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目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们的生活中,“加法”可以理解为:给自己轻松的生活加点压,也可以是在学有余力时培养一门爱好,加强体育锻炼等;“减法”可以理解为:给自己已经紧绷的高压生活减减压,减少不必要的题海战术,不必要的攀比心理,不必要的社交,不可及的目标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现实中,一些同学处理不好学习和生活中的“加”“减”关系,失去了平衡,总是忽喜忽悲,患得患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请你写一篇文章,讲一讲你在学习或生活中“做加法”或“做减法”方面的亲身经历,或者所见所闻所想,让这些同学读了你的文章以后受到启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作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但不要写成诗歌或戏剧,也不要写成书信体。②不少于600字,不要抄袭,不要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p> 作文指导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题考查材料作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审题立意。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审题可知,“加”可以理解为人生需要不断学习成长,不断积累拥有,才能获得丰收的喜悦;“减”可以理解为人生需要丢掉过重的负担,抛弃不必要的情绪,才能自由地追寻自己的道路。如何去做人生的加减法?学习和积累可以使我们做加法,进一步成长;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做减法,这样我们的生活也许更精彩。可以立意为“人生需要不断积累”“人生需要舍弃”“学会放弃”“放下,方可行远”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选材构思。任选一观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切身体会,选择感受最深的事情去行文构思。行文时可采用并列式结构,或者文中采用小标题式,思路会更加清晰。可适当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为文章加分。如写成记叙文,应讲述主题有关的故事,表现加了这个东西或减了这个东西,我们的青春生活更精彩,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要用心理描写,写出自己的感受,用议论抒情语句点明所加或减的东西对青春的意义或作用。</p> 范文欣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做点减法,更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经,吃完晚饭,我总是会和爸爸在书房里讨论我们最近阅读的书籍。可是,自从有了手机,我发觉自己总是低着头,手指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划动,每次爸爸满怀热情地来找我讨论书中情节时,也只会心不在焉地敷衍两句。而今天,我望望书桌上那本书《老人与海》,书签依旧夹在第二十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拿着手机,那上面还有无数的信息加号在跳动,但是我的心里却突然升起了不安。一条条消息,一次次网络聊天,一个个朋友圈,都如切割机一般将我原本完整的生活切成了无数碎片。但是我并没有能学会去规整那些不断增加的碎片,而是被这碎片化的生活左右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的我,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休息日时也一样在玩手机,原本用来静心阅读或是解决难题的时间少之又少。而且,我越来越难静心了。为了缓解那份不安,我放下手机,捧起书本,尝试浸入阅读。但是突然想起有信息没有回,我又拿起手机;有人回复了我的朋友圈,我又拿起手机;在好不容易清净五分钟后,一个电话铃声响起,我又拿起手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望着我点开的新闻推送,看着那一个个博人眼球、不知真假的标题,突然感受到了一丝乏味。这种堆砌的辞藻,看似给我增加了许多信息,但事实上,并没有在我脑中留下痕迹,且于我的生活,也毫无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深吸一口气,下决心去做减法。我将手机关机,锁进抽屉里,然后心无杂念地再次开始阅读。悄然无声里,我终于又看清了那一个个人名,终于又同老人圣地亚哥一起领略大海的宽广、鲨鱼的险恶、人情的冷暖,那岁月沉淀过的文字,一笔一划,都在我心中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孤身出海的老人什么也没有,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也正因为孑然一身、心无旁骛,他才能一直坚定,与深海一次次搏斗,最终带回了那条巨鱼,实现了自己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合上书,我脑中澎湃,但是心绪却是宁静。我想这才是真正的阅读吧!删繁就简三秋树,只留我与书中人。减去那些爆炸性的头条干扰,屏蔽分人心神的娱乐新闻,剩下的,才是文字真正的意义。我没有再打开装着手机的抽屉,因为我已经明白,信息时代,做点减法,更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天,晚饭后的书房中,讨论交流的声音再度响起。而书桌的上那本书,书签已夹在了第两百页……</p> 作文点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篇作文以“做点减法,更好”为核心,通过细腻的自我剖白,展现了数字时代个体从信息迷失到精神回归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章立意深刻,紧扣时代痛点——手机带来的碎片化生活侵蚀了深度阅读与真实交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善用对比:曾经与父亲的书房讨论,对照如今的敷衍应付;《老人与海》中老人心无旁骛的搏斗,映衬“我”被信息不断切割的注意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双重对照,强化了“减法”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细节描写尤为出彩,“书签依旧夹在第二十页”与文末“夹在第两百页”首尾呼应,无声却有力地见证了心灵的回归。而将手机锁进抽屉的决绝,正是对老人“孑然一身却坚定执着”的精神呼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文逻辑严密,从现象描述到问题剖析,再到实践醒悟,层层推进。最终得出“删繁就简”的感悟,不仅是对阅读本质的回归,更是数字时代一种可贵的生活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