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浔埔

程欣

<p class="ql-block">浔埔社区地处晋江下游出海口北岸,背依鹧[zhè]鸪山,三面临海。浔埔社区古称前埔村,明清时晋江南岸洋埭村村民联合敬奉妈祖娘娘时,错把前埔写成浔埔。因当地盛产红鲟,村民就沿用浔埔一名。</p> <p class="ql-block">浔埔社区是典型的沿海渔村,社区居民长期从事渔业生产和滩涂养殖,80%以上的人口从事渔业有关的活动,包括海洋捕捞、养殖、水产加工、海产品经营、海鲜酒楼等业态。妇女主要承担滩涂养殖和海产品经营。</p> <p class="ql-block">浔埔社区保留着不同于闽南其他地方的渔女原生态习俗,包括浔埔女服饰、头饰、婚俗、美食等。浔埔社区有“浔埔顺济宫”“将军祠”“关帝庙”“王爷宫”等宫庙、祖厝[cuò]、祠堂古建筑群,还有民间传说故事、歌谣、渔谚等民间文学,火鼎公婆等传统舞蹈,渔网、竹篓编织技艺。2005年,《浔埔女服饰》成功申报首批福建省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年6月,浔埔村被列入“丰泽区浔埔社区闽南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示范点”。2008年,《浔埔女生活习俗》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对发式的态度,曾是非常慎重和严肃的,甚至把它纳入礼法统辖的范畴。清末民初的泉州女发式,幼女留双短辫,沿两耳后边垂下;少女梳单长辫,扎红头绳,垂于背后;成年妇女挽发髻,别簪子,小型“包髻”“螺旋髻”,套发网。其中以东海浔埔妇女的发髻最有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浔埔妇女把长发梳成一串后,即把这串长发盘成几圈髻子,中间横插一根象牙或塑料筷子,两端外伸,就轻而易举地干脆利索地完成。据世代口碑相传,当时有一队官兵到这里围剿,当地老百姓慌成一团,到处乱窜,特别是妇女拖儿带女并随便带点生活用品,慌乱中头发散乱,严重影响逃生。为了求生,在慌忙中把头发随便卷几圈,就地拿起鱼骨或猪羊骨甚至墓中的人骨,往头髻横向一插,果然很实用。我认为官兵围剿说法,现在还无史书记载,但浔埔正处在江海交汇,常有狂风恶浪或海啸横扫而 来,每遇此天灾之时,当地男女老幼自然是大难临头,在逃难中妇女是难中之难,拖儿带女算是苦中之苦(传说朱熹曾坐船到此,见此地系咸淡水交界处,又是狂风恶浪,人丁不能兴旺,就不把家安在此),免不了披头散发,在慌乱中只随手把乱成一团的散发卷几圈,就地把能抓到的硬枝条随手往发髻横向一插。很明显,这是在生活斗争中逐步总结创造 出适用于海边的“发髻”,是她们的光荣和骄傲。</p> <p class="ql-block">后人把这根横插发髻的材料换成象牙或塑料,但仍沿用传统称谓“骨格”,并以“骨格”横穿发髻两端大小一样或一头大一头小,表明夫妻双双对对健在,或夫已亡故守寡。此俗在访问中说法不一,姑提出待大家或知情者予以补充。</p> <p class="ql-block">爱美是人之天性,特别是女性更是天性使然。浔埔妇女创造了既简便又牢靠的独特发髻,经过长期使用后,逐渐感到必须在美上下功夫,除横窜的“骨格”从随地取材到采用贵重象牙或塑料制成外,花是女性装饰重要必需品,而东海的花色品种为泉州一带之冠。这因宋末元初,回人蒲寿晟(时泉州守将蒲寿庚之兄),曾隐居在东海法石云麓村,在自己的别墅——云麓花园,广种各地花卉,特别是来自阿拉伯各国的名花,其中有洁白高雅的白茉莉花,有“六月雪”美称的素馨花,有含苞待放的鹅黄色的含笑花,有球状的粉红色的粗糠花……,这些名花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流入民间。浔埔妇女便用花苞或花朵,用麻丝把它缀成一串串碗口大小的花环,然后在发髻四周围拢起来。平时只用一二串就够,每遇喜事时则围上四五环之多,有的还可再选一二朵美丽的鲜花,用镀金珠子针插在头髻上,使整个头髻花团锦簇,美丽而芬芳,形成浔埔妇女在头饰上一大特色。与头饰一样,耳饰也是妇女的特色之一。在头髻上还较难区别浔埔女的老、中、青辈分,但在耳环上却有明显的区别。未婚女子仅戴耳环,不加耳坠;结婚后即需在丁勾耳环下加上耳坠,特称为“丁 香”坠;做奶奶后,就改戴“老妈丁香”坠。这是外人区分浔埔女辈分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蚵壳厝</p><p class="ql-block">早期,浔埔一带是一片荒芜的海滩,要在这里落户,就必须披荆斩棘,利用当地已有材料,盖起简陋住所。当时利用海滩上取之不尽的蚵壳,盖起蚵壳厝。现在原始蚵壳厝仅剩不到十座,浔埔和东海一带的“蚵壳厝”,大多是利用蚵壳作为建筑装饰材料,形成与周边不同、独特的装饰品。如果没有见过,初一看,确有另一番风韵,可以到这一带开开眼界。</p> <p class="ql-block">蚵壳厝一般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地基以上,四周砌红砖框,整堵墙均嵌以白色蚵壳。这种“蚵壳厝”墙体如片片鱼鳞的蚵壳,构筑错落有致、简朴大方,属于明清时期的建筑;第二种是“出砖入石”式。在地基以上,砌成双勾形条石或乱石至窗底下,墙角用方石砌柱,然后配以红砖方框,再饰以蚵壳至滴水檐下,具有实用性外,还有很强的装饰效果;第三种是滴水檐以上,屋檐以下的三角区,嵌饰蚵壳,有的还用红砖砌圆窗,这种属于现代建筑;第四种是用“条石”砌墙体至窗底下,再用红砖砌成窗,然后以蚵壳装饰“蚵壳厝”,在滴水檐下红白相间,鲜艳夺目。不仅具有浓厚的民俗气息,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和工艺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现代感。</p> <p class="ql-block">文字介绍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