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湘桂旅游记(二)俺向伟人敬献花篮</p><p class="ql-block">韶山,这方孕育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土,红色革命圣地,向往已久,不仅为景,更为那份红色情怀的深深吸引。</p><p class="ql-block">九月二十四日早晨从洛宁出发,到韶山已近七点来钟,随便吃了点东西,便入住酒店休息。</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我们以军事化行动,五点前起床,二十分钟结束早餐,上车第一件事,也是终生最乐意的事,自掏腰包买毛主席纪念像章,恭恭敬敬佩戴胸前,买花篮,情真意切的向伟大领䄂毛主席敬献。</p><p class="ql-block">五分钟到达“毛泽东广场。”天微亮,下着雨,广场上已人头攒动,聚集了好多个团队,雨水丝毫没影响到人们瞻仰毛主席铜像的激情。有打着雨伞的,穿雨衣的,光着头淋雨的,都正在排列队伍,准备有序的向瞻仰毛泽东铜像大道行进。</p><p class="ql-block">我们来的没有想像的那么早,需要等待一会儿了。广场迎面的右侧,一块儿镌刻着“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八个红光闪闪大字的石景,被苍劲挺拨的青松映衬着,更显威严壮丽。旅友们不约而同地唱起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呀,他是人民的大救星…………”的歌曲,歌声激情洋溢,响彻云霄。是呀,毛主席把穷苦大众从“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的蹂躏、压榨下解救了出来,获得了自由,使古老的国度“莺歌燕舞,换了人间。”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恩人,是人们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p><p class="ql-block">雨停了,我们团的旅友们纷飞走到石景前,与石景合影留念,全团59人,每人一张,另有两个、三个、或多个人合影留念的,皆由热情的导游,耐心的拍摄,力求张张满意。拍完照,我们都聚拢在导游周围听讲解。</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广场,始建于1993年,位于湖南韶山核心景区的中心,原名“毛泽东同志铜像广场,”面积3970平方米。2008年中央批准改扩建方案,命名为“毛泽东广场,”总面积为102800平方米。瞻仰大道长183米,象征毛主席身高;宽12.6米,象征毛主席生日;道两旁有对称的六块儿观景石,刻有毛主席的六首诗词:《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蝶恋花.答李淑一》,《卜算子.咏梅》,《七律.到绍山》。毛主席铜像加底座高10.1米,寓意新中国成立时的十月一日,底座高4.1米,寓意毛主席在位执政41年,铜象高6米,寓意毛主席为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即妻子杨开惠,大弟毛泽民,小弟毛泽覃,儿子毛岸英,唐妹毛泽建,侄儿毛楚雄。</p><p class="ql-block">放眼毛泽东广场,四周松柏修竹枝繁叶茂,挺拨葳蕤,两边红旗猎猎,迎风招展。六块儿观景石上镌刻的毛主席诗词,钢劲有力,光彩夺目,每一首诗词,都承载着不同时期革命历史的印记。</p><p class="ql-block">仔细观察每一块儿石景,不由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一幕幕历史场景浮现在眼前:1925年,年轻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组织农民运动时,站立橘子洲头,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满怀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挥笔写下了《沁园春.长沙》,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感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36年,毛主席带领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跋涉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以宽广博大的雄襟和非凡的包负,雄健的气魄,如橡的巨笔,挥毫泼墨,著就了《沁园春.雪》,抒发了豪情壮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指点江山,主宰沉浮,坚定了开创新时代的信念;“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是毛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对农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战天斗地风貌的赞扬;为了革命事业,无数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毛主席牺牲了六位亲人。他把对亲人的无限深情以及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奇托在《蝶恋花.荅李淑一》的词里,“吴刚捧出桂花酒,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歌颂了革命烈士爱国热忱和生死不渝的革命情怀;《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白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春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词是1961年,我国面临国际环境的严峻考验,处于最困难时期,毛主席挥笔而就的杰作。每个重大历史关头,毛主席皆以诗词抒发情怀,鼓舞斗志,激励前进。正如人们所说:毛主席的诗词不是写出来的,是用双脚走出来的。</p><p class="ql-block">终于挨到我们团了,两位共产党员自告奋勇,代表全团捧起花篮,我们即刻站成五路纵队,紧随其后。身处第一排的我,抬头挺胸,满怀敬意,步履庄重而坚定。走在瞻仰毛主席铜像的大道上,我深感每一步都踏着沉重的历史节拍,感受着滚汤的信仰,触摸着厚重的历史脉搏,耳边回响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战士们向敌人勇孟撕刹的喊声,眼前浮现出无数先烈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屈不挠,英勇献身的壮烈场景。</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率领工农红军长征,把面临灭顶之灾的工农革命武装带入了坦途,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英明决策和伟大壮举!新中国的成立,是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先烈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胜与败的斗争,一点一滴打下的江山,毛主席是历史上少有的伟人。我们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前路任重道远。我们要坚定革命信念不能变,艰苦奋斗精神不能丢,远大理想要牢记,决不能让先烈们的鲜血白流,不辜负一代伟人的期望。</p><p class="ql-block">伫立在毛主席像前,注目仰望,主席身着中山装,手执文稿,目光炯炯,面带微笑,正视前方,巍然挺立,人民领袖的威然风釆,令人肃然起敬。凝望着毛主席铜像,我激动的热泪盈眶,万千思绪在胸前激荡。花篮中的鲜花,鲜艳庄重,每一朵都寄托着我们对伟人的深深敬意。放下花篮的那一刻,一股强烈的感动涌上心头。伟人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为理想献上身的一生。伟人的精神,如同这鲜花般,永放光彩,智慧和勇气,如不灭的灯塔,依旧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丰功伟绩,彪炳千秋。</p><p class="ql-block">在导游的指导下,我们集体向毛主席铜像行三鞠躬礼,表达我们对伟人毛主席的感恩,崇敬,思念之情。礼毕,从左向右绕毛主席铜像一周。此刻,我感到无比的荣幸与自豪,情不自禁的在心里一遍遍高呼:俺向伟人敬献花篮了!俺向伟人敬献花篮了!</p><p class="ql-block">开始拍纪念照了,站毛主席铜像前留下永久的珍贵,手捧花篮定格美好的心愿,最后导游给我们全团人员拍了合影照,满足了我们共同的愿望。</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参观毛泽东故居的队伍,宛如一条长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从毛泽东广场缓缓延伸到故居。天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多数人撑起了雨伞,有学生模样的团队,穿着统一的浅蓝色雨衣或红色校服;有戴统一色帽子的团队,一队队整齐靓丽,在雨中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站在了故居前,一股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令人肃然起敬。故居整体是坐南朝北,凹字型建筑的土木结构的普通农舍,房后是长满青竹翠柏的山坡,房前是开满荷花的池塘,一幢名副其实的前有罩,后有靠的风水宝地。总占地面积为566.3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72.92平方米。故居共有大小房屋20间,东则14间盖小青瓦的房子,是毛家住房,西则5间盖毛草屋顶的房子,是邻居毛氏阿婆家的住房,中间堂屋两家公用。门额上“毛泽东同志故居”七个醒目大字,是邓小平亲笔提写。就是这座普通的农民建筑,记载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见证了毛主席童年和少年的时光。</p><p class="ql-block">导游提醒说:进毛主席故居不能踩到门槛,也不允许拍照。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一步跨进故居,逐个屋子仔细观察,餐厅的摆设;厨房里的水缸,碗柜,炉灶;农具屋里的石磨,水车,大水耙;碓房里的米碓,风车;杂物屋里喂猪用的食槽,栏杆;毛主席大弟毛泽民卧室;小弟毛泽潭卧室等等。</p><p class="ql-block">我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父母亲的卧室,屋里的围子床,方桌,折衣凳,长睡椅,摆放的井然有序,墙壁上挂着毛主席父亲、母亲的合影照,虽然陈旧有点发黄,但两位老人滋眉善目的面容,给人以亲切感。毛主席父亲毛顺生,生于1870年,是一位非常勤劳节俭,精明能干的农民。青年时期因负债多而外出当兵多年,回乡后一边务农,一边做猪、米等生意,攒积钱财,后来购置田地,扩建房屋,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状况。母亲文素勤,在娘家称文七妹,生于1867年,是位勤劳善良,聪明贤惠的农家妇女,她性情温和,富有爱心,经常接济周围贫困的人们,懿德誉满乡邻。毛主席于1893年12月26日,就是出生在这间普普通通的屋子里,母亲的优良品德对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影响非常大。毛泽东读书时发现一个同学没带午饭,就每天把自己的饭分给同学一半,妈妈知道后,就每天给毛泽东准备两份午饭。妈妈和毛泽东一起偷偷把家里的米送给一个挨饿的村民。毛泽东也曾经把替父亲卖猪赚到的钱送给了一个乞丐。</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卧室兼书房,里边除了床、柜,方桌,木、竹凳子外,摆放着许多书籍。我站在卧室外的方寸之地,看着那简朴的桌椅,粗糙的墙壁,联想着毛主席13岁停学在帮家干活的情景,他白天下地劳动,晚上替父亲记帐,夜深人静时,在这灰暗的屋子里挑灯夜读,发奋求知。后来,读一本书得到了启发,深信为了中国必须离开绍山。1910年,中国处于风雨飘风摇之际,旧王朝摇摇欲坠,新思朝风起云涌。17岁的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状,决定走出家乡求学,实现更大的理想。父亲希望他到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帮补家用。毛泽东多次力争,在亲友老师的劝说下终于求得父亲的应允,到湘乡高等学校求学。临行前写下了《七绝.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出不青山。”这就是少年时期毛泽东的豪情壮志,也是临走时对父亲坦露理想与决心的庄重宣言。毛泽东坚定执着的求索之路,由此开始,再回乡时已过了32年。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与敌人血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一一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改变了旧世界,建立了薪中国。</p><p class="ql-block">走出故居,屋前被细雨刚冲洗过的池塘里,粉红色的荷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娇艳动人,微风一吹,颈顶摇曳的菡萏,不住地向人们招手致意,晶莹剔透的露珠在荷叶上跳舞,一副活灵活现的动态画靓丽着游人的眼眸。池塘右边是金灿灿的稻田,弯腰摸一把稻穗,那沉甸甸的感觉,满是收获的喜悦。风吹稻浪滾滾,好似在分享毛泽东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干农活的故事。我们几个好友在池塘与稻田中间的小路上慢步赏景,举起手机录段视频,搬上了抖音屏幕,在毛泽东故居前打卡拍照做留念。</p><p class="ql-block">从毛泽东故居出来,我们参观了刘少奇铜像广场和故居。欣赏了刘少奇风采,观看了故居的四合院建筑和屋内摆设。因时间仓促,只是走马观花式转了一遭,匆匆离开,准备前往桂林。</p><p class="ql-block">要离开韶山了,在这红色圣地上的每一步脚印,都是对过往的致敬,对未来的期许,心中涌动的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无限感慨。渐行渐远间,我忽然觉得,真正的纪念或许不只是记住那些物件和故事,而在我们如何对待当下的每一寸光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韶山的每一寸土地,一草一木,诉说给我们的真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