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唐山:从伤痕记忆到繁华现在

张京梅

<p class="ql-block">1976年在火车上听到唐山地震新闻时的震惊,我至今记得——24万生命逝去,7000户家庭覆灭,整座城沦为废墟,那种惨烈让人不敢想象。从那时起,震后重生的唐山就成了我心里想去看一看的地方,上次短暂停留只到过滦河古镇,总觉得不够真切。这次因一张车票偶然抵达,才算真正读懂了这座城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去南湖公园,完全被眼前的景象惊到了。谁能想到这水域堪比两个西湖的5A级景区 ,曾是地震加剧塌陷的“南大坑”,堆满垃圾、污水横流,是唐山触目惊心的“工业伤疤”。如今这里绿树成荫,130种鸟类在此栖息,用建筑垃圾堆成的“凤凰台”绿意盎然,站在龙山阁能望见整座城的生机,这哪里是公园,分明是唐山人“变废为宝”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逛地震博物馆和遗址时,之前只在新闻里听过的灾难变得具体可感。那些残留的建筑遗迹、泛黄的照片,与南湖的鲜活形成强烈对比,让人瞬间明白:唐山的“新”从不是遗忘,而是带着伤痛奋力生长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内的老泡桐树,也被称为“生命之树”。</p><p class="ql-block"> 它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在地震中虽枝叶断裂、躯干受损,但根系顽强存活。如今它矗立在纪念水池旁,用特殊的年轮记录着1976年7月28日那场灾难的一切,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唐山人民在废墟上重生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湿地公园</p> <p class="ql-block">唐山宴彻底颠覆了我对“吃饭地方”的认知。这座由闲置商场改造的“可以吃的博物馆” ,里里外外都是讲究——150多种特色小吃里藏着老唐山的味道,小山炸糕3块钱一块,一年能卖300多万块;评剧、皮影等“冀东三枝花”的表演就在身边上演,耳边是“稀罕您来”的唐山方言吆喝,热乎的烟火气里全是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河头老街的夜景。作为曾是煤炭运输生命线的河头之地 ,如今被近百架唐风灯笼点亮,游船划过水面,两岸“凤凰飞天”表演、戏曲杂技轮番上演,活脱脱一座“水上大唐不夜城” 。水面辽阔,灯光璀璨,走在唐山话广场、民俗广场上,能清晰摸到这座城从工业过往到文旅新生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这趟旅程的震撼,藏在每一处细节里:南湖的绿、遗址的静、唐山宴的暖、老街的亮。从废墟到现代化新城,唐山真的像它“凤凰城”的名字一样,浴火重生,活得热烈又厚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