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信仰与叩问

王新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夜闯布达拉宫》有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或许是因为暑假期间有过亲历拉萨的缘由,当第一眼看到《夜闯布达拉宫》书名时,便再也不能释手,一路读来,似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合上书页时,指尖仿佛还残留着布达拉宫墙面的微凉触感。云隐老师的《夜闯布达拉宫》不是一场猎奇的冒险记录,而是以“闯入者”的视角,撬开了藏地圣殿被月光笼罩的隐秘角落,让我在文字里触摸到信仰的温度与人性的褶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最动人心魄的,从不是“夜闯”的惊险,而是那些藏在红墙金顶下的细节。作者笔下,深夜的布达拉宫褪去了白日的庄严,转经筒在风里轻响如私语,酥油灯的微光在壁画上流动,照亮了文成公主裙摆的纹样,也映出守殿僧人眼底的沉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文字没有刻意渲染神圣,却让布达拉宫从一座建筑,变成了承载千年故事的生命体——它见过王朝更迭的沧桑,听过无数信徒的祈愿,也包容着作者这样带着困惑而来的“异乡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将自己置于“旁观者”的高位,而是坦诚地写下内心的挣扎。当他在深夜的廊道里与守殿人相遇,对方没有斥责,只是递过一杯温热的酥油茶,说“每个来这里的人,都在找自己的答案”。这句话像一把钥匙,解开了“夜闯”的真正意义:所谓“闯入”,从来不是对圣地的冒犯,而是对自我内心的叩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布达拉宫”,可能是一份信仰,一种理想,或是一段无法释怀的过往,而这场“夜闯”,就是直面内心迷茫、寻找答案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时,窗外远处街区的灯火璀璨,却远不及书中酥油灯的微光震撼。云隐老师用文字告诉我们,真正的圣地不在地理坐标上,而在每个追寻者的心里。那些关于信仰、孤独与寻找的思考,穿过布达拉宫的深夜,落在每个读者的心上——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夜闯”属于自己的圣殿,而每一次叩问,都是向内心的信仰更近一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忽然间,内心也仿佛有所顿悟:生命只不过是刹那间生灭的迁流,没有一个延续的‘我’或者‘灵魂’驾驭。那么,生与死又有何可惧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10月23日于徐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