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遗韵里的一堂传承优秀文化课

踏雪寻梅(美)

<p class="ql-block"> 钱玉珍</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3日的晨光,把济宁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的青砖黛瓦染得温润。杨义堂教授带领着老年大学写作班的学员,从公园南门踏入这片浸润着运河记忆的土地,红的热烈、黄的明艳的花儿沿路盛放,像一群捧着敬意的迎宾者。</p> <p class="ql-block"> 杨教授立在队伍前,手机是他的摄像设备,讲解到兴起时,手臂会忽然扬起,指尖在空中划出漕船扯帆的弧线,那模样仿佛真有一阵古运河的风从他袖口掠过。说及"千帆竞渡过济宁"的盛景,他的声音里像裹着粼粼水波,原本只存在于史料里的船队,竟似顺着他的语调,一艘艘从时光深处驶来,在众人眼前铺展开壮阔的画卷。聊起河城共生的市井往事,他眼底闪着细碎的光,俯身指向总督署复原模型时,指尖落在青砖的纹路里,连动作都带着对历史的温柔。那些码头的号子、商号的吆喝,经他一讲,仿佛顺着风飘进耳中,让人指尖都能触到运河滋养城市的鲜活脉搏。当目光定格在古运河地图上,他的指尖轻轻划过纸面,从南到北的轨迹,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时空的门,济宁作为"漕渠咽喉"的重要地位,便清晰地铺展在每个人心里。</p> <p class="ql-block">  济宁这座城,本就是运河捧出的杰作。它依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京杭大运河的"水脊"南旺枢纽就卧在济宁境内,于是便有了"济宁通则全河通,济宁滞则全河停"的说法,更赢得了"南控江淮,北接京畿""闭则锁钥,启则通关"的赞誉。也正因如此,元明清三代都将济宁视作治河的核心,把国家河道管理的最高机构——河道总督署设在这里,让这座城成了运河畔最亮眼的"心脏"。</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脚下的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一笔。它依着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而建,把保护、展示、研究、休闲、旅游揉进一处,像一本摊开的立体史书,诉说着三代治河史、运河变迁路,还有济宁作为"运河之都"的千年荣光。整个公园分作三部分:东南侧的展示馆是新中式风格,覆瓦坡顶端正,户牖间满是简古之气;东北的文化广场用运河符号延续着遗址的轴线;西部的遗址保护展示区最是特别,考古遗址经保护性回填后,原址立起了总督署大门、仪门、大堂的标识基座,"大运步道"绕着这些基座蜿蜒,步道旁的10个展台里,还陈列着当年考古发掘出的遗存,每一件都沾着运河的水汽。</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展示馆一层,最先撞入眼帘的是一块大屏幕,3D影片《砥柱中原 转漕上国》正循环播放,元明清三代官员治河护运的场景在屏幕上鲜活起来,仿佛能看见他们踏遍河道、丈量水情的身影。屏幕上方,"总督河道部院"六个遒劲大字格外醒目,那是曾在济宁任河道总督的林则徐所题,笔锋里藏着治河的决心。右侧的自动旋转艺术铜门很是精巧,上面刻着清光绪年间的《山东运河全图》,门的设计仿照运河船闸的闸板,一步步走进主展厅,竟有了乘龙舟过闸后豁然开朗的奇妙感觉。</p> <p class="ql-block">  正围着展柜端详古船构件时,一阵清脆的童声忽然从走廊尽头传来。转身望去,一队佩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排着整齐的队伍走来,鲜红的领巾在浅蓝校服上格外醒目,像一簇簇跳动的火苗,瞬间点亮了这满是历史沉淀的空间。带队老师轻声提醒着"慢一点,仔细看",孩子们便放慢脚步,目光好奇地在展柜里的古船模型、石刻碑文上流转。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指着复原场景里的"玉堂酱园"招牌,小声问身边的伙伴:"这是不是和我们课本里说的运河商铺一样呀?"旁边的男孩立刻点头,眼睛亮晶晶的:"肯定是!你看那船上还装着货物呢,就像杨爷爷讲的'千帆竞渡'!"</p> <p class="ql-block">  不知是谁先注意到我们,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举起手,隔着几步远礼貌地问好:"爷爷奶奶好!你们也是来了解运河故事的吗?"话音刚落,其他孩子也纷纷转头,露出腼腆又热情的笑容。杨教授笑着点头,顺势指着展墙上的古运河地图:"是啊,我们正在听运河怎么滋养济宁。你们知道吗?当年林则徐爷爷就在这里治理河道,保护运河畅通呢。"</p> <p class="ql-block">  "我知道!"一个戴眼镜的小姑娘立刻举手,声音响亮,"老师说过,林则徐爷爷是民族英雄,他还在我们济宁修过水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接话,有的说见过学校走廊里林则徐的画像,有的说刚在3D影片里看到了治河的场景。那股子对历史的好奇与热忱,像清晨的露珠般清澈,与我们这群追寻往事的长者眼中的温情,在展柜的玻璃上轻轻交汇。队伍要继续往前走时,孩子们还不忘回头挥手道别,红领巾在转身的瞬间扬起小小的弧度,像极了运河水面上跳动的光。</p> <p class="ql-block">  目送孩子们的背影消失在展厅拐角,我们继续沿着主展厅的六个篇章,探寻运河之都的秘密。"运道之中 漕渠咽喉"讲透了济宁的地理要冲,"河督驻节 运河中枢"细数了三代治河机构的变迁,其中林则徐在道光十一年任河道总督时,疏浚河道、完善水利的故事,因方才与孩子们的对话更显生动。"砥柱中原 转漕上国""以智治水 济运利漕"展现了古人治河的智慧,"襟带四方 因署兴城""河城共荣 运都风华"则把济宁因运河而兴的市井繁华娓娓道来。从中转大厅往负一层、一层、二层走,巨幅主题浮雕"南通江淮 北达幽燕"始终相伴,它不仅定下了济宁在运河上的坐标,更把"车马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的盛景刻进了浮雕里。浮雕上方,"济宁八景"顺着一条虚拟的运河铺开,行宫的春树、南池的荷、凤台的夕照,每一处都藏着老济宁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  到了展示馆二楼,仿佛一步跨回明清的济宁。百舸争流的运河在眼前"流淌",两岸的万福楼、玉堂酱园、潘家大楼、太白楼、东大寺依次排开,商贾的叫卖声、船工的号子声似在耳畔回响,浓厚的烟火气裹着运河的水汽,让人恍惚间忘了今夕何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间,展厅里的光影已悄悄偏移,原本斜斜落在古运河地图上的阳光,渐渐漫过了展柜里的考古遗存。杨教授抬手看了看时间,笑着说"咱们到门口合张影"。我们才惊觉,这趟浸满运河气息的旅程已近尾声,可每个人眼底的兴致仍浓得化不开——有人还在念叨二楼复原场景里的玉堂酱园,有人小声回忆林则徐治河的细节,连脚步都带着不舍,走得格外慢。</p> <p class="ql-block">  大家缓缓走出展示馆,阳光把公园门口的青砖地照得亮堂。杨教授站在"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的石牌旁,招呼大家排好队,一位热心的游客志愿帮我们照合影。有人喊"三、二、一",快门按下的瞬间,所有人都扬起了嘴角,学员们望着镜头,仿佛还在回味展厅里的漕运盛景。相机定格的不仅是一张合影,更是这一天里的所有美好:晨光里的鲜花、展厅里的3D运河、老少间的问答,还有那份藏在每个人心里,对运河文化的深深眷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时间虽快,兴致未减,这张合影会像一枚小小的印章,把运河畔的相遇与感动,永远刻在记忆里,也让我们知道,那些关于运河的故事,会跟着孩子们,继续往下讲。而千年运河的水,会带着这份温暖的记忆,在时光里静静流淌,滋养更多与它相遇的人。</p> <p class="ql-block">  作者:钱玉珍,女,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泗水县老年大学退休干部。现任泗水县关工委副主任,华龄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泗水县历史研究会、洙泗文化研究会会员,曾任泗水县《老干部家园》杂志责任主编。撰写的《母亲两次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山东快书《孝敬》、歌曲《抱抱妈妈》等78部作品,曾被《济宁日报》、《泗水大众》、《齐鲁文坛》、《济宁当代文学》、《中国草原都市头条》、《新长江文学》、《鲁地文艺》、《圣源文学》等报刊媒体采用。多次被评为济宁市“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被选拔为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