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前言: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肥西三河,这座承载着杨振宁少年记忆的古镇,也成为他的根脉与乡愁。编发此篇美篇,以此表达对这位科学巨匠的缅怀和敬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杨振宁先生是从安徽合肥走出的科学巨匠,一生心系家国,其少年时期曾在故乡三河古镇度过一段难忘的避难求学岁月。杨振宁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出后,众多民众自发前往位于合肥肥西县三河镇的杨振宁旧居缅怀和追思。</span></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手书的地名碑</p> <p class="ql-block">静静的小南河</p> <p class="ql-block">三县桥</p> <p class="ql-block">美食古南街</p> <p class="ql-block">窄窄的一人巷</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旧居正门</p> <p class="ql-block"> 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四古巷。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铁蹄逼近,杨振宁被迫中断学业。他随后随迁至三河镇的庐州中学就读,与母亲一同寄住于三河古镇。1938年秋考上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夏赴美留学芝加哥大学,后应聘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1956年夏和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随后为实验所证明,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长期担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致力于促进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与交流。自谓一生中最感到自豪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帮助中国人增加了自信心。</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旧居是古镇三河5A景区的重要景点,位于古南街一人巷旁,是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民间宅院,占地面积约700平米。杨振宁旧居的前身原为三河孙大生老字号药铺,后因战乱而几经变迁。建筑布局为三进三落的庭院,从前厅透过玄关扇门,可以一眼望穿至后院后厅。</p><p class="ql-block"> 前厅设有杨振宁博士的巨幅照片及电视音响设备,专门播放有关杨振宁的专题片和记录片。中厅是旧居的主体部分,陈列着杨振宁先生的图片与实物资料,记录了他从少年求学到青年获奖,再到留学授教、回归故里的奋斗历程。杏园和后厅则是少年杨振宁读书起居的地方,屋内有杨振宁“灯下苦读”的蜡像。旧居旁边是有名的一人巷,巷长约30多米,墙壁高耸,环境幽雅,游客经过于此,总爱进巷来回体验一番。</p> <p class="ql-block">图文简历</p> <p class="ql-block">2001年(蛇年)10月24日,杨振宁重返故里三河,受到热烈欢迎。</p> 纸媒报道杨振宁回故里1 纸媒报道杨振宁回故里2 <p class="ql-block">杏园1</p> <p class="ql-block">杏园2</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少年时代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始,杨振宁先生往返于中美之间,情系国家和家乡的发展建设,推动两国科技交流。三河镇在旅游发展初期,为进一步扩大宣传影响,经过媒体等牵线塔桥,以及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2001年10月24日,杨振宁先生受邀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三河镇。</p><p class="ql-block"> 当地群众得知他抵达消息后,一时间万人空巷,纷纷走出家门夹道迎接,一睹他的风采。杨先生兴致很高,他边走边看,追忆童年时光,参观自己幼年曾居住过一人巷边的旧居。他应三河镇邀请,写下了“六十多年前曾在三河居住,今天重来三河,喜见许多新建筑,希望今后更能高速发展。”的寄语,以表达对家乡三河的怀念与祝福之情。</p> <p class="ql-block">旧居的厨房</p> <p class="ql-block">卧室灯下苦读</p> <p class="ql-block">庭院里,桂花悄悄地开放第二轮</p> 如今,杨振宁先生与三河古镇的故事,已成为这座水乡古镇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游客走过一人巷,参观杨振宁旧居,都能感受到战乱年代一位天才少年的成长轨迹。<br> 三河古镇,这片因水而生的土地,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明,也铭记着一位科学巨匠的青春足迹。它以小桥流水的婉约,徽派建筑的厚重,以及那些绵延不绝的人文故事,继续吸引着八方来客,聆听水声潺潺,感受岁月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