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辽宁老干部大学艺术团丹东首演《战火中的脊梁》:以银龄坚守,让红色党课“落地生暖”

雪墨丹青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1日,辽宁老干部大学艺术团踏上丹东这片英雄热土,首次开展红色情景党课《战火中的脊梁》专场演出。这场融合艺术表达与信仰传承的沉浸式党课,以真挚的情感与厚重的叙事,为丹东的同仁及学员们带来一场直抵心灵的红色洗礼,让革命精神在银发辉映的舞台上“落地生暖”。</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每一束光、每一声呐喊,都凝聚着艺术团师生两天一夜的执着坚守。他们用脚步丈量信仰的距离,用汗水浇灌红色的种子,以银龄之躯承载历史之重,将对党的忠诚与对先烈的敬仰,化作一场有温度、有力量的精神传递。</p> <p class="ql-block">演出前一日清晨6时30分,天光微亮,校园里已是一片忙碌。师生们早早集结,将上百件道具逐一清点、搬运上车。7时30分,车队准时出发,满载着责任与热忱,驶向那座见证过烽火硝烟的边境城市——丹东。</p> <p class="ql-block">晨光洒在疾驰的大巴上,车厢内没有疲惫的沉默,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歌声与笑语。有人即兴朗诵,有人清唱片段,用轻松的调侃驱散长途的倦意。这不仅是奔赴舞台的旅程,更是一群老党员向着初心再出发的精神跋涉。</p> <p class="ql-block">抵达丹东后,师生们顾不上驻足欣赏鸭绿江的静谧风光,匆匆用一份盒饭充饥,便直奔丹东劳动宫剧场投入排练。他们心中装着的,不是风景,而是即将呈现的历史重量与时代回响。</p> <p class="ql-block">剧场空间狭小,后台通道不足一米宽,灯光熄灭后几乎伸手不见五指。习惯了宽敞舞台的演员们,换装时需屏息侧身,彼此轻声提醒:“侧身……小心道具。”每一次穿行都像一场无声的战斗,却无人抱怨——他们深知,这方寸之地,正是通往精神高地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光芒万丈,台下则是老师们默默撑起整场演出的脊梁。辽宁老干部活动中心迟胜彦副主任负责协调整个演出活动的安排部署。</p> <p class="ql-block">乐乐老师统筹全局,一边指挥演员走位,一边协调马赢州老师切换LED画面,同时调度尹佩璇、慕萌萌老师精准追光。高凌部长兼任摄影师,捕捉每一个动人瞬间;黎明副部长、沈平副团长、迟晓欧、于楠楠、贺静老师穿梭督场,确保节奏无缝衔接。后台虽拥挤,但在老师们有条不紊的调度下,秩序井然,如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p> <p class="ql-block">从下午1点到晚上6点半,五个半小时的高强度联排,每一个走位、每一道灯光、每一句台词都被反复打磨。他们不厌其烦地调整角度、校准节奏,只为让灯光与情感同频,让音效与心灵共振。直到夜幕低垂,星光洒落,确认万无一失后,大家才拖着疲惫的身躯,披星戴月归去。</p> <p class="ql-block">演出当日清晨6点,天还未亮,宾馆房间已亮起灯光。镜前,老同志们围坐在一起,互相描眉画眼、整理发饰。那不是普通的化妆,而是一次庄严的“出征”准备——他们要用最饱满的状态,向历史致敬,向先烈致意。</p> <p class="ql-block">上午9时,《战火中的脊梁》正式开演。第一幕在“惊变之夜”篇章拉开序幕,炮火轰鸣、百姓奔逃,侵略者的铁蹄下,家园破碎、生灵涂炭。逼真的场景与深情的演绎,让台下观众潸然泪下,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段山河泣血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第二幕“浴血.转折”的“血染黑山”中,舞蹈演员们踏着沉重而坚定的步伐,在硝烟弥漫的舞台上穿梭。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用“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诠释了何为不屈的民族脊梁。每一个动作都饱含力量,每一步前行都踏出信仰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第三幕“捍卫.立国”中“兵魂铸碑”篇章将气氛推向高潮。长津湖畔,冰雕连的悲壮场景徐徐展开。饰演送给养的徐大易,凝望着“冻死”的战友,泪水悄然滑落。那一刻,他不再是演员,而是与先烈灵魂共鸣的传承者。演出结束,他眼含热泪说道:“站在丹东的舞台上,听着台下的掌声,我感觉和先辈们真正连接了——我们不是在‘演’历史,是在‘传’精神。再苦再累,都值了!”</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战旗美如画,是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辽宁籍的烈士133374人,是全国各省牺牲英烈最多的省份之一。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有19万7千将士战死疆场以血肉之躯谱写出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p> <p class="ql-block">演出落幕,余韵未息。丹东的有关领导走向舞台,紧紧握住演员的手,动情地说:“谢谢你们,让我们真正读懂了这段历史。”那一声声感谢,是对艺术的肯定,更是对信仰传递的回应。</p> <p class="ql-block">这场演出的成功,不仅是艺术与历史的深情共鸣,更是辽宁老干部大学艺术团“老有所为、精益求精”精神的生动写照。他们以银龄之躯奔赴使命,用坚守与热忱,让一堂情景党课不再是单向讲述,而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这座英雄的城市,他们用艺术点燃信仰,为红色记忆添上一抹温暖而厚重的银龄色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