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重阳敬老,马不停蹄</p><p class="ql-block">秋阳杲杲,越秀山畔的晨雾尚未散尽,我已背着义工红马甲,一路小跑钻进三眼井社区的地下室。今天,我的日程被“敬老”两个字排得满满当当——上午是太极、义工、志愿者;下午是舞台、抽奖、送“福”;而连接它们的,只有地铁二号线的三站和一口没来得及咽下的豆浆。我给自己暗暗鼓劲:重阳敬老,就得像客家山歌里唱的那样,“马不停蹄”才配得上老人们的翘首以盼。</p><p class="ql-block">一、上午 9:30,三眼井太极“快闪”,“起——势——”,随着陆少莎队长一声长喝,7位白发爷爷大姐们同时沉腕、屈膝,动作整齐得像一排被秋风吹动的金稻。我在一旁也跟着他们脚步行进,余光却瞄到近80岁的娥姐偷偷把左脚往外挪了半寸——她怕动作不标准“拖累”队伍。我悄声鼓励:“娥姐,您这一挪,挪的是‘长寿步’!”她笑得合不拢嘴,手却更有力地推了出去。</p><p class="ql-block">一套八段锦打完,阳光刚好爬上屋脊,落在老人们微微汗湿的银发上,像给他们加冕。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太极的“慢”,不是速度,而是让岁月在骨骼里重新长出韧性;而我们的“快”,是把这份韧性第一时间送到他们掌心。</p><p class="ql-block">二、上午 9:00,重阳敬老月“赶集”</p><p class="ql-block">洪桥街道三眼井社区地下室把几条室巷子变成了“银发庙会”:</p><p class="ql-block">右边义诊台,老年免费体检,眼科的AI眼底筛查机“咔嚓”一声,"E"检测老人们的视力;右边各种咨询服务、养老服务、健康保险、居家养义设备,志愿者一手木梳一手电推,我则守着“防诈骗”小铺,把“警惕保健品十大套路”折成纸飞机,飞进围观人群。纸飞机落回我手里时,上面多了一行老人娟秀的字:“闺女,谢谢你替我看住养老钱。”</p><p class="ql-block">我把那张纸折得更小,塞进胸前的口袋,像揣着一枚滚烫的勋章。</p><p class="ql-block">三、中午 12:30,办公室上的“闪电午餐”</p><p class="ql-block">从三眼井社区到越秀公园东秀湖的十几分钟路程,办公室很近,我马上回到在办公室叫了外卖啃两口面包和汤水,手机却震个不停:</p><p class="ql-block">“摊位台毛毡子已找到!”</p><p class="ql-block">“书画摊的盆子找不到!”</p><p class="ql-block">“红纸还差300张!”</p><p class="ql-block">我一口把面包咽下,噎得直翻白眼,却顺手在群里回了个“收到”。旁边穿校服的小妹妹递来她的半瓶酸奶,奶声奶气:“爷爷,你慢慢喝,重阳节快乐。”——原来,被“敬老”的不止银发,还有我们这些马不停蹄的“红马甲”。</p><p class="ql-block">四、下午 15:00,东秀湖歌舞台“三眼井文化暴击”“贡院文化再次在三眼井社区复活”,一群小北路小学的学生打着快板、哼着哼着,还原了应元路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舞台背靠鎏金湖面,秋风把“活力洪桥迎全运”的旗帜吹得猎猎作响。我抱着一摞还飘着墨香的“福”字,冲到广州客家书画院摊位前。李炳基老师正俯身写《百福图》,笔锋一起,墨香就像一条黑龙,把围观的学生牢牢“钉”在原地。</p><p class="ql-block">“爷爷,这‘福’字为什么有一点‘飞’了?”一个戴红领巾的小男孩踮脚问。</p><p class="ql-block">“我们客家人讲,‘福’要飞进万家,更要飞进老人家的心里。”李老师把笔一收,将那张“飞福”递给他,“回去给外婆贴大门,保她九九平安。”</p><p class="ql-block">我站在摊位旁边,手拿一叠首日封——吩咐几位小姑娘:“帮我派发!发给最年长的30位观众,告诉他们,这是客家子孙的‘孝心邮票’,贴上就能‘邮寄’到百岁。”</p><p class="ql-block">小姑娘接过邮票首日封,像接过一团火,一路小跑钻进人群。每送出一张,就收获一声“谢谢”或一句“唔该”,声音或沙哑或清亮,却同样带着岁月沉淀的温柔。那一刻,客家文化的“孝心”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拓片,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带回家的温度。</p><p class="ql-block">五、游戏娱乐,冰球决胜</p><p class="ql-block">傍晚 18:00,散场后的“彩蛋”,早地冰壶最引入注目。小朋友们排队一个一个地扔冰壶,出尽吃奶的力气,以为很容易,结果只扔出一点点距离,小孩子们都说太难了。广州市客属文化会的陈书记也参与其中,扔出了很远,超出红线,优秀!</p><p class="ql-block">六,书画谜们的不舍,下次再来。</p><p class="ql-block"> 夕阳把东秀湖涂成金红色,舞台灯一盏盏熄灭,只剩我们几个志愿者在收凳子。张润金老师抱着一卷未送完的书签,轻声说:“别收,走,去三眼井的书画社,我们欢迎你们。许多小朋友没有拿到书画老师们的作品,依依不舍,不愿离去。也有一些不敢开口索画索字的老人,书画家们也请他们作客洪桥街书画室和三眼井长者饭堂书画室,也欢迎他们参加活动。</p><p class="ql-block">七、尾声:把“孝”写进城市的年轮</p><p class="ql-block">夜归的地铁上,我靠在车门,看窗外灯火飞掠。手机屏幕亮起,是社区党委发来的统计:今天共服务老人468位,送出“福”字720张、书签500套、首日封300枚,太极拳跟练视频播放量破万……</p><p class="ql-block">数字很冷,我却想起陈婆婆偷偷挪的那半步、小男孩踮脚问“飞福”的稚气、林爷爷台上的军礼、95岁奶奶的酒酿。这些无法被量化的瞬间,才是客家文化“孝心观”与重阳佳节碰撞出的真正火花——它不在聚光灯下,而在每一次弯腰、每一次递水、每一次“您慢点”的叮咛里。</p><p class="ql-block">“尊老、爱老、助老”不是一个月的活动,而是一颗种子。我们今天马不停蹄,就是为了把它种进更多人的心田,让它在广州的钢筋水泥间,长出带露的嫩叶,年复一年,成为城市年轮里最温柔的一圈。</p><p class="ql-block">重阳敬老,马不停蹄;</p><p class="ql-block">孝心无价,永不止步。</p> <p class="ql-block">由左到右:广州市客属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党支部书记陈志军;洪桥街文化站站长黄少红;洪桥街党工委副书记梁顺姬;广州市客家书画院画家张润金;广州客家书画院副院长李炳基老师</p> <p class="ql-block">向小朋友们赠送羊年明信片和奥运首日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