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罗汉堂

暖风

<p class="ql-block">  香山罗汉堂,全称“北京香山碧云寺罗汉堂”,是中国现存四大古代罗汉堂之一,(其余三座为苏州西园寺、武汉归元寺、成都宝光寺)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也是北京香山碧云寺的核心景观之一。它位于碧云寺南路中段,坐西朝东,背倚西山余脉,面朝香山公园,依托山势而建,与周围的古建、园林形成和谐的整体。</p> <p class="ql-block">  罗汉堂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乾隆皇帝下令增建,是碧云寺清代大规模扩建的重要工程之一。此前,碧云寺历经元、明两代修建(元至顺二年创建为“碧云庵”,明代于经、魏忠贤曾扩建),但罗汉堂的形成始于乾隆时期。其修建目的有二:一是纪念佛教史上第一次结集(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500多人在王舍城七叶窟集会,整理佛经),二是彰显乾隆皇帝“君权神授”的正统地位(将自己塑入罗汉堂)。</p> <p class="ql-block">  罗汉堂的建筑风格融合了皇家气派与佛教仪轨,采用“田”字形平面布局(每面9间,共81间),这种设计既符合佛教“坛城”的象征意义,又解决了大型殿堂的采光与通风问题——田字的四个“口”为四个小天井,自然光线透过天井洒入,使殿内明亮。</p> <p class="ql-block"> 屋顶:殿顶为盝顶(四角攒尖顶),正中耸立重檐歇山十字脊多角亭阁,亭阁顶部装饰小型喇嘛塔(藏传佛教元素),四角各有一座瓶式小塔,整体造型庄重而富有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  门窗与装饰采用正面出轩,其余三面各出抱厦(外凸门间),抱厦采用卷棚歇山顶,檐下悬挂乾隆御笔匾额“海会应真”(“海会”指众多罗汉集会,“应真”为罗汉的尊称),两侧对联为“果证吉祥云三千已遍,观融功德水五百非多”,点明罗汉堂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  材质与工艺:殿身采用砖木结构,墙体为青砖砌筑,屋顶铺灰色筒瓦,正吻装饰覆钵塔(佛教符号),整体风格古朴典雅,体现了清代皇家寺院的精湛工艺。</p><p class="ql-block"> 罗汉堂内供奉508尊木质金漆塑像(其中500尊为罗汉,7尊为佛、菩萨像,1尊为济公),每尊高约1.5米,造型生动,神态各异,是清代宗教艺术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四大天王:位于罗汉堂正门内,为佛教护法神,各护持一方国土(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塑像为泥制彩塑,色彩鲜艳,形象威严。</p><p class="ql-block"> 三世佛:位于殿中央,代表过去(燃灯佛)、现在(释迦牟尼佛)、未来(弥勒佛),端坐在莲台之上,神态安详,背光雕刻精美(有缠枝莲、云纹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  五百罗汉:沿“田”字天井排列,每尊罗汉的神态、服饰、动作均不相同,有的闭目沉思,有的笑容可掬,有的手持法器,有的与凡人互动,充满生活气息。其中,第444尊“破邪见尊者”是乾隆皇帝的化身(身穿铠甲,头戴龙盔,面容威严),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济公活佛位于殿内北面房梁上,蹲坐于梁间,神态诙谐。传说济公因“迟到”未被安排座位,只好屈尊于梁上,这一设计既符合济公“狂放不羁”的性格,也增添了罗汉堂的趣味性。</p> <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碧云寺完成大规模保护性修缮(包括罗汉堂在内),修缮内容包括屋面挑顶、木架拨正、墙体加固、彩画修复等,严格遵循“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的原则,恢复了罗汉堂的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  香山罗汉堂是清代皇家佛教建筑的代表,也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田”字形布局、精湛的木质金漆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乾隆化身罗汉、济公蹲梁),使其成为游客了解清代宗教艺术、建筑工艺的重要场所。无论是宗教信徒还是普通游客,都能在这里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