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游记(七)忻州

在水一方

<p class="ql-block">《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属山西忻州市,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世界文化景观遗产,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A级),景区内汇集了大量雄伟壮观佛教建筑及精美绝伦的佛像、壁画等文物古迹和历史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存有大量的佛教寺院,但是最早就得从显通寺说起。</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9年),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寺庙之一,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首和佛教协会驻地。‌‌</p> <p class="ql-block">“震悟大千”的楼式建筑是进入显通寺的第一道门——钟楼</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无量殿(无梁殿)‌:砖石穹顶结构,无梁无柱,高20.3米。</p> <p class="ql-block">无量殿内供卢舍那佛,壁刻八卦匾额。‌‌</p> <p class="ql-block">千钵殿‌(文殊殿)</p> <p class="ql-block">供奉明代千钵文殊铜像,造型独特。‌‌</p> <p class="ql-block">铜殿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铸造,高8.3米,重10万斤,饰万尊佛像,为中国四大铜殿之一。</p> <p class="ql-block">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似乎在它身上没留痕迹,看上去跟新铸的一样,显得雍荣华贵,又典雅大方。</p> <p class="ql-block">铜殿前有五座铜塔,这些铜塔组合一起按五方排列,暗合五台山五座台顶。</p> <p class="ql-block">因为五台山本身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故五座台顶上都有个文殊庙,而这五个塔象征五方文殊。</p> <p class="ql-block">五爷庙 因寺内供有五龙王,人们称之为广济龙王庙,通俗称五爷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因这座殿内供有万尊泥塑贴金小佛像,便称此为万佛阁。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一座寺庙。</p> <p class="ql-block">大文殊殿内主像供奉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组像。</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 唐代创建‌ ,明成化年间独立并更名罗睺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黄庙)。‌‌也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p> <p class="ql-block">山门左侧丈余高的藏式砖塔,叫文殊塔,塔上雕有文殊像。</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大雄宝殿是明代木结构遗存,殿内佛坛主像塑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及药师佛组成的“三世佛”。</p> <p class="ql-block">‌开花献佛‌:藏经阁内木制机关装置,高约3米,通过暗室驱动使莲花瓣开合,显现四尊佛像,象征“开权显实”,为五台山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广仁寺紧挨罗睺寺,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原名“十方堂”,因专门接待来自十方的僧侣而得名。该寺为汉藏风格融合的藏传佛教黄庙。</p> <p class="ql-block">“仁爱慈善,以广流传”是广仁寺的宗旨。融合汉藏建筑风格,保留转经筒绕行、护身符加持等藏传佛教仪轨。</p> <p class="ql-block">寺内存明清铜铸佛像1048尊、道光九年蒙文功德碑137通及藏文《甘珠尔》经,具有极高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清代建筑遗存,殿内(不让拍照)有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像,殿中主供藏传佛教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大师铜像。</p> <p class="ql-block">圆照寺始建于元代,原名普宁寺,明永乐年间印度高僧室利沙来华宣扬佛法,受永乐皇帝敕封为国师,明宣德年间室利沙圆寂后,其舍利分葬两地,五台山部分建塔并重修寺庙,更名为圆照寺。</p> <p class="ql-block">室利沙的舍利塔是寺内重要建筑,是一座藏式白塔,高度有五丈,四个角各有一座小塔,见证了明代中国和印度佛教交流。</p> <p class="ql-block">广宗寺位于台怀镇上灵鹫峰山腰,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清代重修。作为明代皇家御赐的祈福寺院,寺内现有明清、民国殿宇、楼阁、塑像、石碑、石狮等,是明清皇家青庙道场的重要实物见证。并存有康熙御匾“云嵋”而兼具文化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以覆铜瓦得名铜瓦殿,为五台山唯一覆铜瓦的佛殿,现存明正德三年建寺石碑及敕谕碑刻。殿内供奉铜铸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菩萨)及泥塑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殿前塔为‌法尊法师灵骨塔‌:通身砖筑,正面嵌石刻塔铭,是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题。是汉藏文化交流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位于灵鹫峰顶,是五台山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国务院公布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菩萨顶”的山门“敕建真容院”,赖建即按皇家的意愿修建。</p> <p class="ql-block">康熙御题“灵峰胜境”木牌楼,走到这里需爬108阶台阶,它的寓意是象征佛教中的108种烦恼‌,每登一级台阶意味着摒弃一种烦恼,直至登顶实现心灵净化。</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个山顶平台上,可俯视五台山台怀镇全景。</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台怀镇的标志建筑大白塔身上被覆盖住了,大概率也是在维护修理吧。</p> <p class="ql-block">对面高处山头有寺庙叫黛螺顶,也是五台山非常著名的一个寺庙。</p> <p class="ql-block">康熙三十年,康熙皇帝敕菩萨顶全寺殿宇覆黄琉璃瓦。康熙五次来五台山,乾隆六次巡台都是下榻于此处。故这里为御赐皇家寺庙,等级高于其它寺庙。</p> <p class="ql-block">大悲咒全文</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的御碑,高6米,用汉、满、藏、蒙四种文字镌刻的碑文,讲述了菩萨顶的历史和乾隆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前的三块石碑,分别是康熙、乾隆及嘉庆题写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初建北魏,后清代重建。</p> <p class="ql-block">里面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具有较鲜明的清代藏传佛教特色及皇家寺院佛教造像特点。</p> <p class="ql-block">大文殊殿前矗立康熙皇帝御书“五台圣境”石碑一尊。屋顶黄色琉璃瓦,尽现皇家寺庙的特色。殿内佛坛置文殊、观音、普贤组成的“三大士”像。</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位于五台县豆村镇佛光山中,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结构建筑群,以唐代建筑、雕塑、壁画和题记“四绝”闻名。</p> <p class="ql-block">寺旁边这棵松树长得很有个性</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唐乾符四年(877)经幢,高4.9米,青石质地。</p> <p class="ql-block">当年林徽因先生爬上去查看的就是此经幢</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 金天会十五年(1137)重建,距今已有近千年了。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悬顶。</p> <p class="ql-block">殿内采用“减柱造”较一般构架减少8根,增加供奉空间。</p> <p class="ql-block">佛坛有文殊菩萨骑狮像及肋侍菩萨等塑像共七尊</p> <p class="ql-block">壁画为明宣德五年(1430)绘制的罗汉像</p> <p class="ql-block">这一排象似窑洞的建筑中间一个半圆形门洞入内,才是我们来佛光寺最想见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进了半圆形门洞后,立马见有70度陡坡,向上攀爬(这也是让我们对所想见的东西有种敬畏心吧)。</p> <p class="ql-block">37级陡坡台阶</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当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千里迢迢来此考察的唐代全木结构建筑——东大殿。殿前两株油松也已上千年了。</p> <p class="ql-block">佛光真容禅寺 重建唐大中十一年(857),至今已有近1200年的历史了。坐东朝西,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庑殿顶。</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前的经幢</p> <p class="ql-block">伟大之斗拱,深远之檐出,这里檐出近4米。</p> <p class="ql-block">千年时光恍若昨日</p> <p class="ql-block">它的显现打破了日本人“中国现己不存在唐代建筑,要看唐代建筑需去日本奈良、东京去看”的学说。</p> <p class="ql-block">殿内佛堂上塑有唐代彩塑三十余尊,包括佛像、肋侍菩萨、天王及供养人。</p> <p class="ql-block">殿内两山墙及后檐墙壁和明间佛座后,保存唐代壁画40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低调而谦恭地坐在南侧执剑天王的后面的就是这座东大殿的岀资供养人宁公遇</p> <p class="ql-block">1937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带的团队来这里考察时,林徽因与宁公遇合影。</p> <p class="ql-block">大殿两侧有500罗汉</p> <p class="ql-block">上面的字迹为“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p> <p class="ql-block">这是殿里门板上明代时的题字,因玻璃反光看不清。</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评价“除殿本身为木构外,殿内尚有唐塑佛菩萨像数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棋眼壁有唐代壁画,四者一己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p> <p class="ql-block">祖师塔 北魏遗存 ,高8米,青砖砌筑,平面呈六角形,上下两层。是灭佛之前佛光寺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 始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  创建年代不详,重建唐(782年),早于佛光寺东大殿75年,是我国已知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国内现有唐代木构建筑共有三件,都在山西省境内。</p> <p class="ql-block">佛坛上现存唐代彩塑14尊</p> <p class="ql-block">山西忻州古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但现在所见到的城墙是近十年来刚修建的)是中俄万里茶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又因文风昌盛而有“文集九原、雅出秀容”之誉,是晋北政治、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重镇。</p> <p class="ql-block">经过多年修缮,忻州古城建筑规范,规制完整。古城东西南北,四门齐备。 四面城墙,四座城门。</p> <p class="ql-block">城墙高大雄伟, 44座马面拱卫,城墙上的城门楼二层三檐,歇山顶式。</p> <p class="ql-block">忻州市拥有“摔跤之乡”、“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城市”等城市名片。</p> <p class="ql-block">秀容书院:创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位于忻州旧城西南高地。由时任知州鲁潢倡导捐资四千金而建。</p> <p class="ql-block">书院建成后,取代了忻州儒学,成为当时忻州的最高学府。山西省唯一一处保存完好且仍具有教育功能的书院,记录着城市肌理,维系着忻州的文化血脉。</p> <p class="ql-block">护国寺(称关帝庙)始建于唐初贞观年间,历经明清多次重修,现为明清风格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六角亭 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是个老物件。建筑刑制为木构六角攒尖顶,孔雀绿琉璃瓦履顶,高8.3米,每边长3.5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