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单位紧靠一所小学。今日无事,从南门出去,路过学校大门。门口挤满了黑压压的人,梗着脖子、踮着脚,向校门口张望,都想着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孩子。</p><p class="ql-block">早上上班路上路过一家学校。校门口沿着路边停满了各种交通工具,都是送孩子上学的。</p><p class="ql-block">感觉现在的孩子好幸福啊!</p> <p class="ql-block">不禁想起自己女儿小的时候,我俩都上班,工作也很认真,孩子常常是最后才被接走。有时候临下班遇到事,还要请同事帮忙去接小孩。</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女儿很不满嘟囔着说,别人家孩子的爷爷奶奶早早就在校门口等着哩,我的爷爷奶奶一次都没有接过去。</p><p class="ql-block">上小学的时候,上班顺便送到学校门口;放学让她去医院找爸爸,然后和爸爸一起回家。她也是很不情愿。冬天的时候,冻得瑟瑟发抖都不愿去医院,非要在一中巷口子等我来接。我一直是一个懵懂的人,心思单纯,喜欢简单、后知后觉的一个人,那么小的孩子,一个人站在风口上等我,看着也心痛,但从来没想到提前下班去接的,没有!现在想想,真的很惭愧!很对不起孩子!有时候就想着,有我这样一个妈妈,我的孩子也是醉了......</p><p class="ql-block">最近翻家里的书柜,发现了好多书,都是我没看过的。就问先生,这些书是你买的吗?先生摇头说,不是啊!不经意间发现孩子买了很多书,看了很多书。看来,这一段时间我也不需要买书或者借书看了,这一书柜的书就够我看很长一段时间啊。</p><p class="ql-block">随手抽取其中一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断断续续看了一段时间,感触颇深。</p> <p class="ql-block">每个人对生活的看法不一样。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二战纳粹集中营走出的待决囚徒,却用一生证明绝处再生的意义;实际上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了探索生命意义的思想并付诸行动的人,走进集中营之前就针对生命的意义有了非凡的见解和成就。他对生命意义的诠释,是独特的,也是跨越种族、国家、地域,放之四海皆准的存在。正如书本的最后,有人请他用一句话概括他本人生命的意义。他把回答写在一张纸上,让学生们猜他写下了什么。一名学生的回答让他大吃一惊。那名学生说“您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他说“一字不差”、“你说的正是我写的”。</p> <p class="ql-block">书中《存在之虚无》章节中说到,在人类历史之初,人丧失了赖以指导其行为并因此产生安全感的某些动物本能。在最近时期,人类还遭受另一种丧失,那就是原本作为其行为的根基的传统迅速地消减。丧失了告诉他必须做什么的本能,丧失了告诉她应该做什么的传统,有时候甚至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这样,他要么去做别人所做的事(随大流),要么做别人希望他做的事。叔本华说过,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而他认为,厌倦是存在之虚无的主要表现。</p> <p class="ql-block">话有些拗口,大概的意思是,很多人都有空虚无聊的时候,有时候会不知道怎么打发自己的闲暇时间;或者说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要么就随大流,别人干啥自己也干啥;要么听从一些人的安排去做些事情,没想过或从来不想怎么活出自己的生命的意义。</p><p class="ql-block">都说现在的小孩很幸福,中午吃饭的时候,侄女家那位小朋友,一进家门就喊累,吃饭也是无精打采,一粒一粒的数着米吃饭;嘴里嘟囔着,放假了也睡不上懒觉。上班路上,学校门口观察了一下上学的小朋友,看起来蔫楚楚的,脸上没有血色,眼中没有光彩,缩着脖子,低头讷木、无精打采的走向学校。不禁在想,在大人眼里“幸福的孩子”,自我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写不完的作业,补不完的课外辅导,睡不醒的瞌睡......这一切,是不是就是:丧失了必须做什么的本能,丧失了应该做什么的传统,有时候甚至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p> <p class="ql-block">那就随大流啊,每天上学、放学、写作业,睡觉,再上学、放学、写作业、睡觉。大多数孩子是不是觉得这是家长的安排、学校的安排,只能这样呢?一旦有这样的思想,那一定是很痛苦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所以,我曾一遍一遍地询问生命的意义,现在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解答。我也希望,有那么一些人,能够帮助这些孩子们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p><p class="ql-block">生命是短暂的。但愿每个人都活出生命的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