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之韵艺术团—南桥知心民乐团)去养老院慰问演出。2025年十月二十四日

老于头

<p class="ql-block">那天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礼堂,像是为这场重阳节的温暖相聚特意铺上了一层金纱。我们艺术团一早便来到养老院,红裙曳地,扇子轻展,舞台虽不大,却盛满了期待的目光。音乐响起时,我和姐妹们随着节拍起舞,手中的红扇如花开般次第展开,笑容也不自觉地漾在脸上。台下坐着的爷爷奶奶们看得入神,有的轻轻跟着打拍子,有的悄悄抹眼角——那一刻,我知道,这不只是演出,更是一场心与心的相逢。</p> <p class="ql-block">前排那位穿红裙的队友一开口,熟悉的旋律便在厅内流淌开来。她唱的是老一辈最爱的红歌,字字深情,句句入心。旁边那位男声低沉稳重,和声如秋日暖风,拂过岁月的沟壑。乐手们坐在后方,琴弦轻拨,笛声悠扬,那熟悉的调子仿佛打开了记忆的匣子。我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奶奶悄悄哼了起来,嘴唇微动,眼里闪着光。这些歌,曾是他们青春的背景音,如今又被我们轻轻唤醒。</p> <p class="ql-block">舞台前排,我们的民乐队整齐落座,二胡、琵琶、扬琴一字排开。乐谱架上的纸页被秋风轻轻掀起一角,指尖在弦上滑动,音符便如溪水般流淌而出。没有华丽的灯光,却有最真挚的倾听。一曲《茉莉花》奏起时,后排一位老爷爷竟悄悄打起了拍子,节奏丝毫不差。原来,有些旋律,早已刻进骨子里,哪怕岁月蒙尘,一听前奏,就能找回当年的心跳。</p> <p class="ql-block">三位舞者在台上旋转、抬臂、回眸,像三朵在秋风中绽放的花。中间那位女士的裙摆旋开,如一朵盛开的牡丹,举手投足间尽是风韵。左右两位男舞者配合默契,动作刚柔并济,仿佛在讲述一段久远的故事。台下的掌声时不时响起,不是礼节性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赞叹。我站在侧幕看着,忽然觉得,舞台上的每一步,都是在替岁月跳一支未尽的舞。</p> <p class="ql-block">几位队友站成一排,手握麦克风,唱起那首《夕阳红》。歌声一起,整个厅堂都安静了。她们的声音不算完美,却足够真诚,像老友低语,像儿女轻唤。乐手们依旧在后方伴奏,琴声如絮语,轻轻托着歌声往前走。窗外蓝天如洗,屋内暖意融融,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慰问”,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彼此心灵的取暖。</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群红白相间的身影在舞台上流转,扇子开合,如花绽放。舞蹈动作整齐划一,却不是冷冰冰的排练成果,而是带着温度的情感表达。乐声未停,掌声已起。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奶奶努力抬手鼓掌,笑容灿烂得像个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们跳的不是舞,是把阳光搬进了他们的秋天。</p> <p class="ql-block">一位队友,她站在台前,声音清亮:“接下来,请听一曲《南泥湾》。”话音未落,台下已有老人轻声接了下一句。乐手们调试着乐器,二胡的弦音试了两下,像在试探记忆的开关。当第一个音符响起,我看见前排一位爷爷闭上了眼,嘴角微微上扬——那神情,像极了在回忆自己年轻时的田野与歌声。</p> <p class="ql-block">她站在台上,手持话筒,语气温柔得像在和老朋友聊天。“今天,我们不谈别的,就唱你们爱的歌,跳你们看过的舞。”台下笑声一片,有人喊:“小姑娘,再来一首!”她笑着点头,回头看了我们一眼,眼神里全是默契。那一刻,舞台不再是舞台,更像一个家里的客厅,我们是晚辈,他们是长辈,围坐一起,说说笑笑,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一群姐妹在台上齐声高歌,红扇在手中翻飞,像一群翩跹的蝶。背景屏幕上,“艺暖太湖·情满重阳”几个字静静闪耀。歌声里有祝福,有敬意,更有深深的共情。乐队在侧伴奏,音符如溪流,缓缓淌过每个人的心田。台下,一对老夫妻并肩坐着,手牵着手,听着听着,竟轻轻跟着哼了起来。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最美的和声,不是舞台上的,而是来自岁月深处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她站在台前,手里拿着一张纸,声音平稳而温暖:“亲爱的爷爷奶奶们,重阳节快乐!”背景屏幕上的日期格外清晰——2025年10月23日。这一天,不只是日历上的一个数字,更是我们用心写下的一页温情。乐手们静静候场,红衣如火,像一团不灭的暖意。她说:“我们不一定唱得最好,但我们一定最用心。”台下,掌声如秋阳般温暖地洒满全场。</p> <p class="ql-block">最后,全体乐手齐奏一曲《歌唱祖国》,琴声激昂,笛音高亢,整个礼堂仿佛被点燃。老人们挺直了背,有人悄悄站了起来,跟着旋律轻声唱。那一刻,我站在人群中,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所谓传承,不是谁教谁,而是心与心之间,自然流淌的回响。我们带来的不只是音乐,更是让他们重新看见自己曾经的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