?”老吴从墨镜的镜边儿看看,是位女士,也就五十岁出头儿的样子。穿着挺体面,面容带着笑。</p><p class="ql-block"> 老吴放下二胡,打开琴盒,拿出京胡,“您想唱哪段儿?”</p><p class="ql-block"> “先来段程派《春秋亭外……》”老吴多年来,二胡,京胡都上,在北京没少给戏迷伴奏,好多唱段他熟,谱都能背。老吴的伴奏带也棒,他拉京胡,伴奏带出背景音乐和家伙点儿,非常和谐。女士一段儿唱完,老吴听出来了,水平不错,嗓子好,唱得有板有眼,这点儿老吴懂。一段京剧可招人了,一下又围上一堆人。老吴的礼帽里,已经厚厚一摞票子了。</p><p class="ql-block"> 女士一口气唱了三段儿,四周掌声高起!她回头对老吴说:“您伴奏,我唱着真舒服,比伴奏带还舒服。真是谢谢您了。”</p><p class="ql-block"> 老吴高兴了,“我的背景音乐都是我自己用迷笛制作的,别人谁也没有。”他说的很自豪。</p><p class="ql-block"> 天色晚了,听琴的也慢慢散了。老吴看看四周,把礼帽里的一堆零钱赶紧收进一个提包。他不敢在这里清点。</p><p class="ql-block"> 老吴收拾完,一抬头,看见刚才那位唱京戏的女士又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师傅,听口音,您不是天津这地界儿人?”女士用好听又浓重的天津口音说。</p><p class="ql-block"> 老吴摘下墨镜,看看这位女士。“我是北京人,旅游经过天津……”</p><p class="ql-block"> “那感情好,您看,您能不帮个忙,救个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士介绍说,她姓刘,叫刘冰洁。早年学过京剧,现在是天津有名的票友。这两天有个演出,可琴师突然有病住院,急得没招儿,想请老吴救个场儿。还说,耽误老吴一天,给老吴一百块钱。她刚才看见了老吴的礼帽,还投了十块钱呢……</p><p class="ql-block"> 老吴没犹豫,这事儿遇到的多了,他理解。老吴很大度:“救场如救火,钱就免了。不过,我得见见鼓佬,曲子得溜溜,看能不能和到一块儿。刘冰洁说:“行行,我明天带他见您,您住……?”</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刘冰洁带着鼓佬儿来了。鼓佬儿带了一双筷子,在桌子上敲打,老吴操琴,刘冰洁试唱……老吴听听还行,要是鼓佬不行,他这场还真没法儿救,这点老吴不含糊。刘冰洁临走,放下一盒天津大麻花儿,和一百块钱。老吴说,麻花可以收,天津特产嘛。钱绝对不收,老吴说,“我是旅游的,不是卖艺的……”昨天晚上, 他数了礼帽收的钱,有一百多块,快够旅店一天的店钱了,他很满足。</p><p class="ql-block"> 刘冰洁的京戏唱段演出,很成功。老吴的救场也挺露脸。天津观众懂行,一听京胡伴奏,知道是高手,非得鼓掌要求来个京胡曲牌演奏。老吴兴奋不已,拉开架势,上手来了段《夜深沉》。老吴手上这把京胡,是前些年狠心花两千块钱买的,这可是老吴的宝贝,给力。台下听得如痴如迷。</p><p class="ql-block"> 演出一结束,后台来了一帮人,围着老吴问这问哪,全是二胡,京胡演奏问题。老吴风光的很,像是个大艺术家答疑。</p><p class="ql-block"> 老吴回到旅馆一想,天津没啥风景可玩,这爱乐器演奏的人太多,闹不好脱不了身,不是久留之地,赶紧买票上青岛。</p><p class="ql-block"> 火车上,老吴也不闲着,是先和远在深圳的老伴儿和外孙视频通话。再就是泡方便面就着天津大麻花,够味!看着车窗外齐鲁大地的田野,老吴带上耳机,听音乐。他的手机里没什么照片。全是乐谱和音乐。上千首音乐。再有就是他自己制作的迷笛音乐。</p><p class="ql-block"> 青岛海边,风起云涌。老吴好多年没来海边了。他不急着拉琴。他背着琴盒,在海边好好看看走走。在北京,出门是高楼大厦,可没这儿的海阔天高敞亮。看够了,老吴在栈桥不远的地方找个地方开拉。</p><p class="ql-block"> 山东,民歌丰富。先来《谁不说俺家乡好》,再来《希望的田野上》,这里人多,给钱的也不少。听着阵阵海浪声,老吴即兴来一段《渔家姑娘在海边》,让围着的听众好不过瘾!又是一位女士上来,这回不是要求伴奏演唱,而是问二胡演奏技术问题。老吴听得出来,这位女士有点二胡根底,问得问题都很内行。老吴停下演奏,仔细回答问题,认真做着指法和弓法示范。</p><p class="ql-block"> “嘿,干嘛的?”一声喝斥声,没等老吴回过神来,两只大手已经抄起老吴放钱的礼帽……</p><p class="ql-block"> 老吴慌张起身,见是两个穿着城管制服的人,不等老吴说话,其中一个来人揪住老吴的衣领,“你非法设摊卖唱,跟我们走一趟……”</p><p class="ql-block"> 老吴挣脱哪只揪住自己的大手:“您别揪我,我跑不了。”</p><p class="ql-block"> “别废话,跟我们走……”来人松了手。对着老吴怒吼。</p><p class="ql-block">老吴定了定神儿,心想,可不能跟他走,去了他们哪儿,发生什么可就没法说了。老吴最怕的,这帮人没收他的胡琴,两只胡琴,可是他的命。特别是这只二胡,是老吴的恩师吕老师送他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二位,我这是北京来旅游的,喜欢音乐,就在这儿拉一段儿,我的眼神不好,清光眼,……”</p><p class="ql-block"> “你北京来的,更得遵守我们这儿的规矩。北京能随便摆摊卖唱吗?跟我们走!”</p><p class="ql-block"> “别介,二位,我这是失误,我眼神不好,也不知道人家给钱了……这么着,我违犯您这儿的规矩,我认罚。”</p><p class="ql-block"> 老吴从兜里掏出两张百元钞票递上去……城管没说话,也没接老吴递上的钱,“我们青岛可不是别处,海滨城市,不许……”城管知道,这二百元钱是到手了,老吴也将被驱赶,只是不能太露骨表现他们的行动是为了这二百元钱……</p><p class="ql-block"> 一直在旁边的那位女士发话了:“二位先生,我看见这位老人刚才也就演奏了二十分钟,他刚来青岛,也认罚了……”</p><p class="ql-block"> 一位城管从老吴手上嗖一下扯走二百元钞票,“赶紧走,不许再卖唱……”随手把老吴的礼帽扔在地上,转身走了。老吴看见,礼帽里的钱一个不剩了!女士安慰了老吴半天,还送老吴到旅馆门口。老吴感激她,答应明天在旅馆教她一次二胡演奏。 </p><p class="ql-block"> 老吴碰上这个大窝脖儿,弄得老吴挺丧气。晚饭也没吃好。第二天,肯定不能再出去演奏,不然,还得赔二百!</p><p class="ql-block"> 呆在旅馆,约好的女士来了,根据老吴昨天的要求,要来学二胡,女士不能一个人来,得有个伴儿。女士介绍自己说叫谢海韵。学二胡有些年头了,苦于没高手指点……</p><p class="ql-block"> 谢海韵拿出自己的二胡,让老吴看看。老吴接过,试拉几下,</p><p class="ql-block">“琴不错……”又让谢海韵伸出左手手指,细长,指肚圆润饱满,</p><p class="ql-block">“条件不错……”</p><p class="ql-block"> 老吴对谢海韵说,我教你一首完整的曲子,让你的这位朋友用手机录下来,这样今后可以反复观看,很有用。在北京,我就这么教学生。</p><p class="ql-block"> 谢海韵选了二胡曲《赛马》,要老吴指导。这曲子老吴拉了有几十年了,拉了有千百遍了,一弓一指,每一段旋律,每个小节,教起来如同背书。教授很顺利。谢海韵学的满足痛快!</p><p class="ql-block"> 谢海韵感觉这个老师,简直就是个二胡教育家。他所说,所演示的,都是最关键和自己容易忽略的地方。两个多小时的上课,胜过他自己练习好几个月了!</p><p class="ql-block"> 老吴教授完毕,又让谢海韵近距离录制了全曲演奏。她高兴极了!这个视频可太难得了。</p><p class="ql-block"> 谢海韵拿出四百元钱,要递给老吴。“吴老师,这是一点感谢,也是对昨天那个事儿一点补偿……”</p><p class="ql-block"> “哈哈,昨天的事儿,我都忘了。你好好练琴,你拉的还不错。这钱,我绝对不要,我出来旅游,演奏,现在加上一个:以琴会友!”</p><p class="ql-block"> 谢海韵拗不过老吴,不再坚持。但是,当谢海韵提出请他吃一顿青岛海鲜,老吴还是勉强答应了。</p><p class="ql-block"> 谢海韵和女伴儿领着老吴到一家海鲜店。老吴先招呼,自己不会喝酒,饭量也不大,吃点简单的就行。来饭店吃饭主要还是为和琴友多聊一会儿。鱼虾一上桌,好不丰盛,老吴心里感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饭桌上,当然还是聊二胡。谢海韵说,她小时候一次看电视,是指挥家小泽征尔指挥乐队,女二胡演奏家姜建华演奏《二泉映月》,她听得如痴如迷,太好听了,从那时她立志要学二胡。老吴也讲自己学二胡,当年在少年宫学二胡,认识了海政文工团的吕老师,他手把手教老吴。吕老师是中国著名的演奏员,给吕文科伴奏歌曲《走上高高的兴安岭》录音至今还在播放。老吴中学毕业上了东北兵团,在兵团宣传队拉二胡。从兵团回北京,还找吕老师教,直到吕老师去世。他手里这把二胡,就是吕老师送他的。吕老师去世二十多年了,老吴不会忘记自己的老师。如今他不太多教学生,教学生得定时定点,这样自己受约束,他不愿意。他喜欢自由自在。如果碰上喜欢的学生,也偶尔教教,他不收分文。当年吕老师教琴,别说不收钱,老吴还常在吕老师家蹭饭呢。他记住了老师的教诲!</p><p class="ql-block">老吴说,他自己並不富裕,要说教琴不想收钱,那是假的。可老吴觉得,二胡演奏是艺术,教点演奏收钱,那叫买卖。老吴不喜欢这种买卖。他喜欢的是音乐,心思也在音乐上!</p><p class="ql-block">老吴告诉谢海韵,明天他就出发去无锡,无锡是二胡大家瞎子阿炳的故乡,他要好好看看,也要在无锡演奏一次阿炳《二泉映月》。</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出发前,老吴收到一包快递,打开一看,谢海韵寄来的。各色水果一大包,青岛鱼干一大包。</p><p class="ql-block"> 无锡到了,老吴来到锡山脚下,坐在瞎子阿炳奋力拉琴的塑像下,心里啍着《二泉映月》的旋律。 他实在再也忍不住了,不顾一切摆开阵势拉了起来。旋律走起,老吴忘了一切,仿佛回到当年瞎子阿炳的年代,悲戚,委婉,奔放的曲调响在小广场。听得人都半闭眼睛,合着曲调节奏摇动着头和身体,沉醉在乐曲中,老吴发现,有几个穿城管制服的人也在其中,他忘了害怕。一曲奏罢,听众一片掌声,放在地上的礼帽,零钱已经满满。他大胆收起零钱。接着演奏《听松》《空山鸟语》,都是阿炳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无锡三天,老吴收益丰厚,补足了青岛的损失。老吴得意之余,特意去吃了无锡的名菜——粉蒸排骨。</p><p class="ql-block">  到了上海,外滩老吴先游一趟。都没敢拿琴,这里,别说是老吴,就是宋飞来了,也得被轰走。其实老吴已经寻摸好地方了,就在旅馆不远的地方。挨着苏州河,一个街心公园。晚上有人唱歌吹笛。</p> 上海人,老吴了解。当年兵团有不少上海知青战友。上海人听你的音乐,不到他完全满意,他是不会投一分钱,这不是钱的事儿。显示他的鉴赏水平和品味!老吴准备充分,先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选段,再是越剧《红楼梦》选段《黛玉葬花》,再是评弹选段《蝶恋花》。就说《梁祝》选段《楼台会》一段,老吴拉二胡,音响出大提琴旋律,如泣如诉,简直棒极了。听得人里三层外三层,上海人还是懂,《梁祝》连奏两遍。拍摄的,录像的,叫好的。老吴可风光了。礼帽里钱不少,还有不少五元,两元面值的钞票。老吴不含糊,赶紧先顺手把钱收起。<br>上海人还喜欢搭讪,一位大姐说:“你拉的这么好,你自己最喜欢的是哪首曲子?”老吴懵了,想了想,“我自己还是喜欢一首叫《赶集》的二胡独奏曲。”<br>老吴站了起来,“各位上海朋友,下面给大家演奏一首独奏《赶集》这是作曲家曾家庆先生的作品。当年,这首曲子,就是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演。“上海之春”,大概在座的老人都知道……曲子写一个去赶集的朴实农民的情感……“<br>“对,这个曲子,我当年就在上海之春听过”那位老大姐说。<br>老吴正襟危坐,运足底气,拉开了弓弦……老吴这辈子,从小时开始,上过无数次台了,独奏,合奏,伴奏都干过了。可是今天,他最在状态,似乎是一次最美妙的心曲表达!他投入了最大热情和感情……拉的非常卖力。曲子奏完了,听众爆发一片欢呼和掌声……<br>“侬叫吴传音,对勿啦?”一位上海老者走上来,问道。<br>老吴又懵了,瞪眼看着对方,不认识啊……<br>“侬晓得曹小芬伐?”<br>“曹小芬,兵团宣传队的曹小芬?”老吴说。<br>“对对对,她是我老伴!我叫刘江涛,曹小芬她常提起你啊……我当年在兵团看过你演出,我一眼就认出你了。”<br>太巧了,想不到在这里见到了当年兵团宣传队的战友。这都有三十多年没见过了。曹小芬是当年宣传队的歌手。她唱歌很棒。当年老吴经常为她伴奏练歌。两人还偷偷唱点当时不允许唱的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小路》。<br>曹小芬刘江涛两口找来一帮当年兵团战友,大家一起聚会。会上,曹小芬把当年唱的歌一首接一首唱了一遍,一群知青在歌声里回忆着自己的青春岁月。<br>曹小芬告诉老吴,她回上海,也没放下唱歌,还自费去进修了一阵子。她现在还在各处唱歌,喜欢,放不下。他和老吴一样,多少年来简直就是靠音乐支撑着自己。他们感觉,音乐有无穷的力量。<br>曹小芬这天单独约上老吴,去乘坐黄浦江上的夜间观光轮船。想和老吴单独好好聊聊,老吴没坐过这种船,他尽情望着浦江两岸夜景,顺手打开手机,放出当年两人特别喜欢的《海港之夜》,曹小芬熟练地跟着唱起来,美妙的歌吟在浦江上飘荡。<br>“应该有人写一首歌,叫《浦江夜航》”曹小芬说。“刘江涛能写词,你来谱曲,我来唱。”<br>老吴兴奋地说,“一言为定,词赶紧写,我好谱曲。我离开上 海之前,你一定要唱出来,我录音带给北京的战友听。”<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