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农历九月初九,为何唤作“重阳”?这名字里,便藏着一种古老的智慧。《易经》有云,“六”为阴数,“九”为阳数。这九月初九,月与日皆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称“重九”。在古人眼里,这数字的叠合,是天地气运的一个小小的关节,是节令流转中一个值得标记、也需得小心度过的日子。它从时序的深处走来,身上便带着一股清冽的、属于秋日的凛然之气。</p> <p class="ql-block">因此,古人过这重阳,是极其郑重,也极富诗意的。那仪式,大抵是围绕着“避祸”与“祈愿”展开的。登高,是为了躲避可能随秋寒而来的灾疠;佩茱萸,是借那辛烈之香驱邪祛病;而饮菊花酒,便是求一个延年益寿的愿想了。这风俗里,有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也有他们于生活中寻得的、朴素的智慧与浪漫。</p><p class="ql-block">这智慧与浪漫,一经文人的点染,便愈发光华灿烂了。王维十七岁时那一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轻喟,怕是所有羁旅之人心头一根最敏感的弦,一经重阳这秋风的拨弄,便要铮铮作响。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画面,是何等的温存,又何等的怅惘!那茱萸的香气,隔了千年的岁月,仿佛仍能嗅到,只是其中混入了思念的微苦。而李清照笔下的“佳节又重阳”,则是另一种情致了。“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那凉意,是实实在在从肌肤浸到心底里去的。待到“东篱把酒黄昏后”,虽有菊花的暗香盈袖,但这香,终究是太幽微了,如何能载得动那满腔的愁绪呢?这愁,并不说破,只点一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真真是将重阳的秋心,写到了极致,清冷得如一阙小令。</p> <p class="ql-block">这般的情致与风俗,如同这季节菊花似的香气,被丝丝缕缕,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沉淀为我们骨子里的一种文化记忆。那登高望远、饮酒赋诗的雅趣,那慎终追远、顾念亲伦的情思,便是重阳节的魂。它不像春节那般喧腾,也不似清明那般哀婉,它只是沉静的,清朗的,带着一种走过春夏秋冬,步入成熟之境的安详与通透。</p><p class="ql-block">而今,我们依旧过重阳。只是,那驱邪避祸的紧张感,早已被岁月稀释,转而凝聚成一种更为温暖、也更为坚实的内核——那便是尊老与敬贤。古人祈愿的“长寿”,在今天,化作了我们对长者实实在在的关怀与敬爱。于是,这个古老的节日,便在时代的演进中,被赋予了“老年节”这全新的、温润的意涵。</p> <p class="ql-block">今日的重阳,我们或许不再遍插茱萸,但会为家中的老人奉上一杯暖心的热茶;我们或许不再酿造菊花酒,但会陪他们吃一块象征“百事皆高”的花糕。我们依旧会去登高,只是那目的,已不全然是为了“避灾”,更是为了搀扶着家中白发苍苍的父母,去看看那“寥廓江天万里霜”的秋色,在他们已显浑浊的眼里,重新点亮一抹山光云影的明亮。那茱萸的辛香,化作了晚辈一句关切的问候;那菊酒的清冽,融成了社会对长者的一份尊崇与保障。</p><p class="ql-block">这便是重阳节的古往今来。从驱邪的茱萸到敬老的花糕,从祈愿的长生到实在的陪伴,它的形式在流转,它的内核却在传承中愈发熠熠生辉。它让我们懂得,所谓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化石,而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从古老的源头出发,一路吸纳时代的支流,方能永不干涸,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在这天高云淡的重阳,愿我们都能暂放手边的俗务,走到阳光下,走到长辈的身边,将那份千百年传下来的、最珍贵的情意,轻轻地放在他们的手心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图片来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