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翁 帆</p><p class="ql-block"> 杨先生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他的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p><p class="ql-block"> 杨先生在他快满九十岁的时候写下这样一首诗,我把它翻译成中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On Reaching Age Ninety</p><p class="ql-block"> 九十抒怀</p><p class="ql-block"> MINE HAS BEEN</p><p class="ql-block"> 我的一生是</p><p class="ql-block"> A promising life, fully fulfilled,</p><p class="ql-block"> 淋漓尽致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如斯如愿;</p><p class="ql-block"> A dedicated life, with purpose and principle,</p><p class="ql-block"> 理想奉献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不屈不折;</p><p class="ql-block"> A happy life, with no remorse or resentment,</p><p class="ql-block"> 幸福圆满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 And a long life……</p><p class="ql-block"> 福寿绵长……</p><p class="ql-block"> Traversed in deep gratitude.</p><p class="ql-block"> 深深地感恩。</p><p class="ql-block"> 是的,他的一生,是有理想,有奋斗,有责任,有担当,有幸福,有感恩的一生。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p><p class="ql-block"> 就如《小王子》所讲的,我相信,每当夜晚我们仰望星空时,杨先生会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面,对着我们微笑。我们永远可以从他那里找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由翁帆《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引发的思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韩墨</p><p class="ql-block"> 读翁帆女士那篇悼念文字,很短,却很沉。字里行间没有刻意的渲染,却有一种让人心头一暖的重量。她说杨先生离开时“一定很欣慰”,这六个字,像是一句贴在心口的低语,比任何宏大的颂词都更让人信服。因为说这话的人,是陪他走过最后岁月的枕边人。她看到的,不是那个符号化的科学巨匠,而是一个生命走到了终点,可以安然合眼,嘴角甚至还带着一丝笑意的丈夫。</p><p class="ql-block"> 她拿出的证据,是杨先生九十岁写下的那首小诗。这诗,就是他给自己一生的判词,每一个字都浸透了岁月的回甘。“淋漓尽致的一生,如斯如愿”,这哪里是平铺直叙,分明是一辈子的意气风发,最终都落在了“如愿”这两个踏实的字上,仿佛一个远行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最温暖的港湾。“理想奉献的一生,不屈不折”,这背后,是无数个在实验室与书斋里熬过的夜,是面对整个物理学界的质疑时,那份属于中国人的执拗与坚持。而最让我心颤的,是“幸福圆满的一生,无怨无悔”。一个在科学之巅俯瞰过世界奥秘的人,最后给自己的定义,竟然是“幸福”与“圆满”。这让我们这些凡人觉得,原来伟大与幸福,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每一个被爱意填满的日常里。</p><p class="ql-block"> 翁帆读懂了这首诗,也读懂了他。她用“有理想,有奋斗,有责任,有担当,有幸福,有感恩”这十八个字,把一个立体的人,从神坛上请了下来,让我们看得真切,甚至能感受到他的呼吸。他的答卷,不是只写在物理学论文里的。那份答卷,也写在他1971年破冰回国时,与挚友邓稼先久别重逢,紧握双手的滚烫泪光里;写在他晚年放弃美国优渥生活,回到清华园,给本科生讲基础课时,那眼中闪烁的、属于长者的慈爱与期待里;更写在他那句“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的深沉感慨里。这份答卷,是写给民族的,也是写给历史的,字字千钧。</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份答卷里,最柔软、最温暖的一笔,是关于“人”的情感。翁帆那句“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说得轻,却重得像一块暖玉。这份幸运,是与杜致礼女士半个多世纪的相濡以沫,是风雨同舟的默契;也是与她之间,那份跨越世俗眼光的相知相守,是灵魂深处的宁静。一个内心有如此深厚情感羁绊的人,他的世界才是完整的。所以,他才能在诗的结尾,写下“深深地感恩”。一个洞悉了宇宙规律的人,最终回馈给世界的,不是骄傲,而是感恩。这份谦卑与通透,或许才是他一生“无怨无悔”的真正秘密。</p><p class="ql-block"> 我尤其爱结尾那个意象。翁帆说,她相信杨先生化作了天上的一颗星,会对着我们微笑。这个想法,真是温柔得让人心疼。它把一个冰冷的物理学概念,变成了一个可以与之对话的、充满温度的童话。死亡不再是终点,而是一种转换。他变成了光,变成了力量,变成了我们抬头就能看见的鼓励。那微笑里,有智者的通达,有长者的慈爱,也有一丝属于孩子般的好奇。仿佛在说:“看,这个世界多美,你们要好好走下去。”</p><p class="ql-block"> 所以,翁帆的这篇文章,与其说是一篇悼文,不如说是一份爱的证明,一声温柔的晚安。她用最朴素的语言,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杨振宁——一个奋斗了一生,爱了一生,也感恩了一生的普通人。他交出的那份满意答卷,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你抵达了多高的高度,而在于你走过的每一步,是否都充满了热爱、责任与温情。如今,他化作了星光,而我们,带着这份回响,继续走自己的路,心里也多了一份踏实的暖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