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双新聚焦教学评一致性,深耕地理共筑素养新课堂——海口实验中学初中地理基地校培训活动纪实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10月24日下午</p><p class="ql-block">地点:海口实验中学初中部</p><p class="ql-block">项目:基地校培训活动</p><p class="ql-block">主题:践行双新理念,聚焦教学评一致性:构建初中地理素养课堂</p><p class="ql-block">主讲老师:张珮琪、赵连志、孙静</p><p class="ql-block">参会人员:海口市地理教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秋聚力研教学,笃行深耕促成长。为切实推动“双新”理念在课堂落地生根,助力初中地理教师精准把握“教学评一致性”核心要义,一场以素养为导向、以实践为根基的基地校培训活动火热开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伊始,《世界的人口》同课异构环节率先点燃研讨氛围。临聘教师张珮琪首次挑战公开课讲台,凭借富有巧思的教学设计与鲜活的课堂呈现,展现出青年教师的蓬勃朝气与成长潜力;海口市第一中学初中部地理教研组长赵连志则与之同台授课,以深厚的教学功底构建高效课堂,二人同课异构、互学互鉴,为现场带来多元教学视角。来自东山学校的郑老师与参会教师趁热打铁,围绕课堂细节展开深度研讨,在思维碰撞中让“素养课堂”的构建路径愈发清晰。随后,海口实验中学地理教研组长孙静老师压轴开讲,以《“目标-教学-评价”闭环构建——初中地理“6+灵动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为主题,结合丰富的一线实践案例,为参会教师系统搭建起“目标引领方向、教学夯实过程、评价保障质量”的课堂设计体系,为后续教学实践提供有力指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珮琪老师的课系统介绍了世界人口的两大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球人口已达80亿,增长历程中以50亿(1987年)、60亿(1999年)、70亿(2011年)等为标志节点。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医疗水平提高、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下降及生活水平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决定,各洲差异显著:非洲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人口数量最多,大洋洲最少。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增长更快。</p><p class="ql-block">二、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是衡量分布的核心指标。稠密区集中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沿海平原,气候适宜;稀疏区包括极地、荒漠、高原山区,因严寒、干旱或地势险峻不宜居住。国家对比显示,俄罗斯地广人稀(8.36人/平方千米),尼日利亚密集(228.35人/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课紧密结合地图与数据,通过大洲对比、国家案例和人口密度计算,系统揭示了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连志老师的课授课思路清晰,遵循“现象-原理-问题-对策”的逻辑主线展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以数据图表导入,利用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曲线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明确学习目标。接着,聚焦核心概念,通过引导提问、公式推演和实例计算,帮助学生扎实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及其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然后,展开辩证分析,引导学生分别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社会经济的挑战,以及增长过慢带来的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并介绍各国相应的政策措施。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强调人口发展需与资源、环境、经济相协调的核心观念,并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习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个设计注重数据驱动、案例对比和思维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和科学的人口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评课议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连志老师这节课的亮点显著。首先,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从知识掌握到观念培养层次分明。课程结构采用"现象-问题-对策"的逻辑框架,脉络清晰。其次,教学方法突出地理学科特色,通过多组数据图表训练学生的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并设置实际计算环节促进知识应用。再者,教学内容兼具全球视野与本土关怀,既有各国政策案例对比,又能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人口问题的复杂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体思路特色: 本节课遵循“感性认知(图表导入)→ 理性分析(概念学习)→ 现实关联(问题辨析)→ 观念内化(总结提升)”的教学逻辑,脉络清晰,层层递进,旨在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培养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人口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议:学生互动设计以问答为主,可增加小组合作等多元形式;部分图表在文本呈现下不够直观;对"协调发展"这一核心概念的实践路径探讨可更深入;教学评价方式可更丰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体而言,本课体现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方面成效显著,若能在互动深度和评价多样性上加以完善,将更具示范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珮琪老师的课框架清晰: 以“数量增长→空间分布→社会问题”为主线,逻辑严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素材丰富: 运用最新数据(如80亿人口)、动态预测(印度将超中国)及多类图表,直观生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讲练结合: 通过定义讲解、公式推导、国家案例对比和课堂练习,夯实核心概念(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议:精炼内容: 合并重复幻灯片,优化教学节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深化互动: 在图表分析、人口问题环节可增加小组讨论,提升学生参与度与思辨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注重细节: 清理课件中的无关文本碎片,保持专业性与整洁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口实验中学孙静老师提出初中地理“6+灵动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框架,强调以课程标准为纲,通过单元设计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评价任务系统整合。注重素养导向,采用真实情境、探究活动和多元评价(如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发展,实现“目标-教学-评价”的闭环,确保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讲座中列举的两个案例展示了“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路径。《世界的海陆分布》通过拼图、绘图等探究活动,精准达成“识别与描述”的基础目标;《春运变迁话交通》则以真实情境“春运”为单元主线,通过制作攻略、分析原因等任务,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者均以清晰目标为引领,评价嵌入教学过程,实现了从知识掌握到素养提升的有效闭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孙老师结合讲座与观课内容,对两节课展开点评。从“目标-教学-评价”闭环审视,两节课均展现出优质的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目标层面,均精准锚定“描述人口增长特点、理解自然增长率、辩证分析人口问题并树立协调发展观”,定位清晰;教学层面,赵老师以“图表分析-概念建构-案例探究-对策研讨”为逻辑链,侧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张老师善用真实情境教学,但在概念建构的层次性与思维深度挖掘上稍显不足;评价层面,两者均将评价嵌入教学全程,通过“练一练”、课堂作业、即时提问等方式,有效反馈目标达成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期待后续教学设计能进一步强化思维深度与逻辑闭环,更充分地诠释“6+灵动课堂”的深度学-评一致性内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年实践,“6+灵动课堂”已成教学改革底色。我们通过实践让“教学评一致性”扎实落地,更凝聚起团队的专业合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延续”是更高质量的深化。期待基地校以经验为基,持续强化“思维深度”与“逻辑闭环”,让课堂更贴合学生成长。也盼团队永葆韧劲与锐度,深挖教学潜力、破解实践难点,让“灵动”课堂迸发持久活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