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大方县化肥厂

陈宗屏

<p class="ql-block">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放后至70年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基础地位,在此期间,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主要原因是缺泛工业支撑,除国内少量的化肥企业和依赖进口外,农业生产基本上依赖传统的农家肥。这就导致我国粮食生产长期性的单产和总产十分低下,也是广大农村农民群众不能较好解决温饱的主要原因。粮食不够吃怎么办,青石板上夺高产,是那个年代的政治口号,农业学大寨运动就是树立的典型而席卷全国。</p><p class="ql-block">小氮肥企业是上世纪70年代中国风起云涌的一个浪潮,贵州省大方化肥厂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他的出现或许说是昙花一现,但他反映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背景及个中的曲折。关注这段历史,主要是源于地缘关系及个人情怀。我的父辈及兄长,以及同龄人曾经经历这段时代起伏,也是对这种难以言说的社会现象,个人经历的一种探讨。</p><p class="ql-block">上世纪60年代,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化肥的应用还没有普及,1965年全国化肥生产用量仅150多万吨,1975年是500多万吨,1978年850万吨,且是低效的氮肥氢氨之类,有效成份16.7%,国内到七十年代末建成各类化肥厂1800余座。</p><p class="ql-block">20世纪70年代初,在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国家计委安排上海市每年生产100套小氮肥成套设备,支援全国小化肥建设,连续3年不变。全国小化肥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1000多个小氮肥厂遍布神州大地,贵州省大方化肥厂便是其中之一。国家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拿出这么多资金主要是由此突破化肥工业的瓶径,减少从国外进口;二是当时国家看重的石油工业尚无大规模的投入,客观上让位于化肥工业。在政治运动及国内农业生产状况下,为配合农业学大寨运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贵州省大方化肥厂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谈到大方化肥厂,不能不提及原大方县委书记李巨连。李巨连是南下干部,1949年与董怀枝接收大方镇,后任达溪区委书记,1954年任县委宣传部长,办公室主任,1964年任县委副书记,1975年任县委第一书记。无工不富,上世纪70年代初始,在其主导下,大方县掀起了包括化肥厂在内的三项工程热。当时的大方县十分落后,无电,无工业,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在农业学大寨的背景下,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方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三项工程建设热潮。第一项工程便是化肥厂,第二项工程是水力发电的东风电站,第三项工程是建没移山水库(今彝山湖)。着力解决大方县的工业及生活用电,农业生产所需的化肥,以及解决缺水地区的吃水及灌溉。这是上世纪70年代倾全县之力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p><p class="ql-block">化肥工业需要煤炭,选址便选在当时的六龙区的凰山脚下,这里是煤炭产区,又有国防军工企业的六龙电站,也有工业水源。据李书记回忆说,建化肥厂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于省化工厅总计360万元。大方化肥厂是县里的第一个工业项目,不仅需要生产设备,同时需要能够掌握机器设备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为此,将县里得力干部充实到厂的领导班子,同时在全县招集技术人才及工人。我的六叔陈祖光毕业于贵州大学化学系,学有所用,仿佛顷刻间迎来了人生中的转折,从理化中学调到了大方化肥厂。</p><p class="ql-block">在招工政策上,采取了一种叫“亦工亦农”的方式。主要是在全县范围内,招收知识青年,回乡青年,一个公社一个名额,经技术培训之后作为化肥厂的技术工人。为什么叫“亦工亦农”,需要生产化肥的时候叫工人,不生产化肥的时候回农村种地。而且对全县各个公社每年有10吨无偿的化肥指标。为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将这批招收的人员分别派往上海市奉贤化肥厂及湖南省悠县化肥厂进行技术培训。在此过程中,我的大哥陈宗藩,堂二哥陈宗垣,族叔陈祖俊均以知青,回乡青年的名义荣幸加入到大方县最受人羡慕和敬仰的企业工人队伍中。为何羡慕,大方县的现代工业企业,招收人数之多,开天辟地第一回。此外,有许多优秀的干部职工也被调到化肥厂,企业从建厂,到试生产,生产曾经是大方县工业建设及大方化肥厂最辉煌的时期。在我的印象中,国防军工企业的曙光动力站,大方化肥厂,当时的六龙区是现代工业最集中的地方。在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下,这些企业的干部和工人,他们的精神状态,穿着及容貌的确不一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在大方化肥厂招收的亦工亦农这个群体中,既是企业的骨干队伍,也是来自广大农村的知识青年与回乡青年,经过培训及试生产,知识青年首先正式转为工人,第二批转正的则是农村户口的回乡青年。</p><p class="ql-block">在当时的黔西北毕节地区,并不是每个县都有化肥企业,仅有毕节地区化肥厂,大方化肥厂,不能不说这是大方县的骄傲。然而,化肥厂的发展并非坦途,经历了一个曲折离奇的过程,因各种原因,后来岀现生产不正常,生产成本高而长期出现亏损,1974年轰轰烈烈上马,最终1984年偃旗息鼓下马,前后约十年的光景。</p><p class="ql-block">包括大方化肥厂在内的三项工程,是大方县历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大方化肥厂其化肥产品碳酸氢铵,我无法知晓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及下马的最主要原因。但设备最终以十万元的价格卖掉着实遗憾和可惜。令人欣慰的是,除化肥厂外,东风电站及移山水库至今仍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大方化肥厂成了不堪回首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大方化肥厂经历了前后十年的历史,轰轰烈烈而来,偃旗息鼓而归。由于这段特殊的历史,许多化肥厂的人不愿提及这段个人的身世和经历。客观上讲,此乃时代的召唤,命不由人。大方县包括化肥厂在内的三项工程建设,倾注了李巨连的心血,大方化肥厂有一种评价:“无工不富,农业生产急须化肥,县委李巨连书记,确实是干实事、抓建设、一心谋发展的好领导。”我的六叔陈祖光在企业下马后转到大方县师范学校任教,我的堂二哥陈宗垣则随同大多数人转入羊场坝烟叶复烤厂,后调威宁县烟草公司至退休。原大方化肥厂的多数人均在烟草行业作奉献。但大方化肥厂是他们始终抹不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有一种观点,当时的工业基础薄弱,设备技术跟不上,导致生产的产品低效,未能真正改变农业生产效能,因而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到几十年后的今天,这些化肥生产企业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国化工史上的一段曲折和悲壮的历史。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小氮肥仅是农业及化肥企业的一个过渡,解决了一个产品的有无问题,这种评价符合自然及社会发展的规律。</p><p class="ql-block">这段历史犹如夜空划过的一道光亮,但开启了地方工业文明。大方化肥厂作为一个时代产物,既承载了一代人的希望,也书写了这批人的人生轨迹,而他的历史结晶,培养了一代人。</p><p class="ql-block">如今大方化肥厂的这批人已走向人生中的晚年,他们中有上派的领导干部,也有老三届和广大的知识青年与回乡青年,他们是时代的娇娇者。大方化肥厂有他们难以忘怀的奋斗历程,他们的青春在这里闪光,他们在经历人生中的起伏跌宕之后,后转入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作奉献,但他们都深刻认识到,大方化肥厂的培养和锻炼,是他们真正走向成熟的启点和人生标志。</p><p class="ql-block"> 2025.10.14记于毕节中鼎华城</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作者档案:陈宗屏,彝族,贵州大方(六龙)人,1957年生,经历过知青生活,恢复高考于1978年招生考入贵州农学院,从事农业科技工作,1989~1991年纳雍县扶贫,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先行者。爱好文史,贵州省先进农业工作者,毕节地区科技兴农先进工作者,贵州省烟草学会会员,毕节市老科技协会会员,获省地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论文多篇,《大方文艺》《大方报》等发表作品,出版《这帮六龙人》合著;与人合编《六龙那些事》于国庆出版。</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