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建小·儿童在中央】“跨”学科之学,“研”融合之教———小学语文跨学科任务群教学主题研讨活动

飞翔的🐮

<p class="ql-block">  不畏初冬之寒,共聚一堂;沐浴教研之辉,携手同进。</p><p class="ql-block"> 基于宣化区小学语文教研室“践行新课标要求,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2025年10月23日下午 ,教研室组织全区各校语文骨干教师共聚宣化区建国街小学录播教室,开展了“宣化区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这场融课堂观摩、现场讲座、互动研讨于一体的教研活动,如同一束亮光,照亮了与会老师们对跨学科学习的认知盲区。 </p><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由宣化区教研室郝进菲老师主持、点评,宣化区建国街小学樊晓霞老师献课,宣化区建国街小学张海燕老师讲座。</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出自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里的经典诗句作为了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语,从一开始就为整个单元,为第12课《古诗三首》的教学奠定了浓浓的“爱国”基调……,</p> <p class="ql-block">  樊晓霞老师以单元导语为脉络,贯穿起第12课《古诗三首》中南宋诗人陆游和林升的《示儿》、《题临安邸》两首古诗的跨学科教学……</p><p class="ql-block"> 围绕着语文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樊老师请学生说说课前预习查阅了哪方面的资料,从学生的交流中提炼出适用于整个单元的查阅资料的支架:查“作者信息”,查“时代背景”,查“创作意图”,查“诗词大意”,为学生后续学习时“查阅资料”指明了方向。接下来,通过“猜猜他是谁”环节,既检验了学生们课前查阅资料的情况,又引出了《示儿》的作者陆游,一举两得。</p> <p class="ql-block">  一首《示儿》因为爱得深沉,所以悲得触动人心。</p><p class="ql-block"> 樊晓霞老师以“家国之爱”为横线,以“跨越多学科的资料”为纵线,纵横交错,统整资源纲举目张,高效地展开课堂教学。</p><p class="ql-block"> 她紧扣四句诗文中的关键词“万事”“但悲”“王师”“无忘”,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反复诵读,整堂课书声琅琅,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步步深入:</p> <p class="ql-block">  开课伊始,樊老师让学生大胆猜测“万事”可能是哪些事,并顺势追问学生“在“元知死去万事空”的陆游心中,真的,万事都能放空吗?”在学生迟疑时,樊老师顺势抓住第二句中的关键词“但悲”引出陆游心中仍有“九州同”的国事放不下,这种因国土破碎而伤悲的情感皆因陆游有着浓浓的“家国之爱”!</p> <p class="ql-block">  因爱国家而为国土破碎悲怀的,陆游并不是独一份,以陆游为起点,向前追溯,近有和陆游同时代的名将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3300多年前收录在《诗经》里的《王风·黍离》,而这种为国悲怀之情恰恰就是从《黍离》这首诗开始的,后人把这种中华民族独有的悲伤称之为“黍离之悲”。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樊老师又巧妙地利用美术学科的《清明上河图》和ai图片让学生了解了“靖康之耻”的来龙去脉,有了画面与图片的直观对比,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当再次回读诗文时学生饱含深情读出了理解,读出了感悟!</p> <p class="ql-block">  《示儿》是陆游的临终绝笔,在弥留之际,陆游仍将“九州同”的期盼寄托于他心心念念的“王师”,樊老师利用这一点,拓展补充了陆游从1174年到1210年近四十年里他呼唤王师,守望中原,牵挂遗民的经典诗句,这一串诗句既折射出陆游忧国忧民的情思,又作为一份补充资料助力对《示儿》的解读。</p> <p class="ql-block">  陆游终其一生,对“王师”翘首以待,最终“王师”却成了陆游死不瞑目的遗憾。这时候,大家不禁要问:这么多年,王师到底去了哪里?在干什么?樊老师抓住学生“有愤有悱”处适时补充了南北宋地域对照地理图,让学生在地图中发现“王师”何处去。</p> <p class="ql-block">  接着樊老师将配着靡靡之音的林升的《题临安邸》作为资料呈现,学生和着袅袅之音,读着字字珠玑,发现原来王师的代表——权贵们偏安一隅,在花天酒地,在醉生梦死,他们已丧失斗志,“熏”在“暖风”里不可自拔,早已忘记了还有国土未收复,还有侵略者未驱逐,还有遗民待拯救!樊老师巧妙地将第二首诗《题临安邸》嵌套在《示儿》的学习中,将陆游的至死“无忘”与王师的全然“忘记”形成了鲜明比照,最后两诗同时呈现,学生对比朗读,有了前期的资料铺垫和感情渲染,学生读得入情入境,爱国情怀已悄然入脑入心!</p> <p class="ql-block">  趁热打铁,樊老师继续将这条隐形的“爱国脉络”延续开来,补入了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伴着舒缓的钢琴曲,这份神圣的“家国之爱”最终又凝聚成开篇时艾青的那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整个课堂以这两句诗串联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在这个闭环里氤氲着的爱国情怀,仿佛一颗火种,未来必将点燃学生们的爱国热情……</p> <p class="ql-block">  整堂课以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出发点,灵活递升,层次分明,艾青的经典诗句成了链接陆游《示儿》每一句的环扣,复沓出现,荡气回肠。课上诗声琅琅,既有教师的引领,亦有师生、生生的互动,呈现出“一咏三叹”之妙,加上美术、地理、历史、音乐、道法等多个学科从旁助力,语文学习的落实更加真实有效。</p> <p class="ql-block">  樊晓霞老师献课之后,张海燕老师结合2022版课标和刚才的课例,进行了题为《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与探索》的讲座,她和在座的领导和老师们分享了对跨学科学习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的讲座围绕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从“概念界定、时代价值、实施步骤、策略研究和案例分析、注意事项”五个板块系统展开。</p> <p class="ql-block">  首先,张老师溯源“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由来,给出学界界定——即综合多学科知识技能,围绕主题或现实问题开展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兼具“学习方式”与“主题活动”双重属性,明确其“打破学科壁垒、回归生活”的核心特点,同时区分“单学科跨学科(语文为核心)”和“学科融合跨学科”两类类型,厘清概念边界。</p> <p class="ql-block">  接着,她由这类学习的本质属性引出其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一是2022版新课标将其列为拓展型任务群,部编版《赵州桥》《蜜蜂》等文本为其提供天然载体;二是它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必然选择,能立体落实语文要素,提升综合能力;三是对接21世纪核心生存能力培养,为学生未来发展铺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随后,张老师聚焦实操层面,详细拆解实施步骤:先确定符合学生认知的综合性主题,再制定涵盖多学科素养的明确目标,接着设计课堂教学、实地考察等丰富活动,而后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组织实施,最后通过多元评价反馈优化学习效果,形成完整闭环。</p> <p class="ql-block">  再之后,张老师结合一线案例展开策略研究:阐述语文与数学、科学、艺术等六大学科的融合路径,同时针对教师担忧的“形式化、负担重”等问题,给出把握语文本位、建立协作机制等六大解决方案,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p> <p class="ql-block">  最后,张老师强调跨学科学习的注意事项:需坚守语文本位,合理选择融合内容,注重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确保教学实效。</p>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的分享结束之后,宣化区小学语文教研室郝进菲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做了高度总结。</p><p class="ql-block"> 郝老师先组织听课老师们分组针对本次献课和讲座内容展开热烈讨论,之后各组派出代表畅谈感受:有的老师谈了自己的听课收获,对跨学科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有的老师谈了自己的困惑:跨学科到底在日常课堂如何呈现?呈现到什么程度?还有的老师从讲座中获得了启发,找到了未来自己如何展开跨学科学习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在聆听了来自一线教师的困惑和收获之后,郝老师结合樊老师的课例《示儿》,既给出了肯定,又指出了不足:</p><p class="ql-block"> 郝老师肯定了樊老师《示儿》教学的亮点:聚焦了育人导向,明确了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课标要求,以艾青的诗句贯穿始终,单元人文主题得到了彰显和弘扬;单元语文要素——结合资料助力体会和理解落实到位,从单元页开始就为学生提供了查阅和运用资料的支架;具有很强的单元整体意识,从单元页开始,关联语文要素,将众多的资料引入,课堂容量大,以时间轴呈现,思路清晰;<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教材处理有新意,巧妙</span>地将第二首诗《题临安邸》的教学嵌套在对第一首诗《示儿》的理解过程中,作为理解《示儿》的资料呈现,虽然教学时,两诗的着力有轻有重,但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知不足而后进。接下来,郝老师又中肯地指出了《示儿》教学改进的方向:跨学科学习是主题化、任务化、项目化的学习方式,本次教学欠缺提炼主题、设置任务的驱动环节;语文跨学科学习虽然是用外学科的知识解决语文学科的事,但其他学科在与语文学科实现“跨越”时,不能浅尝辄止,要深挖、融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开拓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视野;缺少评价量表,缺乏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p> <p class="ql-block">  议课后,郝老师高屋建瓴,对跨学科学习给出了方向的引领和准确定位。她指出,跨学科学习是新课标指导下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跨学科学习的立足点分别是聚焦育人导向,以语文活动为本位的五育融合的方式,要遵循先立后通的课程逻辑,要细化大小语文两重视域,尤其注意要基于一点去融合沟通其他学科,让语文要素真正落地,不要“荒了‘语文’的田,种了‘别人’的地”。</p><p class="ql-block"> 最后,郝老师又为一线教师如何展开日常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现路径:</p><p class="ql-block">1.选择一个适切的问题。</p><p class="ql-block">2.提炼学科概念,引导学生深度学习。</p><p class="ql-block">3.实施过程中要创设真实任务情境,以驱动学生深入学习。</p><p class="ql-block">4.融入教学评一体化,把控好学生的学习效果。</p> <p class="ql-block">  语文教学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虽然此次活动按下了暂停键,但它的那束光正引领我们向青草更青处漫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