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教师,是引领学生探索知识海洋的灯塔,是点燃学生心中梦想的火种。在教育的道路上,青年教师肩负着成长的责任,也享受着蜕变的喜悦。10月20日,“薪火学堂”青年教师成长营第二讲如期开展。</p> <p class="ql-block"> 赵金惠老师给青年教师作《培养“五会”基础学习力,为“对话课堂”奠基》的专题分享。她从教学经验谈起,指出课堂上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破局之法。在溢满求知氛围的教室里,老师们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努力追寻教育深处的星光。</p> 从根源入手,打破沉睡课堂 <p class="ql-block"> 赵老师从生活经验入手,谈了日常生活中因为“不会看”造成的一系列困扰。</p> <p class="ql-block"> 接着,赵老师又讲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困扰和学习短板:学生听不懂问题本质,是“不会听”;面对图形、文字信息视而不见,是“不会看”;遇到难题无从思考、缺乏逻辑,是“不会想”;无法清晰表达思路与观点,是“不会说”。</p> <p class="ql-block"> 这些“不会”像一道道墙,阻碍着知识的流动与思维的生长。怎样让课堂“活”起来?怎样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呢?</p> “五会”,打通课堂“任督二脉” <p class="ql-block"> 教育不仅仅是教和学的简单结合,而是教法、学法、做法三者的有机结合。</p><p class="ql-block"> 而 “五会”绝非零散的技能,这五种能力环环相扣,<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同大脑思维的“拼图”,</span>构成基础学习力的有机整体,共同搭建起自主学习的脚手架。</p> <p class="ql-block"> 怎样让教学落地,真正实现“会看”“会想”“会说”“会听” “会问”呢?赵老师给我们进行详细解读。</p> 习惯成自然,“五会”种进课堂 <p class="ql-block"> “教师有意识,学生才有习惯;坚持,习惯成自然。”这是能力培养的底层逻辑。</p> <p class="ql-block"> 从每次课堂的专项训练,到每日、每周、每月的持续强化,“五会”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学习的每个瞬间:教师刻意引导,让“听、看、想、说、问”的动作成为课堂常态;学生反复实践,把技能内化为“自然而然”的思维习惯。</p> <p class="ql-block"> 五会”不止是小学生的学习刚需,更是每个人终身学习的底层能力。当学生学会用“会听”捕捉关键、用“会看”洞察本质、用“会想”拆解难题、用“会说”表达思想、用“会问”驱动探索,课堂便不再是知识的“中转站”,而是思维碰撞、共生成长的“对话场”。</p> <p class="ql-block"> 往后的教学里,老师们会将“五会”的培养融进课堂:听课前提醒学生“今天要认真听出老师的问题核心”,做题时带着他们“先看清题目里的每一个符号”,讲题后鼓励他们“把思路说给同桌听”……</p> 总结反思,前行中凝聚力量 <p class="ql-block"> 最后,孙文正副校长进行总结,让我们看见教育者的共同坚守。他指出:</p> <p class="ql-block"> 意识先行:教师有培养“五会”的意识,学生才有主动学习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坚持为要: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在“每次、每日、每周、每月”的重复里,让“五会”成为学生的本能反应;</p><p class="ql-block"> 生长为本:教育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帮孩子长出“自主思考、主动表达”的能力枝干。</p> <p class="ql-block"> 一个小时的培训,干货满满,掌声不断,为青年教师们带来最新、最实用的知识与技巧,老师们听得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 这场关于“五会”学习力的分享,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教学中的不足,也勾勒出了课堂该有的样子,更为青年教师们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本质,正是帮孩子打破“不会”的枷锁,让“五会”成为他们终身携带的学习武器,在未来的每一个挑战里,都能主动破局、向阳生长。</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的培训,都是进步的阶梯;每一次的学习,都是前进的动力。青衿之志,履践致远,行而不辍,未来可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