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枝蔓已爬上了屋顶🧐</p> <p class="ql-block">再次出发,前往CK小镇克鲁姆洛夫。</p> <p class="ql-block">原野上的干草卷儿总是让我心驰神往。</p> <p class="ql-block">听说捷克的石榴石很出名,赶紧做功课😂,也许可以在CK小镇碰到。</p> <p class="ql-block">到了</p> <p class="ql-block">伏尔塔瓦河在小镇周围打了两个大S弯儿,蜿蜒流过。我们沿着一条小的支流向城堡方向靠近。</p> <p class="ql-block">初识斗篷桥</p> <p class="ql-block">斗篷桥是连接克鲁姆洛夫城堡第四和第五庭院的空中廊桥,建于15世纪,最初为木造吊桥,后改为石桥。桥长30米,高40米,上下有五层,以巨大石柱支撑,下宽上窄,形如斗篷般从高处铺垂下来。底层类似罗马水渠,有高大拱门,可贯通小镇。桥上有开放的人行横道和两个封闭的长廊。下层封闭长廊连接巴洛克剧院和化妆舞会大厅,上层封闭长廊供贵族和城堡主人使用,是他们的私密通道。</p> <p class="ql-block">从大桥洞下进入老城区</p> <p class="ql-block">与布拉格不一样,伏尔塔瓦河在这里变得清澈潺潺,温婉迷人。</p> <p class="ql-block">Penzion Kapr(鲤鱼公寓),位于Rybářská路28号,是当地一家特色小旅馆,其名称呼应了捷克饮食文化中对鲤鱼的偏爱。</p><p class="ql-block">中世纪时,教会有斋期禁食肉类的规定,鲤鱼作为淡水鱼便成为了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捷克的波西米亚地区从14世纪就开始养殖鲤鱼,形成了悠久的养殖和食用传统。同时捷克人认为鲤鱼能带来好运和财富。圣诞节期间吃鲤鱼是重要习俗,人们会将鲤鱼鳞片放在钱包里,寓意来年财运亨通,甚至有些家庭会先养几天鲤鱼再食用或放生,增添节日的仪式感。经过长期发展,鲤鱼料理成为捷克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圣诞节时,捷克人会用鲤鱼制作多道菜肴,如鱼头做浓汤、鱼身油炸配土豆沙拉等,这种传统吃法一代代传承下来,进一步强化了对鲤鱼的偏爱。</p> <p class="ql-block">小巷深处</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里,可以望见克鲁姆洛夫地标建筑之一的圣维特教堂的尖塔。</p> <p class="ql-block">正午钟声响起🔔</p> <p class="ql-block">午宴设在北京饭店😝</p> <p class="ql-block">立于爱德华·贝奈斯博士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most Dr. E. Beneše</span>)桥头的圣约翰·内波穆克(St. John of Nepomuk)雕像,头顶有其标志性的五颗星。</p> <p class="ql-block">仔细看,井盖中间的城堡上方有一朵五瓣玫瑰,这背后藏着一段有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克鲁姆洛夫在历史上曾先后被维特克家族、罗森伯格家族、哈布斯堡家族、艾根伯格家族和施瓦岑伯格家族所统治,“五瓣玫瑰”正与最初统治克鲁姆洛夫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维特克家族(Vítkovci)有关。</span></p><p class="ql-block">13世纪,南波希米亚豪族维特克家族建造了克鲁姆洛夫城堡和老城。维特克家族的领主维特克一世去世前,将财产和权力分给五个儿子,每人赠予一件盔甲和一朵五瓣玫瑰,并以不同颜色的玫瑰作为家族分支的徽章。这一“玫瑰分封”事件,让五瓣玫瑰成为了家族团结与分支的象征。后来领地由三儿子后裔罗森伯格家族继承,五瓣玫瑰成为了家族标志,并逐渐演变成了克鲁姆洛夫的文化标识。</p><p class="ql-block">如今,五瓣玫瑰不仅出现在井盖上,还遍布建筑、徽章甚至节日庆典。每年六月,克鲁姆洛夫都要举办“五瓣玫瑰节”,成为这里最有特色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二见斗篷桥</p> <p class="ql-block">指示牌🪧标明此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克鲁姆洛夫的鹿园(</span>ČESKÝ KRUMLOV – JELENÍ ZAHRADA),属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布兰斯科森林景观保护区(</span>CHKO BLANSKÝ LES)。</p> <p class="ql-block">清晰的城堡地图</p> <p class="ql-block">沿城堡北墙根的HRANDI小路向东,前往城堡东门,一路绿草如茵。</p> <p class="ql-block">上石阶</p> <p class="ql-block">折向南,拐进一条小巷,左手石墙内是城堡巴洛克剧院(castle baroque theatre)。</p> <p class="ql-block">沿ZÁMEK小路继续向东</p> <p class="ql-block">再拐一个弯,就来到了城堡的东门。</p> <p class="ql-block">东门即红门,建在斜坡上,比想象中的小很多😜。</p> <p class="ql-block">东门(红门)入口的石桥两侧栏杆上,矗立着两座具有宗教意义的雕像,它们是捷克巴洛克雕塑艺术的体现,也为这座中世纪城堡增添了浓厚的历史与宗教氛围。</p> <p class="ql-block">圣母玛利亚雕像</p> <p class="ql-block">圣约瑟夫与小耶稣雕像</p> <p class="ql-block">进入后便是第一庭院,北侧黄色房子曾为粮仓和盐仓,南侧是马厩。</p> <p class="ql-block">彩绘塔近在眼前了!它是城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塔高54米,内设162级台阶,塔身布满文艺复兴风格的彩绘,塔顶悬挂着四座大钟,其中最重的一座建于1406年,重达1800公斤。</p> <p class="ql-block">穿过带塔的小城堡</p> <p class="ql-block">来到第二庭院,这里属于下城堡区。</p><p class="ql-block">北侧和东侧的黑色建筑是新总管之家,它由意大利建筑师巴尔达萨雷·美极·奥格诺于1578年设计建造,是罗森伯格家族统治时期的产物。“总管”是中世纪城堡中负责管理城堡事务、协助领主处理日常事务的重要角色,新总管之家即为总管办公或居住的场所。</p><p class="ql-block">南侧建筑最早是铸币厂,现为档案馆和展览厅。庭院中的喷泉建于1641年,西北角白色文艺复兴式建筑曾是制酪场,东南角是城堡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在新总管之家前面正在展示克鲁姆洛夫城堡的古代火炮和石弹,属于城堡军事防御装备的历史遗存。其中火炮是中世纪至近代城堡用于防御和作战的重要武器,石弹则是当时火炮发射的弹药。这些武器装备说明那时已开启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过渡阶段,是克鲁姆洛夫城堡军事文化和历史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So cute🥳!</p> <p class="ql-block">被这座建筑外墙的几何图案深深吸引了,那时的装饰竟然如此前卫!🤩</p><p class="ql-block">这是施瓦岑伯格宫殿,昔日施瓦岑伯格家族的住所,内部装饰华丽,有精美的壁画、天花板和家具等,展示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特色,呈现出独特的优雅气质。</p><p class="ql-block">施瓦岑伯格宫殿现已成为博物馆,目前正在举办“伏尔塔瓦河及其故事(Řeka Vltava a její příběh)”主题展。</p> <p class="ql-block">从第二庭院往西,穿过一道斜向上方的长廊,就进入了上城堡区。上城堡建造于陡峭的山崖上,结构严密复杂,下方设有地窖。这里是各代领主的日常起居场所,内部设有装饰奢华的餐厅、卧室、图书馆、吸烟室、化妆间、游戏室等,还有保存完好的教堂、化装舞会大厅、剧院等。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入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在上城堡区内有两个大的露天庭院,分别为第三庭院和第四庭院。</p> <p class="ql-block">第三庭院,墙壁上还保留着精美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第四庭院,壁画脱落严重,已分辨不清。</p> <p class="ql-block">前方又是一道长长的走廊</p> <p class="ql-block">尽头就是斗篷桥了。斗篷桥连接着第四庭院和第五庭院,其最上层直通城堡花园,中层通往剧院,下层的拱廊通往第五庭院。</p> <p class="ql-block">桥上的两座人物雕像分别是耶稣受难十字架与圣约翰·内波穆克雕像。</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俯瞰小镇的绝佳地</p> <p class="ql-block">原路返回</p> <p class="ql-block">自由活动时间😜</p> <p class="ql-block">路边装饰有绿色橱窗的便是当地出名的S&A珠宝首饰店🤩,在CK小镇就有两家。</p> <p class="ql-block">波西米亚石榴石以其浓郁的深红色调、精湛的切割镶嵌工艺、稀缺的历史价值而闻名,是捷克地区珍贵的古董宝石。在此收获一枚戒指和一对耳钉,<span style="font-size:18px;">喜欢那浓郁如红酒般的色泽,深邃内敛,阳光下却又闪耀着火焰般的光芒,绽放出璀璨的生命力🤩!</span></p> <p class="ql-block">女儿收获颇丰🥳!她的手链太长,在店主人的建议下截了一小段做成了项坠,没有收取任何手工费还附赠一条项链。一件变两件,与戒指凑成了三件套,如定制的一般,戴上去好漂亮!异国他乡一次完美的购物🛍️体验!</p> <p class="ql-block">在CK小镇,还淘到了一只小盘子和两只水晶玻璃瓶。</p> <p class="ql-block">捷克的水晶玻璃工艺历史悠久,以精湛的手工技艺和华丽的装饰风格著称。这两只小瓶子采用了水晶玻璃材质,结合了金属雕花、镶嵌宝石等工艺,具有浓郁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展现了捷克在水晶玻璃制作领域的高超技艺和艺术审美。</p> <p class="ql-block">走累了,来到一家饮品店。</p> <p class="ql-block">晚餐是一碗越南牛肉河粉,选用清鲜的牛骨汤底,爽滑的米粉、鲜嫩的牛肉,搭配豆腐、葱花,非常好吃!没想到竟然在捷克的CK小镇品尝到了越南美食😋!</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作别小镇,将一切美好收入记忆。</p> <p class="ql-block">夜晚入住捷克布杰约维采(České Budějovice) 市中心的Grand Hotel Zvon酒店,很有特色,像个mini的小城堡。</p> <p class="ql-block">早上推开窗户,见到了普热美斯·鄂图卡二世广场(Náměstí Přemysla Otakara II)的全貌。它是捷克最大的广场,呈正方形,边长约133米,面积达1公顷,也是中欧地区规模靠前的广场之一,以捷克国王、布杰约维采的建城者普热美斯·鄂图卡二世的名字命名。</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的参孙喷泉,高20多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是捷克最大最高的喷泉之一,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誉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十大喷泉之一。</span>建于1721-1727年,是一座巴洛克式雕塑喷泉。顶部是大力士参孙的塑像,他双手撑开狮子的上下颚,泉水从狮子口中喷射而出。中部由四个力士举起的圆盘支撑。底部是直径17米的八角形石制蓄水池,中央四棱柱底座的四面各有一个滴水兽。<span style="font-size:18px;">水源由伏尔塔瓦河引流而来,</span>泉水从上部和下方立柱的孔中喷涌而出,景象颇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这座喷泉让我想起了参孙和达丽拉的故事。达丽拉设美人计引诱参孙说出了他力大无比<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的秘密,结果趁他熟睡时达丽拉</span>剪掉了他的头发,破了参孙的神力,最终被腓力士人俘获。在法国作曲家圣-桑的歌剧代表作《参孙和达丽拉》中有一段著名的女中音咏叹调《你的声音敲开了我的心扉》,描绘了达丽拉在向参孙倾诉着爱意,却是无比缠绵。</p> <p class="ql-block">对面的市政厅是广场周边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巴洛克风格,立面装饰华丽。建筑上方有四座雕像,分别象征着智慧、谨慎、勇气和正直。广场周边的其他建筑更是风格多样,涵盖巴洛克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等,多为4 - 6层的中世纪建筑,墙面色彩丰富而协调,形成了极具层次感的视觉效果。这些建筑的一层多为拱廊,连为一体,构成了欧洲罕见的骑楼广场,既美观又实用。</p> <p class="ql-block">前往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Bratislava)</p> <p class="ql-block">进入市区</p> <p class="ql-block">途经UFO观景台。它是布拉迪斯拉发的地标建筑之一,位于民族起义大桥(SNP大桥)之上,因外形酷似飞碟而得名。高95米,顶层设有旋转餐厅和观景台,可360度俯瞰布拉迪斯拉发城市景观及多瑙河风光。</p> <p class="ql-block">途经<span style="font-size:18px;">布拉迪斯拉发老城的核心地标之一</span>圣马丁大教堂(Katedrála svätého Martina)。</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白色城堡就是布拉迪斯拉发城堡(Bratislava Castle),位于多瑙河畔的丘陵上,是布拉迪斯拉发最具标志性的地标建筑。始建于公元9世纪,最初是古罗马城堡,如今最古老的部分于13世纪重建,新的部分则是玛丽亚·特瑞莎为她的女儿Christina建造的。1811年,城堡在火灾中被焚毁,1956-1964年按文艺复兴风格进行了重修。</p><p class="ql-block">城堡有着独特的建筑外观,主体呈四方形,像一张倒立的方桌,四个桌腿又像四只铅笔✏️头,尖上各有一座塔楼。站在城堡上,可以一眼望三国(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p> <p class="ql-block">米哈尔门,布拉迪斯拉发老城区原有五个城门中唯一尚存的古城门。塔楼高51米,顶部的绿色铜制尖顶是其显著标志,从城市多个角度都能看到。始建于14世纪,最初是低矮的哥特式建筑,16世纪被改建为文艺复兴风格,18世纪(1753-1758年)又按巴洛克风格重建,形成了如今的外观,顶部还增设了圣迈克尔屠龙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参观圣马丁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马丁大教堂是布拉迪斯拉发最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之一。教堂始建于13世纪,其主体建筑完成于1220年,北面建筑群在13世纪中期建设完毕。1452年,教堂被祝圣。在历史上,教堂经历过自然灾害、战争等破坏,19世纪进行了全面修复,属于哥特式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1563 - 1830年间,有11位匈牙利国王及8位王后在此加冕,包括玛丽亚·特蕾莎女皇,因此它也被称为“国王教堂”,在钟楼顶端放置着匈牙利国王王冠的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这是圣马丁大教堂内著名的《圣马丁分衣》雕塑,由乔治·拉法埃尔·多纳于1734年创作,是中欧首座铅制雕塑。</p><p class="ql-block">雕塑展现了圣马丁将自己的披风割下一半赠予乞丐的经典场景,体现了圣马丁的慈悲与奉献精神,是圣马丁大教堂内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珍贵藏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圣马丁大教堂内的圣约翰·内波穆克(Saint John of Nepomuk)雕塑。他是波希米亚的殉道者,天主教的圣人之一。圣约翰手持棕榈枝(象征殉道)和十字架,身着宗教服饰,体现了其神圣的宗教身份和殉道者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这是圣马丁大教堂立柱上展现“耶稣受难十四处苦路”的一组雕塑。</p><p class="ql-block">左侧雕塑描绘的是“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场景,展现士兵正将耶稣固定于十字架的画面。他们用大铁钉穿透他的双手和双脚,这是一种极大的痛苦,是苦路的第十一处场景。</p><p class="ql-block">右侧雕塑描绘的是“耶稣死在十字架上”的场景,展现耶稣与另外两个罪犯一同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的画面,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苦路的第十二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这组雕塑描绘的是“耶稣第三次跌倒”的场景,展现耶稣背负十字架前行时第三次摔倒的画面,体现他受难过程中的艰辛与痛苦,是苦路的第九处场景。</p> <p class="ql-block">“苦路”是天主教纪念耶稣从被审判到受难、死亡的十四段历程,这些雕塑通过具象的场景呈现,让人们直观地感受耶稣所经历的苦难。十四段场景如下:</p><ol><li>耶稣被罗马总督判处死刑</li><li>耶稣背上十字架</li><li>耶稣第一次跌倒</li><li>耶稣遇见母亲玛利亚</li><li>西门帮助耶稣背十字架</li><li>维洛尼卡为耶稣拭面</li><li>耶稣第二次跌倒</li><li>耶稣安慰耶路撒冷的妇女</li><li>耶稣第三次跌倒</li><li>耶稣被剥去衣服</li><li>耶稣被钉十字架</li><li>耶稣死在十字架上</li><li>耶稣被从十字架上取下来</li><li>耶稣被安葬在坟墓</li></ol> <p class="ql-block">耶稣雕像</p> <p class="ql-block">布拉迪斯拉发著名的街头雕塑“工作中的男人”(也被称为“下水道工人”、“窥视者”)</p> <p class="ql-block">他是一尊铜制雕塑,半趴在地面的下水道井口处,戴着安全帽,面带微笑,似乎在好奇地观察着街头的行人,造型诙谐有趣,尺寸小巧,成为布拉迪斯拉发最具人气的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该雕塑由斯洛伐克雕塑家维克多·胡巴于1997年创作。关于其寓意,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城市中默默工作的下水道工人,展现他们的日常工作状态;另一种说法是通过这种诙谐的方式,为严肃的城市景观增添一丝趣味与活力,让人们更多关注城市的底层民众和普通劳动者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薰衣草木偶好可爱😻!</p> <p class="ql-block">已是下午3点,乘车奔赴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