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梦敦煌(上)

鸡狗她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u>缘起</u><span class="ql-cursor"></span></p> <p class="ql-block">1、梦</p><p class="ql-block">2013年前后,我曾发过一个梦,庄严而瑰丽,就像看天幕电影一样。这个梦和其它的都不一样,醒来后回忆得很清晰,很多细节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映像仍然历历在目。今天我再回看,哪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哪时起,我现实拿到的人生剧本,和我在紫微斗数里看到的,完全不一样。</p><p class="ql-block">虽然不知道梦境在哪里,梦里的我却知道自己在敦煌。我笃定的相信,我此生必踏上这片土地。尽管当时我对敦煌一无所知,只知道哪里有大漠与壁画。去年我才知道,其实这个梦还指向另一个地方:德格。</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或许都内置有这样一个‘导航符’——可能不是一个梦,或是一本书、或是一首歌、一段话、一段回忆、或是一个模糊的远方——它在我们安逸时沉寂,在迷茫时闪烁,无声地召唤我们走向某个命定的坐标。</p><p class="ql-block">在这十几年间,我有好几次动过去敦煌的念头,然后又不断放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直到今年九月,心中有很多难以排解的执念与郁结。刚好在朋友圈看到南山博物馆有个“大成敦煌”的展览。看完展览,我又真切听到发自心底里的召唤。第二天早上,我踏上了去敦煌的火车… …</p> <p class="ql-block">2、高软</p><p class="ql-block">如果旅行,我大多坐火车。因为火车慢,没有飞机对效率的焦虑与压迫。在车上我可以放空大脑,坐在窗前发呆,伴着有节奏车轮的轰鸣,任凭火车穿过广袤的大地。这或许就是行走的意义——见天地,见众生,说不定我们最终遇见的,还有哪个重新校准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深圳去敦煌,在深圳东坐绿皮火车去兰州,最快的31小时,最慢的47小时。然后在兰州再转车(10小时)到敦煌。兰州有好几趟火车到敦煌,其中有一趟是旅游专列,睡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到。出发的时间比我到达的时间晚一个半小时,刚好能衔接上。订票的时候看到还有一种票是“高软”。我没有坐过高软,而且是旅游列车上的“高软”,心想应该设施会特别一些,会有意外的惊喜,就想去试试。后来发现这真是“好奇害死猫”。上车后发现旅游列车与一般的列车在设施与舒适度上无异,有区别的可能仅仅是旅游列车有高软票。高软是两人的单间,上下床,而且内含卫生间。后来发现与我同房的是一位女士,她从广州来,去参加戈壁徒步。两人对坐,就别提多尴尬了。幸好当时人不多,她找列车员调了位置,我就独享一个房间了。一张高软票是软卧价格的两倍——哪多一倍的钱,是尴尬的溢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u>莫高窟与45窟</u></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莫高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莫高窟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左右,也就是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我得从城区先打车去数字展示中心,大约30元左右。我早在莫高窟的官网订好票,是A票,下午三点入场参观。普通票分A、B类票。A类票看8个窟,B类看4个,一位游客在一个月内只能定一次A或B,都有讲解员讲解。在官网订不到票的可以在现场买100元一张的应急票去景区。可以看4个固定的窟,入窟之前也有讲解员在门前讲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兑到票后,游客先在数字中心看两场各15分钟左右的电影,一个是介绍莫高窟的历史,另一个是介绍莫高窟的洞窟与艺术,讲解都要言不繁,制作精良,可见主办方的用心。看完电影出来,便坐景区的接驳车到莫高窟景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景区的莫高窟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在鸣沙山的石壁上,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买的是A类票,看八个窟。在窟里不准拍照,具体看了什么,我已经没有多大的印象了。记得看了三耳兔和莲花藻井,很精美;哪8个窟,有唐代原样的,也有明清后修复的。参观线路是先看唐代原样石窟,再看清朝修补的,哪是一种断崖式的审美体验:看哪些修补过的,OH!真TMD丑,不如不修。艺术从唐,至宋元,再至明清,在这8个窟里,你看到的是国人的审美在不断下降。在如此现实面前,你就对黑格尔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产生至深的动摇:历史不都是总在前进;创造历史的要看是些什么人——有些人创造倒退与坏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2、45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二天,我早早地又来到了数字中心。现场买了一张应急票进莫高窟,去准备看特窟。我九点左右进场,看到买特窟票的地方已经有人排队了。官方规定开始卖票的时间是10:00. 一个窟只准100人进场。我看势头不对,九点半左右就出来排队,终于抢了一张看45/57窟的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在约好的时间集中,由一名讲解员带队进场,一队有20人左右。当讲解员推开洞窟门的哪瞬间,仿如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虽然地方不大,金字塔般的藻井四面画着的都是一个一个的佛像,四周是壁画,南面正对的是塑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当时他们好像正在讨论着什么,我们推门进去的哪一刻,一切都静止了。只有关门的气流,顺着菩萨的裙裾飘动。密室里透着庄严、安宁与静谧,二十人的队伍,一下子安静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间那尊盘腿而坐的佛像,他端坐在金刚座上,如同坐在佛塔般稳固的宝座上。这个宝座犹如一张无靠背的凳子,一阶一阶向上延伸,象征着佛法的威严与庄重。释迦牟尼佛端坐于此,彰显着无上的尊严与智慧。阿难、迦叶二大弟子站立两侧,旁边屹立着两位威严的菩萨,这两尊菩萨彩塑可能是敦煌盛唐彩塑中最完美的作品之一。她上身斜挂披巾,项佩璎珞;下身长裙覆贴腿面,裙摆向后飘动,显得繁缛华丽、色彩鲜艳。菩萨的面目柔美,体形呈S形,动感十足,充分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美和高超的彩塑技艺。除了释迦牟尼外,其它六个塑像姿态都是动感的,但却透着祥和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佛旁边立两大弟子:阿难和迦叶。阿难以博闻强记著称,早期的佛陀说法,因机说法,只是说,没有现场纪录。现在的佛经大部分是佛陀灭度后集结,由阿难凭记忆纪录,故所有佛经总以“如是我闻”为开头,这个“我”,就是阿难;迦叶尊者在佛陀灭度后建立僧团制度,最早的部派佛教及僧团相传由他建立。故他们站在佛陀最旁边,象征佛教体系里的佛、教义与僧团。他们三人就是我们佛教里常说的“佛、法、僧”三宝。没有他们,佛法无以流传。在佛教造像里,这是一个很经典的排列组合,在很多寺庙里都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两弟子旁边是两位肋侍菩萨。这里从菩萨的衣冠无法判断是具体哪两位菩萨。最外面的是两护法天王,现在很多的寺庙已经把他们移到一进山门的两侧,显金刚相,为佛法降魔伏妖,是护法神,按藏传佛教叫“怙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佛陀两侧两位肋侍,一般寺庙里,佛陀旁边的是文殊和普贤,称华严三圣。两位菩萨分别代表“解和行”即“智慧与行动”。在华严哲学里,有“体相用”一说:佛陀代表“体”,两位菩萨代表“相(智慧)和用(行动)”。佛法里认为众生即是迷的佛,不识自己面目,与西哲的本体论如出一辙。关于体相用,历史上的“洋务运动”解释得淋漓。当时提出“中体西用”,富国强兵。体与相,原来源于佛学。回到史实,实质是“中体西相”:我们只取了当时坚船利炮的“相”或工具,没有取制度与思想之用,所以改变不了“体”,而且我们也缺乏足够的内省去认识自己的“体”。直至现在,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与之几乎同时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和魂洋才”,保留日本的民族精神,引入西方制度,派留学生出去学习技术与思想再回来改变日本。哪时福泽俞吉认为,要先改变国家的制度与国民的精神面貌,再解决器物层面。当时两个民族的命运,同时面对历史的关口与考验,也都同一条起跑线上,透过两个口号的差异,我们得以事后诸葛般的窥探两个民族的未来与历史的必然,也同时照见了两个民族的宿命。华严哲学的“体相用”,是一个认知世界与自己的框架,但有这个框架,不等于能认识自己与世界。</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解说完,让我们半蹲下来再看佛像。当我们半蹲下来的时候,再往上看。从佛陀与菩萨的眼睛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向着我们低眉凝视,嘴角微笑,透着一股无法言说的慈悲。他们用眼神仿佛向我们传递了很多:有佛法、有抚慰、有细语,但嘴上什么也没说。这是一个很神奇的角度与体验。我后来去过两个复制窟里看,都没有复制出这种感觉出来。</p><p class="ql-block">当讲解员带其他人出去的时候,我故意走在最后。利用这短短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我想感受一下这里唐朝故地气场。在斗室里站在藻井下看着佛像,像在聚光灯下看着佛像,我一个人独享着他们的说法,感觉到被一种宁静与慈悲包裹着,仿佛看到四周香烟飘渺,人影绰绰。在这短短这一刻,跨越千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