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第一站--荒草圩

闲人

<p class="ql-block">安徽全椒县荒草圩军垦农场是我军旅生涯的第一站。因部队多次调防,工作岗位多次变动,一九七七年底离开之后没有再次踏上那块土地。</p><p class="ql-block">虽然今天的农场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已不再属于军队所有,但那段经历刻骨铭心。金秋十月,云淡风轻,温度适宜。重回荒草圩,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p><p class="ql-block">一九七六年十二月我从南京应征入伍,由于保密原因,那时不知道要去的部队在哪里。坐上火车经过南京长江大桥向北出发。依依不舍的告别了父母,离开了家乡。</p><p class="ql-block">火车经过近一小时时间到达安徽滁县(现滁州),然后换乘军用卡车近两个多小时进入安徽全椒县境内的一片荒无人烟的地方,这就是荒草圩军垦农场。也就是说,在家种地,到部队还是种地,同样的工种,换了一地方,顿时心情一落千丈。</p><p class="ql-block">荒草圩农场位于全椒县武岗镇荒草圩村,场名由此而来。农场始建于1964年10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83226部队开垦荒草圩地区建立。荒草圩农场由一圩(83651部队)、二圩(83230部队)、三圩(83226部队直属)组成,总面积29700多亩。</p> <p class="ql-block">全班合影:后排中是我们排长。前排左一是我。</p> <p class="ql-block">与李海忠副连长在荒草圩合影。</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营房。我们二排与连部相距较远,这张照片上房子很像我们当年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到达连队之后,并没有立即分到班排,而是参加了新兵排军训,时间三个月,这是由老百姓向军人转变的开始。新兵训练是艰苦的。我们是元月初到农场的,当时下着大雪,天气寒冷,我们在班长们的带领下,刻苦训练军事技术,认真学习三大条令。经过三个月军训的我,已有“兵”的雏型。</p> <p class="ql-block">这是入伍后第一任连长、指导员,也是我成长路上重要引路人(2017年9月摄于江苏徐州)。</p> <p class="ql-block">何月根同志是我同一个班上下铺的战友,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转业后任浙江海宁市工商局长(2017年9月摄于江苏徐州)。</p> <p class="ql-block">同年从杭州入伍的朱发耕战友,从没吃过荒草圩的苦,连队的才子,新兵集训结束就被师部借调(2017年4月摄于江苏兴化)。</p> <p class="ql-block">1969年,83226部队投资175万元(当时币值),筹建了造纸厂。1970年5月正式投产。如今造纸厂痕迹还在。</p> <p class="ql-block">当年种地的机械。</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营房。</p> <p class="ql-block">当时劳动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如今部队不再有生产经营,农场已经交给了融通公司。</p> <p class="ql-block">稻浪。</p> <p class="ql-block">藕塘</p> <p class="ql-block">农耕文化园。</p> <p class="ql-block">军垦忆站,保存着荒草圩军垦农扬部分史料。</p> <p class="ql-block">在荒草圩军垦农场服役是轮换的,每支部队保持有一个连队在农场,每两年轮换一次。我们连队一九七八年离开荒草圩以后,回到滁县(今滁州)进入了全训。</p><p class="ql-block">荒草圩军垦的历史波澜壮阔、大气磅礴。 当我们透过历史的重重帷幕,回眸一串串被风尘侵蚀的足迹,一个个气宇轩昂的背影,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让人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部队是一个大熔炉,锻炼了我,培养了我,使我从一个农村娃成长为一名共和国大校军官,在部队工作直到退休。这首先应该感谢荒草圩艰苦环境的磨练,为我打下了良好的成长基础。同时感谢连队首长对我的培养,感谢战友们对我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来自荒草圩“军垦忆站”。感谢荒草圩村小马美女引导参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