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陇东地区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以黄土高原沟壑地貌为主,泛指甘肃省东部庆阳市、平凉市等区域,不仅素有“陇东粮仓”之称,更是是华夏农耕文明发祥地。“陇东”一词的由来,是源于其地理位置位于陇山(今六盘山)以东。因此“陇东”既是地理标识,又承载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的历史内涵。▼▼▼</p> <p class="ql-block"> 距甘肃省平凉市不远处,一座雄伟的山脉横亘于黄土高原与秦岭西端之间,这便是素有“西来第一山”之誉的崆峒山。</p><p class="ql-block"> 崆峒山山势峻拔,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其间,仿佛天地间的灵气汇聚于此, 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的美誉。 有史料记载黄帝曾登崆峒向广成子请教治国修身之道,由此开启了这座山与道家文化的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 自1994年以来,崆峒山被国务院评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 崆峒山是儒、释、道三教共存的圣地,拥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古建筑群,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p> <p class="ql-block"> 香山观(又称香山寺)坐落于崆峒山最高峰——香山,海拔2123米,是崆峒山核心景区之一。香山寺虽然名“寺”,但却由道士住持,内设三清道祖殿、16臂观音殿及文殊、普贤像,体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特色,被誉为“道源圣地” 。 ▼▼▼</p> <p class="ql-block"> 崆峒山的主峰(香山)海拔2123米。▼▼▼</p> <p class="ql-block"> 混元楼坐落于崆峒山香山景区最高处,海拔2123米,是崆峒山道教“三宫”之一(另为太和宫、雷祖宫),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初建的轩辕楼,清代扩建为皇帝殿及天仙宫,后毁于战乱。2012年历时九年重建,崆峒山混元楼主要供奉混元老祖,这是道教的核心神祇,象征宇宙本源,是崆峒山的标志性景点。▼▼▼</p> <p class="ql-block"> 皇城是崆峒山保存最完整的明代道教建筑群,皇城门楼上的"敕赐崆峒"匾额由明朝熹宗皇帝朱由校亲笔题写。皇城始建于北宋乾德年间,为道教宫观之首,被誉为“道教古建筑艺术之瑰宝”。古建筑群依山势布局,包括太和宫、真武殿、玉皇殿、药王殿、老君殿等。建筑群采用了“殿上建殿、殿内有殿、殿后藏殿”的独特风格,古朴精巧,形成了“仙山琼阁”意境。▼▼▼</p> <p class="ql-block"> 殿前精雕细琢的石雕合了儒、释、道三家文化,每一处细节都透着讲究,精美到让人挪不开眼。</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真武殿供奉着真武大帝,道士们正在做晚课,诵经声合着鼓罄声随风飘来,阵阵梵音入耳,顿时治愈浑身的疲惫,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心灵的栖息地。▼▼▼</p> <p class="ql-block"> 真武殿内两根粗大的木柱上各有一条张牙舞爪的盘龙,雕刻精细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二龙戏珠▼▼▼</p> <p class="ql-block"> 阴晴由天,快乐由己。“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虽然山上阴云低垂,云雾却如同轻纱缠绕着峰峦似轻烟舒展,亭台楼阁若隐若现恍若仙境。▼▼▼</p> <p class="ql-block"> 崆峒山是道教圣地,当得起"道教第一山"。山上建有众多道观,这些道观建筑古朴典雅,气势恢宏,是崆峒山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景观。山中承载着太多的历史,行走的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它丰厚的底蕴。▼▼▼</p> <p class="ql-block"> 崆峒山的十二元帅殿是道教建筑中唯一的穿廊式建筑,初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门楣题有“东瞰五岳”四字。殿内供奉的是《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所封的八位雷门元帅和四位护法灵官,均为平安护法神。▼▼▼</p> <p class="ql-block"> 群峰之间的古殿庙宇,飞檐斗拱气势恢宏,历经千百年风雨仍巍然屹立,每一块砖瓦都蕴藏着岁月变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上天梯”是中台通往皇城的必经之路,据说共有369级台阶,寓意着“三星高照、六六大顺、九九归一”,代表着道教对天、地、自然的崇敬。▼▼▼</p> <p class="ql-block"> 数百级石阶直挂在半山腰上,远远望去像是直通天上宫阙,代表道教对天地自然的崇敬,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家理念。“上天梯”的坡度变化很大,最缓处约42度,最陡处超过75度,是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沿天梯石阶一蹬一蹬往上爬,就像是在攀登人生的最高境界,攀爬上去保管会让你双腿“酸爽”到爆。▼▼▼</p> <p class="ql-block"> “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碑” ——相传被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曾两次亲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p> <p class="ql-block"> 广成子是黄帝时期的道家先贤,相传在崆峒山修炼1200年后得道成仙,其悬棺遗址位于南崖宫附近崖壁上的红色木阁中。 作为道源文化的核心遗迹,广元子悬棺遗址与黄帝问道的传说紧密相关,是研究道教历史和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证据。 ▼▼▼</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汉武帝两位皇帝西巡时都曾在崆峒山留下历史痕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感谢神灵庇佑,于公元前220年西巡至崆峒山,祭祀天地、拜谒广成子,并留下了“秦始皇登临处”石碑作为历史见证。汉武帝为效法黄帝,效仿秦始皇的巡游路线,也西巡至崆峒山。▼▼▼</p> <p class="ql-block"> "崆峒武术,威峙西陲"石碑为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的题字。</p><p class="ql-block"> 崆峒派是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中国五大武术流派。大多数人认为崆峒派只不过是武侠小说中虚构的门派,实际不然崆峒派是真正存在于现实中的。▼▼▼</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题字碑,碑文为“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崆峒山” ▼▼▼</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道教发源地,崆峒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自黄帝问道以来,这里便成为道家修行者向往的圣地。不仅如此,历史上司马迁、杜甫、白居易、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笔下也对崆峒山多有赞誉。</p><p class="ql-block"> 登临崆峒,不仅能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能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在这里,天地与人文合二为一。</p> <p class="ql-block"> 崆峒山山势巍峨,道观古刹林立,文化积淀厚重,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