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此GO:奥地利-哈尔施塔特,世上最美小镇

张克平

<i>6月13日上午9点多,我们来到哈尔施塔特(Hallstatt)</i>。这个<i>小镇位于奥地利哈尔施塔特湖湖畔,因景色秀丽而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小镇”,没有“之一”!这个小镇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i> <h1><b>景美得让人感动</b></h1>山重水复,如诗如画;湖面上,几只天鹅在悠闲地游弋,飞驰的小摩托艇在尾部划出一道道漂亮的白浪…… 是的,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一大片令人神往的蓝汪汪的湖!<br> 哈尔施塔特湖是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14个湖泊中最富灵性的观光胜地。湖中有山,山上有房。<br> <b>居民家门口的卡通娃</b> <b>玫瑰装点的小镇</b> 但听说常住居民很少,2015年的统计是1221名。这里真的仅仅就住着这么些人?我们在这个小镇走了一圈后,感觉对:小镇上满是游人,而当地人此刻都在“关键岗位”上忙碌,在礼品店、教堂和餐馆等地方,他们正微笑着接待着世界各地的来访者。 这里的自然环境哈灵!气候温暖,一年四季都适宜旅游。海拔3000多米的山峰,软软的白云袅袅飘浮,湖泊清澈透底,生生把这地儿方变成了人间天堂。 小镇就建在险峻的斜坡和翡翠绿的湖水之间,镇内保留了大量 16 至 19 世纪的木质建筑,湖光山色与古朴建筑相映成趣,是奥地利乃至欧洲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也是众多摄影、文旅爱好者的打卡地。<br> <b>“挂”在山上的木屋</b><div>在狭长的湖畔行走,到处可见童话般“悬挂”于山脊的木屋;住在临湖的庭院旅馆,推窗见湖,遥望湖上泛起的青烟,恍若来到人间仙境!<b></b></div> <b>湖畔美景</b> <b>优雅的天鹅</b> <div><b>游客服务中心</b></div>奥地利位于中欧南部,是个内陆国家,山地占全国总面积的70%,阿尔卑斯山脉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多瑙河流经北部,在奥地利境内长达350公里,主要支流有穆尔河、萨尔察赫河等。而最美的地区则集中在湖泊集聚区。七十多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明镜般静卧于山野深处,被当地人赞誉为“湖区”,哈尔施塔特就是奥地利中北部湖区的一颗明珠。 <h1><b>“Hallstatt”意思是“铁器时代”</b></h1>在英语中,“哈尔施塔特”(Hallstatt)一词的意思就是“初期铁器时代”。多牛啊?欧洲第一个铁器时代就是以哈尔施塔特命名的,这对欧洲文明具有划时代意义。<br><br> 当然,比“铁器时代”更早的,是古代凯尔特人在当地的活动遗迹,有悠久的岩盐矿开采史。哈尔施塔特以盐矿历史为根基,拥有约 7000 年的采盐史,所以,小镇也是“世界最古老的盐都”。<br> 盐,铁。这两样东西如今并不稀罕,但在人类进化的初期,却是非同小可。一个地方如果有丰富的盐矿资源,或者擅长制作铁器,同时一定就意味着富裕、先进和美好,哈尔施塔特这两样都有了,怪不得那么宜居,那么富裕。<br> 萨尔茨堡直接以“盐”命名,而哈尔施塔特则直接以“铁器”命名,而今都是欧洲数一数二的旅游热地。早在公元前2000年,古凯尔特人就开始在哈尔施塔特开采岩盐,直至2010年,当地那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盐坑才停止开采,成为观光区。如果时间宽裕,完全可以去体验一番的:穿上作业服,跟随导游坐着轨道车,进入440米深寒气逼人的盐坑底部,坐木制滑座,感受惊险飞速下滑!<br> <p class="ql-block"><b>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与茜茜公主结婚25周年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镇中心有块纪念碑,纪念<span style="font-size:18px;">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与茜茜公主结婚25周年。石碑下有块铜牌对此事作了明确记载:弗朗茨・约瑟夫一世</span>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奥匈帝国皇后、</span>巴伐利亚公主伊丽莎白,<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就是广为人知的 “茜茜公主”</span>于1854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 4 月 24 日</span>结婚;<span style="font-size:18px;">1879 年 4 月 24 日这天,两人</span>结婚25周年!</p><p class="ql-block">有不少游客闻听此碑的意义,纷纷前来,在此留影。</p> 小镇的非凡历程,在镇中心的博物馆里有展陈。博物馆里有不少珍贵的历史遗存,加上文字、图像及立体模型的说明展示,系统讲述了这个千年古镇的发展历史。所以,这里也被当地人认为是一种“时光的回忆”。 <h1><b>寸土寸金与骸骨教堂</b></h1>我们还参观了感觉有点恐惧的骸骨教堂。这个教堂位于小镇半山腰上,远远地就看到了其乳白色的钟楼,原以为能一下子找到,但山路曲曲弯弯地并不好找。在盘旋的交叉口,一不小心就走岔了,最后还是一位热心的当地人给引的路。<br> 教堂不大,门口有木门,后面有一块墓地,墓地上有木制墓碑,有的墓碑造型很艺术,很漂亮,非常美观。我们慢慢地走进了教堂,感觉里面暗暗的,与室外刺目的阳光形成强烈的对比。宽宽的前台,有支蜡烛在红玻璃罩内点燃着,周围满满地摆放着许许多多的人头骨,背景墙上挂着耶稣受难的雕像。 <b>骸骨教堂内的摆放的先人头骨</b><div>每个头骨上都有明确的标注,写着故人的姓名、生卒年月什么的,有的还绘着装饰纹,供人瞻仰。据介绍,这个习俗源于哈尔施塔特小镇土地的金贵。为了让子孙后代有可用之地,当地有个不成文的做法,即所有逝者埋葬地下10年后,其骸骨就被移出坟墓,放到山上洞穴中的骸骨馆,而头骨就被移入了骸骨教堂。据说,这种习俗已经延续了1600余年之久。这样做,既可节省土地,也可让后人记取先人业绩。<br></div> <b>宜诺斯艾利斯名人墓园</b><div>这让我想起了远在南美的阿根廷,当地有个习俗与此相像:布宜诺斯艾利斯有个名人墓园,庇隆夫人等名人就安息于此。这个墓园是作为城市景点,向公众开放的,许多游客在此参观,也有当地人来墓地献花。据当地人说,人只有在逝世后,才会显示其一生的价值,墓地是最好的展示地,没什么可怕的。因此,被作为城市的景点就是理所当然的。</div> <h1><b>木头和盐的传奇故事</b></h1>哈尔施塔特不仅与盐,与铁,还与木头有缘!从木屋建筑到指路牌,从漂亮的木偶到精致的木制工艺品,满街满店的都是。<br> 当地人仿佛个个都是优秀工匠、天才设计师或传播艺术家——<br>他们用木头雕出最美丽的工艺品:大到房屋,小到指路牌、大大小小的人偶或时钟等,还有动物卡通、现代感十足的生物品和名人雕像等。 令人惊讶的是,不少房屋的门口,还堆放着一大堆新劈好的木料,这到底是派什么用场,不得而知。<br> 码头、车站的建筑都是木头制造的,教堂里有木雕装饰;墙上挂着男人呼呼大睡的木牌路标,告诉游人附近有家旅馆;外墙装饰着木鱼头,则提示观光者,这里有一家饭店,千万别错过美味!<br> 反正,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和木头有关。 据介绍,三千多年前的哈尔施塔特,就有人就在此开采山盐,打造铁器,这在当时的欧洲是很先进的,而盐矿又最早使用了木制滑道,这可能是当地与木头结下不解之缘的开端吧。 工人们登上几百米高的岩峰,再通过“木滑道”下到深深的盐矿井工作,而“木滑道”实际上是安全通道,可以保护他们的安全。 所以,哈尔施塔特人不仅用木头,还喜欢木头呢。在小镇的广场上,有一尊背着大木盐桶的盐矿工人雕像,似乎在向来访者讲述着木头和盐的传奇故事。 中午,我们在镇中心的一家餐馆,享用了一顿鳟鱼午餐,食客多,就餐环境有点吵。 <br><br> <b>烤鳟鱼</b> 不过,味道还真心不错。烤制的鳟鱼外壳香脆,肉质鲜美。不过,话又说回来,与上海的鲫鱼或鲈鱼相比,也没什么特别优势。 <i>马上要离开了,导游已经提醒了几次。可仍有不少美景没来得及拍,抓紧,再抓紧。因为这里实在太美了,哈尔施塔特!</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