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匆匆忙忙,掠过广州,几分感受,几分赞叹,几分记忆,在此记录。</p>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这件精美牙雕艺术品,是一件镂空的绣球,用肉眼去观察,大概能数到六七层,导游让猜猜看到底有多少层?因为每一层都是独立的,而且都能旋转,且我们崇尚九这个数字,觉得应该是九层吧?讲解员给出了答案,这个小小的球总共可以达到38层,这还是以前的技术,而现在的技术可以雕刻到61层,真是让人不得不惊叹。</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是“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的院落式布局,以中轴线为主线,左右对称分布。青云巷是其建筑中重要的部分,它起着一个防火的作用,两侧的烽火墙很高,防止火势的漫延。另外在墙上有一只大大的圆圆的红色蝙蝠灰塑,寓意“洪褔齐天”,它拎着一只花篮,里面是一朵莲花,莲在水中生,寓意着镇压火灾,用这种水的感觉来镇压火灾,很是文雅呢。青云巷从南到北,是依次增高的,共有150米,一进比一进高一点,它的第二层寓意就是抬头见青天,平步青云,步步高升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花脊的雕塑有两层,上半部分是陶塑工艺,下半部分是灰塑工艺。讲解员介绍这些陶塑是先扎出基架,然后由工匠们现场塑造,以模印制,然后再根据故事情节的不同,选配头型、帽型、服饰等等,再而成。线条简练粗犷,而且都是按仰视角度安排,以适合从下往上观看的效果。人物塑造着重在轮廓线和动态上下功夫,正面的部分捏、按、捺、贴十分精致,背面因为工艺就比较简单。于是这种工艺也就有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前无后,有眼无珠”的特点。因为在室外,陶塑承受风吹雨淋,上面的色彩也会脱色,每几年都会重新上色翻新,所以我们也都能观赏到色彩如新,绚丽多彩的陶塑。</span></p> <p class="ql-block">祠堂外大广场上竖立的两对旗杆,旗杆有三斗四斗之分,北面的一对四斗旗杆为表彰陈伯陶所立,另一对三斗旗杆为表彰陈昭常所立。三斗四斗代表他们所考取功名的级别不同。据专家介绍,在古代为表彰族人考取功名,会在祠堂前竖起旗杆,以此来光宗耀祖。</p> <p class="ql-block"> 大榕树下的说书场己成为上一代人的回忆。说书也叫“讲古”,通俗的说法就是“讲故事”,自古就有的一种职业,一件长衫,一把扇子,一杯清茶即可开场,人们茶余饭后聚在一起听“说书”人讲古道今,传播文化。现在这个职业依然有,只是形式变了。留在我记忆中的就是“单田芳”,那个时候守在收音机前听他说书的景象。还有一位不知名的老伯,上初中时学校组织的一次比较大型的活动,当时邀请了村里的这位农民一大伯,他可能就是以前的“说书人”吧?讲的是什么传,己不记得,但他讲的声情并茂,下面大几百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没有一丝嘈杂。我至今都认为他比“单田芳”讲的更精彩,只是年代不同,传播方式也不同。他们亦是文化的口头传播者,也是人们丰富精神的滋养者。</p> <p class="ql-block">这可能是早期的防盗门,岭南大门大户人家的门有三层,最外面是半高的两扇对开门栏,中间的这一层最有意思,由一些圆柱栏构成,是可以打开的门,那平时主家将里面的大门打开,这一层的门又可通风又可知来者何人何事阻挡一些潜在危险,和现在带猫眼的防盗门的作用雷同。不过这样的建构,就也成为了孩童们的游戏器械了,可以攀爬,有的顽童不小心又会将头塞进间隙间,又出不来。于是就又有了“教化”的提醒“戏无益”,相当于现在游乐场中的安全提示。</p> <p class="ql-block">这上面木刻图左上角“五福捧寿”图,五只蝙蝠捧着一个“寿”字,寄托古人对生活的最高追求: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福、禄、寿、喜、财)的美好愿望。蝙蝠的“蝠”同“福”,在古代建筑中两只蝙蝠连在一起,叫做“福上加福”,若是蝙蝠衔着一枚铜钱,叫做“福在眼前”,是不是感觉很有意思呢?</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对正反面的非常精美的《多福多寿》木雕,福字的一边是一个多字,另一边形似一个寿字,加起来就是多寿多福的意思。采用的这种方式雕刻是用竹节的方式形成的。雕刻出竹,寓意祝福意思,竹上面停着很多仙鹤,合在一起就是祝福平安,多福多寿的意思。 </p> <p class="ql-block">日期:20251024 星期五 多云转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