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 编:岭南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拍 摄:岭南松(个别致谢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0556893</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庆长假的山西之旅,步履匆匆间尽是走马观花的意趣。按既定行程,十月四日这天,我们赴约“铁马秋风雁门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彼时恰是旅游高峰,庆幸我们赶了个早。上午十一时,山间凉意仍裹着雁门关的城墙不肯散去,那股清冽像极了雄关千年未散的凛凛余韵。待人流如潮般涌来,我们便循着下山的路往回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车子缓缓驶出雄关腹地,北边公路上车水马龙,车轮朝着应县的方向不断向前。而我的思绪仍滞留在关墙之内,断断续续回放着杨家将的金戈铁马——仿佛下一秒就能看见铠甲映着边关寒日,折射出冷光;仿佛还能听见战马踏碎沙场烟尘,蹄声震彻山谷。那些镌刻在历史里的忠勇传奇,就这么缠着山间的风,在心头轻轻绕了一圈又一圈,迟迟不肯散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导航提示的终点近在眼前,前路似要戛然而止时,一抹古朴厚重的轮廓忽然撞入视野,方才还萦绕在雁门关金戈铁马中的思绪,竟被这猝不及防的相遇猛地拽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便是儿子一路念叨的应县木塔。从雁门关驶向应县的车程里,他曾笃定地跟我们说:“到了应县木塔,你们肯定会震撼。”彼时我只当是孩子的贴心——怕我们一上午浸在杨家将的传奇里没回过神,又怕爬雁门关隘时走的崎岖山路累着了,待会儿见了木塔便没了精神,才特意提前给我们“打预防针”,让我们多添几分期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可此刻,抬眼望着天际线下那座木构塔身,隐约舒展着千年未散的雄姿,檐角轻挑,似还沾着几分淡淡的天光与云絮。心头忽然一软,才恍然明白:这场不期而遇的触动,或许早已越过山路与风尘,在应县的晴空下静静等着我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带着急切的心情,从假日停车场步行近500米来到木塔南面的门前广场,宏伟的广场和仿古式的商业建筑街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著名景点的气氛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儿子不失时机的在景区大门口和进大门后为我和老伴拍照留念,或许因出入人员太多的干扰,照片真是形象准备不足,对不起大家了,哈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区资料介绍:应县木塔坐落于山西省应县老城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是寺庙的主体建筑。佛宫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整个中轴线突出,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释迦塔、大雄宝殿,释迦塔位居寺院中心,大雄宝殿在其后。钟鼓楼位于寺院前部东西两侧,建于明代。</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资料显示:应县木塔(又名佛宫寺.释迦塔),建于公元1056年(辽清宁二年,即北宋至和三年),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量约为7400多吨,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 应县木塔从外观看,稳重端庄、比例得当、轮廓优美。古籍上称“浮图之丽、甲于宇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塔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塔刹由基座、仰莲、相轮、圆光、仰目、宝盖、宝珠组成,制作巧妙与塔身融为一体。全塔上下有59种不同形式、成百上千朵斗拱(斗拱既可以替立柱分担重量,又能对外来的力量起到缓冲、分散的作用),犹如朵朵盛开的莲花装点于塔身各处,种类之多国内罕见,有“斗拱博物馆”之称。古籍上誉其为“远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莲”。从结构上讲,应县木塔的设计更为巧妙,全塔上下没有用一颗铁钉,全靠木构件互相卯榫咬合而成。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塔塔身内外悬挂52块牌匾和6副楹联,其中“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笔所书;“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所书。1966年、1974年木塔先后现世的两枚佛牙舍利,据考证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应县木塔堪称世界古建筑的典范,佛教文化的中心和圣地。</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是一座九层木结构佛塔,外观五层,内部实际九层(明五暗四)。每一层均设有独特的佛像和布局,反映了辽代佛教艺术与建筑智慧(目前仅第一层对游客开放),根据资料显示——</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主尊为高11米的释迦牟尼佛像,结跏趺坐于八角莲台;内壁顺时针绘过去六佛壁画,与绕行礼拜路径一致。佛像保留辽代特征,如螺髻、石绿色眉毛及卷曲胡须。</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台基上塑一佛二菩萨——主尊释迦牟尼佛,两侧为文殊(骑狮)与普贤(骑象)菩萨,另有两胁侍菩萨立像。菩萨体态丰腴,戴高冠,体现契丹贵族风格。</p> <p class="ql-block">第三层:八角形佛坛上塑四方佛四尊,各朝一面,高约2.8米。佛像手印及佛座下方鸟兽(如马、狮)标识身份,符合密教金刚界曼荼罗布局。</p> <p class="ql-block">第四层:表现华严三圣场景,包括毗卢遮那佛、二弟子、二菩萨及二菩萨奴(昆仑奴)。主尊坐狮子座,四面壶门伏狮镇守;文殊骑狮、普贤骑象,昆仑奴为胡人装扮。</p> <p class="ql-block">第五层:毗卢遮那佛居中,八大菩萨环绕构成曼荼罗。菩萨头手多为重塑,但莲座与躯干保留辽代服饰特征,如云肩与明光铠外衣。</p> 楼内图腾塑像 <p class="ql-block">远观时,它不像寻常古建那般带着岁月的斑驳沧桑,反倒透着一股凛然的气势。塔身逐层收分,檐角微微上翘,似有展翅欲飞的灵动,却又因木构的厚重,稳稳扎根在这片土地上。阳光斜斜洒在塔身,木色在光影里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千年前的工匠仍在暗处守护,让这庞然木构不曾因时光而弯折分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走累了,坐在东边鼓楼下的台阶上边休息边细心观赏,才知这“神奇”二字绝非虚言,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整座塔高近七十米,竟未用一根铁钉,全凭斗拱与榫卯咬合相连。那些层层叠叠的斗拱,如精巧的积木般嵌套,既承托着上层的重量,又为塔身添了几分玲珑之态。仰头望去,檐角下的铁马随风轻响,清脆的声音穿过塔身的缝隙,似在诉说着它见过的千年风雨——躲过了战火的侵袭,扛过了地震的摇晃,甚至在岁月侵蚀中,仍保持着近乎笔直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待我们走出塔时,夕阳已为木塔镀上了一层金辉。儿子凑过来问:“爸妈,是不是比说的还震撼?”我们竟一时语塞——那些关于木塔的神奇,是榫卯间的巧夺天工,是千年不倒的坚韧,更是它静静矗立时,让人忍不住屏息的庄严。这趟旅程,从雁门关的金戈铁马走来,最终被应县木塔的神奇与震撼深深打动——原来最动人的传奇,从不是只在故事里,更在这历经千年仍鲜活的木构之上,在每一个见它之人的心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