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原名碧云庵,由元朝开国元勋耶律楚材的后裔耶律阿勒弥修建。明正德九年(1514年)和明天启三年(1623年),太监于经和魏忠贤先后对其扩建,基本形成明代建筑特点。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再次大规模扩建,新建了罗汉堂、金刚宝座塔和水泉院等,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占地4万余平方米 山门殿是寺内第一进殿,位于山门之后。该殿建于明代,面阔三间,灰筒瓦歇山顶,檐下有斗栱。殿外悬挂“碧云寺”匾额,为乾隆御笔,书满、汉、藏、蒙四体文字。殿内原供奉有一对泥塑金刚力士像,即哼哈二将,高约4.8米,姿态猛勇,是明代珍品,惜毁于“文革”期间,现存哼哈二将像为1992年重塑。 <p class="ql-block">排水,龙的九子,螭首。</p> 弥勒殿前,东边钟楼 弥勒殿后 大雄宝殿前的石碑,核心是乾隆皇帝御制的《碧云寺碑文》碑,共两块,分别立于大殿前东西两侧的碑亭内。<br> <br>这两块碑均为乾隆十三年(1748年)碧云寺大规模扩建后所立,碑身用汉白玉雕刻,碑首为蟠龙造型,碑座是龟趺(赑屃),规格极高。碑文由乾隆亲撰,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内容主要记载了此次扩建碧云寺的缘由、过程,以及乾隆对寺院历史、佛教文化的注解,是研究碧云寺清代扩建史的重要史料。 大雄宝殿上的匾额不是“大雄宝殿”,而是乾隆御笔亲题的“能仁寂照”。“能仁”是如来的别称,“寂”表示空寂,“照”意为照鉴,“能仁寂照”即表示如来在此普照。此外,大雄宝殿门额上还挂有一块乾隆御笔的“静演三车”匾额。 御制碑亭,里面矗立的是乾隆皇帝御笔的《碧云寺碑文》碑。<br> 亭内石碑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寺院扩建后所立,碑身刻有满、汉两种文字,详细记载了此次扩建的背景、过程,以及乾隆对碧云寺历史与佛教意义的解读,是寺内极具历史价值的碑刻之一。 看见五百罗汉堂,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是仿杭州净慈寺罗汉堂而建。其平面呈“田”字形,每面九间,中间有四个小天井用以采光,堂的外貌似盝顶,堂中心建有重檐歇山十字脊的多角亭阁,中央矗立有小型喇嘛塔。殿内有木雕贴金罗汉像500尊,加上佛、菩萨以及蹲于梁上的济公和尚等,共计508尊雕像。这些罗汉像均采用传统工艺雕刻而成,木质金漆,塑造技艺精湛,人物个性鲜明,神态逼真。 乾隆,第四百四十四尊<div>罗汉堂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乾隆皇帝下令增建。乾隆皇帝笃信佛教,觉得自己“圣心与佛心无二无别”,修行已到罗汉果位,且幻想“圣寿与佛寿亦无二无别”,同时也为了彰显“君权神授”的正统地位,于是在修建罗汉堂时,下旨把自己塑成了一尊罗汉,即第444尊“破邪见尊者”。这尊罗汉像身着盔甲,头戴龙盔,面容威严,身着大清天子御驾亲征的打扮,与其他罗汉像截然不同。<br> <br>还有传说称,乾隆皇帝自觉修行到一定程度,便委人取消了碧云寺508罗汉堂中的第444尊罗汉,让人依他的形象塑制了一尊罗汉。后来乾隆在碧云寺过夜时,梦到自己被大臣轰出皇殿,找寺内师父解梦,师父说只要经常去拜拜罗汉堂中那第444尊自己的塑像就可除一切无常,于是乾隆便常去拜祭。<br><div><br></div></div> 孙中山纪念堂 石牌坊为四柱三门三楼冲天柱形式,冲天柱上有石狮子。牌楼正面中门的枋额上有乾隆御笔“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安养道场”十四个字,上面钤有“乾隆御笔”印文。<br>牌坊立柱上雕满云纹,横枋上雕有“二龙戏珠”和“六鹤绕乾坤”等,立柱的抱鼓石上雕有缠枝莲纹饰。两侧石屏采用深浮雕手法,一字屏正面雕刻着代表“忠孝廉节”的八位历史人物,分别是蔺相如、李密、诸葛孔明、陶渊明、狄仁杰、文天祥、赵壁、谢玄,但人物题名多有错误。背面刻有一对披发狮子。八字屏正面雕刻麒麟,背面刻有八仙过海图案。 正面麒麟 壁正面雕刻着代表“忠孝廉节”的八位历史人物<div>左侧为蔺相如、李密、诸葛亮、陶渊明</div> 右侧为狄仁杰、文天祥、赵璧、谢玄。 右侧麒麟 <p class="ql-block">南极流辉,雄狮子。</p> <p class="ql-block">背面,八仙过海</p> <p class="ql-block">东华注算,雌狮前双爪戏耍小狮,背负一狮,为“少狮太狮”,寓意地位显赫。</p> 八仙过海 金刚宝座塔碑(右边),满文,蒙古文 金刚宝座塔碑,左边 汉字 金刚宝座塔,没开放<div>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皇帝对碧云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建。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按照西僧所贡奉的图样,在碧云寺后原明代已毁的魏忠贤墓穴位置处,增建了金刚宝座塔,目的是供佛教徒前来瞻仰膜拜,以宏佛法。该塔是仿照北京西直门外真觉寺金刚宝座塔而建,为释迦牟尼纪念塔,全部用汉白玉砌成,通高34.7米,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金刚宝座式塔。<br></div><div>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其灵柩暂厝于碧云寺金刚宝座塔下,后设衣冠冢,因此这里也成为了孙中山先生的纪念地之一。</div> 一文一武两尊汉白玉石雕像,它们原是明代太监魏忠贤墓前的翁仲。<br>2005年9月,工人在碧云寺后院的金刚宝座塔下施工时,挖出了这两尊石雕像。文官双手捧笏,武士手拄钢鞭,均为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加上底座总高3米。魏忠贤曾在碧云寺后为自己修建陵墓,仿皇陵建制,墓前有汉白玉石狮、石兽、文武翁仲等。但魏忠贤自杀后,崇祯皇帝下令戮其尸体,他最终未能葬于此地。后来康熙皇帝也下令拆除铲平了魏忠贤墓,这些翁仲、石兽等也就地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