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量子鬼才陆朝阳 改写世界光为笔 《陆氏名人谱》 小说 陆高声 20251029

知青网.名人谱

<p class="ql-block">量子鬼才陆朝阳</p><p class="ql-block">改写世界光为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听说“九章”这个名字,是在中科大校园里一场深夜的讲座上。那天,陆朝阳教授站在讲台前,手里捏着一枚磨得发亮的铜算珠,灯光下它像一颗凝固的星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说:“这不是装饰,是我七岁那年从爷爷的红木算盘上拆下来的。”台下有人笑,可他没笑,眼神很静,“那时候我在晒谷场上拨算盘,抬头看天,突然想——如果数字能像星星一样同时出现在好多地方,算得会不会更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人想到,这颗算珠会一路陪他走进量子世界的最深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在东阳的老巷子里,别人都觉得他是怪孩子。白天噼里啪啦打算盘,晚上搬个小板凳坐在樟树下,手指在空中划来划去,嘴里念着谁也听不懂的“星图算法”。父亲是村会计,总说:“你这是把账本和银河搅在一起了。”可陆朝阳知道,他不是在胡闹,而是在用孩子的方式,触摸一种未来的可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中时,他在旧书摊淘到一本《量子力学导论》,封面都快掉了。翻到讲量子叠加的那一章,他突然愣住——原来真有东西可以“同时在这里,又在那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盯着那行字看了好久,然后在书页空白处写下:“光比电子快,为什么不用光来做计算机?”老师劝他别钻牛角尖,说这是顶尖实验室都啃不动的难题。他没说话,转身用攒了半年的零花钱买了放大镜、手电筒和一块报废的电路板,在自家阁楼上搭了个“光路迷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光穿过镜片,在电路板上投下一个小小的光斑。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真的“看见”了光的路径,像一条通往未来的隐秘小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4年,他带着一沓画满光路草图的笔记本和那枚算珠,走进中科大面试考场。潘建伟院士问他:“为什么选量子?”他把算珠放在桌上:“算盘一次只能动一个数,但量子可以同时算无数个。我想造一台中国的‘光算盘’,让它算出全世界最快的答案。”潘院士笑了,当场拍板:“来我这,咱们一起用光改写规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我才明白,那不是一句豪言,而是一段真实跋涉的起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验室的日子远没有听起来那么浪漫。2008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仪器坏了暖气,他裹着羽绒服蹲在真空腔旁边,手冻得发紫也不肯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213次捕获单个光子失败了,国外期刊退稿,评语写着:“方向脱离现实。”有人劝他换个赛道,他说:“光不会骗人,是我们还没学会听懂它说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重新设计光路,发现是温度波动在作祟。于是通宵改造装置,用液氮把真空腔降到接近绝对零度。凌晨四点,屏幕忽然跳出一个稳定的亮点——第一颗人工捕获的单光子,安静地亮在那里,像被驯服的星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一刻,整个团队抱在一起哭了。不是因为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终于听见了光的声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3年,全球量子竞赛已经白热化。美国谷歌、IBM押注超导路线,几乎所有人都建议他也跟上去。但他坚持走光量子这条路,在实验室墙上贴了张世界地图,用红笔画出一条从合肥出发的“光路”:“别人走的路再宽,也是别人的。我们要自己开一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攻克光子纠缠,他在实验室住了四个月,睡袋就铺在仪器边上。有次光纤因低温裂了条缝,所有信号全灭。大家泄气时,他打着手电钻进设备底部,六个小时后,用镊子一点点接好裂口。光斑重新亮起时,他的手指已经僵了,却笑着说:“你看,光从来不会放弃前进,我们也不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他们提出的“光量子中国方案”登上《自然》,设计的干涉仪被国际命名为“陆氏结构”。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他放完实验视频,一位曾质疑他的美国院士走过来,握着他的手说:“你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光的力量,也重新认识了中国科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4日,“九章”问世。200秒完成超级计算机要算6亿年的任务。发布会现场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荷兰诺奖得主特霍夫特发来邮件:“你们让光量子计算从幻想变成了现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选“九章”这个名字,是因为南宋秦九韶的《数书九章》。他说:“我们不只是做技术,还要让世界看到中国科学的文化根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春天,我在中科大听他给学生讲课。他没讲公式,只举起那颗算珠:“单个算珠力量小,但无数颗一起动,就能算出改变世界的答案。”台下坐着来自非洲、南美、欧洲的年轻人,眼睛都亮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九章四号”实现光子纠缠容错,微软、宝马纷纷合作,诺奖评审都称其“具备冲击实力”。但他依旧每天出现在实验室,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光斑,指尖轻轻敲着桌面,节奏像极了小时候拨算盘的声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窗外月光洒在仪器上,折射出细碎的光。那些光里,有童年的星空,有阁楼的光斑,有213次失败后的第一颗光子,也有今天照亮世界的“量子之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条路,他走了三十年。而他知道,真正的书写,才刚刚开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