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一座古老的木塔傲立千年,它就是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的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这座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 年)的木塔,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默默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荣耀。</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p>  <p class="ql-block">木塔塔身内外悬挂52块牌匾和6副楹联,其中“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笔所书;“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所书。</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彩塑佛像位于佛宫寺释迦塔第一层,是全塔最大的释迦牟尼佛塑像,高11米,脸型丰满宽圆,神态亲切安详,美丽端正,高贵温婉。</p>  <p class="ql-block">石绿色眉毛犹如新月,双目微启,两眉间有白毫相,鼻梁俊秀,唇边有石绿色卷曲胡须,颜色与眉毛一致,下巴有细月纹。两耳垂肩,而且明显戴着耳环。</p>  <p class="ql-block">南北门两侧绘四天王像,甬道绘二门神。壁画人物比例适度,色彩鲜艳,笔法流畅苍劲,兼具南宋画风与北宋、金代章法特征,并呈现文人画元素。其中梅花、竹石作为独立画面出现,在前代壁画中较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一层内槽南北门额上绘有六个供养人,包括三位皇后和三位男性贵族,他们通过壁画形式被描绘在塔内一层南北门内槽门额上,体现了家族权势与佛教信仰的深度绑定。南门三位女供养人:</p><p class="ql-block">萧耨斤:辽圣宗的钦哀皇后,笃信佛教,是造塔工程的幕后推手。</p><p class="ql-block">萧观音:辽道宗的宣懿皇后,册封于清宁元年(1055年),因政治斗争被诬陷而亡,其位置居中显示尊贵地位。</p><p class="ql-block">萧挞里:辽兴宗的仁懿皇后,萧耨斤的儿媳,家族信仰的延续者。</p>  <p class="ql-block">北门三位男供养人:</p><p class="ql-block">萧孝穆:大丞相,萧耨斤的弟弟,家族核心人物</p><p class="ql-block">萧知足:韩王,萧孝穆之子</p><p class="ql-block">萧无曲:齐王,萧孝穆之子</p>  <p class="ql-block">内槽上墙壁绘制的六幅巨大佛像,据专家考证为建塔时的原作。六佛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与中央释迦牟尼像构成“过去七佛”组合。</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像的须弥座由八力士肩擎,力士肌肉隆起,姿势各异。这种设计既体现了辽代造像的独特风格,又增强了佛像的庄重感。 </p>  <p class="ql-block">站在应县木塔之下,心中涌起的震撼难以言表。它那高大巍峨的身姿,直插云霄,仿佛要与苍穹对话。塔身由无数的木构件纵横交错搭建而成,每一根木材都似乎在诉说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心血。</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不仅是一座建筑杰作,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它见证了辽代的繁荣与辉煌,也经历了朝代的更迭和岁月的沧桑。梁思成先生第一次见到应县木塔后,曾激动地写信给林徽因,表达了对这座木塔的由衷赞叹。他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也佩服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和匠人。的确,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创造者,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们的精神如同应县木塔一样,历经岁月的磨砺,依然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秋色已浓,应县木塔是这次大同之旅的最后一站,从华严寺到善化寺,从永安寺到圆觉寺,从净土寺到应县木塔,这些古建宝寺,守护着历史的记忆,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感恩清华学子刘瞻远,刘子铭和摄影师王闯的全程讲解,让此次游学收益颇丰。我们应该珍惜这份宝贵的遗产,用心去呵护它、传承它。相信有这些年青学者的付出,一定会让中华瑰宝在新时代里继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