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乔山脚下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王忠蒙文集《桑榆情怀》出版而感</p><p class="ql-block"> 作者/‖乔山人</p><p class="ql-block">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就像天边最美的云朵……” 欢快的手机铃声突然划破寂静的深夜,将我从酣睡中惊醒。揉着惺忪的睡眼摸过手机一看是王忠蒙老师来电,再一看时间已经23点17分了。这位已经85岁高龄的老人,此刻来电会有什么急事?一想到王老师的年纪,我心里猛地一紧坐起身来接通了电话,“王老师,您这么晚打电话,是有什么事吗?”</p><p class="ql-block"> 电话那头没有丝毫深夜的疲惫,反而传来王老师标志性的爽朗笑声,他带着难掩的激动笑着说,“哈哈,乔山人,我的书出版了!明天早上你上班经过我们村口时,我给你送一本。”</p><p class="ql-block"> “太好了王老师,祝贺您啊!”我浓浓的睡意被这份喜悦一下子感染得无影无踪,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与王老师初遇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那是在天度镇爱心人士王双博组建的乔山读书会上,一次常规的读书例会中,经过自我介绍环节,我认识了王忠蒙老师。那天他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却依旧平整的深蓝色中山装,头戴一顶黑色布帽,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那双眼睛,虽布满岁月的细纹却炯炯有神,就像藏着深邃的星光。轮到他分享读书感悟时,他思路清晰,侃侃而谈,就连脸上的皱纹都仿佛被注入了活力,随着话语的节奏轻轻地起伏着,像是迫不及待要加入这场关于读书感悟的讨论中来。</p><p class="ql-block"> 2018年9月份,我父亲过90岁生日,王老师特意和乔山读书会的几位老师一同赶来,还带来了一副精心准备的牌匾,上面题着“福寿康宁”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当看到我们邀请的扶风县人民剧团在现场搭台演出时,王老师突然拉着我的手,眼睛里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跃,“我想登台拉二胡,给演员伴奏!”</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又惊讶又好奇:“王老师,您还会拉二胡呀?”</p><p class="ql-block"> 他乐呵呵地说:“除了老伴,这二胡就是我这辈子最亲的‘老伙计’,它陪了我几十年喽!”</p><p class="ql-block"> 我急忙开车带他从他家里取来了枣红色的二胡,只见他端坐在舞台的椅子上,左手按弦、右手运弓,指尖在琴弦上灵活地游走,悠扬的二胡声随着剧情流转,时而激昂、时而婉转。他闭着眼睛,身体微微晃动着,完全沉浸在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里,那副如醉如痴的模样,哪里像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分明是位功底深厚的文艺才子啊。</p><p class="ql-block"> 演出结束后,我和王老师坐在院子里拉家常,才慢慢摸清了他“多才多艺”的来路。他出生在天度镇天西村一个书香世家,1952年上小学五年级时,音乐老师发现他对二胡有着浓厚的兴趣,便主动指导他学习拉二胡的技巧。没想到他天赋过人,又肯下苦功,仅仅一个学期就成了学校小有名气的二胡“演奏家”,每次学校有活动,他的二胡独奏都是压轴节目。</p><p class="ql-block"> 2007年,西安“两院一团”的秦腔名角到扶风县召公镇演出,王老师被邀请担任二胡伴奏。演出结束后,省电视台“秦之声”主持人陈爱美特意找到他,竖着大拇指连连称赞,“老人家,您这二胡拉得太有味道了,简直把秦腔的魂都拉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除了二胡,王老师还有一份坚守了43年的事业。1958年,16岁的他从陕西省电影学校毕业后就回到扶风县,成了一名电影放映员。那些年里,他背着沉重的放映设备,走遍了扶风的村村寨寨,把光影的快乐送到乡亲们身边,直到2000年才光荣退休。</p><p class="ql-block"> 更让人敬佩的是王老师对家族文化的守护。王氏家族从明弘治八年就创立了族谱,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1941年,先祖曾续修过一式五部的族谱,遗憾的是其中四部都毁于文革期间,仅剩下一部幸存至今。据这部《王氏族谱》记载,王氏家族从宋、元、明、清到民国,先后出过9名进士、15名举人、50多名贡生,各类生员、监生更是多达数百人。其中在中国历史上都有名气的便是至今供奉在扶风县城隍庙的城隍爷——“铁胆御史”王纶。这样的家族,称得上是真正的“耕读传家,书香门第”。</p><p class="ql-block"> 1990年,作为天度王氏第二十三世孙的王忠蒙老师敏锐地意识到,族谱已经五十年没有续修了,再这样下去,族史很可能会中断,先祖们几百年的心血就要毁在自己这一代人手里。他立刻行动起来,在族内四处奔波,挨家挨户与族人沟通,疾呼续修族谱的重要性。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底时,在众多族人的鼎力支持下,由他牵头的“王氏族谱”续修编撰组终于完成了族谱的第四次续修工作,为家族文化保住了“根”。</p><p class="ql-block"> 2000年退休后,王老师更是把别人打牌、聊天、外出游玩的时间,都用在了记录历史、传承文化上。他潜心书写天度镇的历史和人文故事,多篇具有研究价值的文章发表在各类报刊和网络平台上;同时,他还在不断挖掘王氏祖先的光辉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又在村庄的田野、古井旁、水渠边陆续发现了多块家族古残碑。</p><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些被岁月侵蚀的石碑,一个更加宏大的想法在他心里萌生:作为王氏后人,自己不仅有义务拯救这些古碑、传承家族文化,更有责任为研究扶风的人文历史出一份力。他再次召集族人商议,没想到这次一呼百应,大家有的出力挖掘,有的出钱修缮,最终从各处挖出了三十余通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碑碣,还有数块墓志。这些文物对研究古代文化、当地人口变迁和民风民俗,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2021年,在王老师的号召下,族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天度镇西街南约一里处,投资兴建了一座“御史家风苑”,这些被挖掘整理出来的古文化有了一个固定的“家”。如今,“御史勋功冠州府,臺丞盛德荣故里”的牌楼高高矗立在公路西侧,格外醒目。家风苑设计新颖、布局别致,整体透着一股庄重肃穆、伟岸壮观的气质。苑内陈列着王氏家族的三十余块古碑、残碑,正如苑内介绍所言:“碑亭与石刻,既蕴含罕有的珍贵史料,又深藏厚重的人文根基。所摭清官之行状,廉吏之遗范,存历史之真荣,彰族史之辉煌。”</p><p class="ql-block">除了古碑,苑内还新立了多块石刻:明廷进士“铁胆御史” 王纶纪念碑、明进士同知公王政纪念碑、创建御史家风苑碑记、天度王氏族史记、天度王氏族谱简介、天度王氏族训,还有记载明忠臣王巩为民请命、明廷廉吏王秉鉴生平的石刻。这些石刻文献串联起了完整的“王氏家族史链条”,从八世祖王政(天顺年间乡贡进士)的仕途起点,到十一世祖王衡(万历年间广陵知县)的勤政事迹,再到十三世祖王玑(崇祯年间承天府知府)的殉节壮举,以及“铁胆御史”王纶的传奇故事,清晰地展现出明代扶风天度王氏“五世为官、四世贤达”的辉煌历史。</p><p class="ql-block"> 这些石刻与《王氏族谱》相互印证,为研究明代关中地区的科举制度、地方治理和宗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如今,这座“御史家风苑”早已超越了“家族祠堂”的范畴,成了扶风地区传递清廉文化、弘扬家国情怀的公共空间,更成了传承良好家风的“教育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学习。</p><p class="ql-block"> 大家本以为,创建“御史家风苑”之后,已是耄耋之年的王老师会歇一歇,好好享受儿孙绕膝的晚年生活。可谁也没想到,这位执着的老人根本闲不下来。2022年,他再次召集“王氏族谱”续修编撰组成员,启动了族谱的第六次续修工作。此时,距离上一次修谱已经过去了30多年,族内人口变化巨大,续修难度可想而知。但王老师没有退缩,他号召全体族人参与进来,人多力量大,智慧广,他这种执着顽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族人们。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明确分工:有人走村串户收集最新的人口信息,确保“不缺一户,不漏一人”;有人负责核对史料,广征博采、阙疑纠偏;还有人专门整理遗漏的内容,补漏拾遗、查证求实。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新续修的《王氏族谱》终于出版。王老师的辛劳和他身上的传承精神,不仅赢得了广大族人的敬佩,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23年7月,扶风县图书馆特意收藏了这部《王氏族谱》,而王老师本人,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乔山脚下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的这句千古名言,用在王忠蒙老师身上,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谁能想到,已是85岁高龄的他又完成了一件大事——出版了一本 41 万字的散文集《桑榆情怀》。这部厚重的作品集里,收录了他老人家书写的名胜游记、人生百味、人物春秋、岁月回望、族史趣览、寺庙文化、诔文雅集、诗词文苑、秦腔乐园和评论园地等多个篇章,每一个字都浸透着他钟情传统文化的心血,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他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王老师,这样一位用一生践行传承与热爱的老人如一块丰碑,高高地矗立在乔山脚下。他用二胡拉出了岁月的悠扬,用笔墨记录着历史的厚重,用行动守护着文化的根脉,把平凡的晚年活成了最感人的坚守。他就像乔山深处一块历经风雨却愈发温润的玉石,更像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火种,值得我们每一个后辈晚生深深地敬仰和学习。</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2日午后,提笔落字,以记王老师赠书之暖。</p> <p class="ql-block">【周原文艺】秦子评论: </p><p class="ql-block"> 八旬长者笔耕不辍,四十一万字《桑榆情怀》凝结着对故土文化的深情。王忠蒙老师用一生诠释何为文化守望者——从修复族谱到建家风苑,从二胡琴韵到书写乡愁,他将个体生命融入历史长河,让百年家族记忆与地域文脉得以延续。这份执着不仅守护了乔山脚下的精神根脉,更为我们树立了文化传承的典范。致敬这份跨越岁月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精选留言】</p><p class="ql-block">王金虎:(山东)</p><p class="ql-block"> 乔山人以深情文笔评鉴忠蒙先生《桑榆情怀》新书出版,虽然未曾谋面,但通过媒体阅览,对你的文笔、发表的文章,以及你为父母操办寿宴的场面早已耳熟能详。王忠蒙先生一生坚守文化传承,其精神令人敬佩。他以二胡寄情岁月,以笔墨抒怀家国,以行动守护文化根脉,堪称乔山脚下当之无愧的“活化石”。《桑榆情怀》的出版,凝聚着他毕生心血,愿这部作品能启迪更多人,让文化的火种在岁月中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祥子哥:(陕西)</p><p class="ql-block"> 对于王老师的大名山人如雷贯耳,您在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成绩斐然,特别是您退休不褪色,经常关注家乡事务和家族文化,曾为天度王氏续谱、建亭捐款,您是咱们天度人的骄傲。向王老师学习并致敬。</p><p class="ql-block">杨新润:(陕西)</p><p class="ql-block"> 乔山人深情描摹王忠蒙先生精彩人生的感人篇章,笔墨涵香,令人钦佩,也给人力量!👍👍👍🌹🌹🌹</p><p class="ql-block"> 祥子哥:(陕西)</p><p class="ql-block"> 谢谢杨老师的鼓励[抱拳][抱拳][抱拳][抱拳][抱拳]</p><p class="ql-block">马新社:(陕西)</p><p class="ql-block"> 妙笔生花赋乔山,桑榆情怀度流年。</p><p class="ql-block"> 名门家风彪史册,华夏文明枝茂繁。</p><p class="ql-block"> 为乔山人王老师的文笔和爱乡情怀点赞👍</p><p class="ql-block">杜水:(陕西)</p><p class="ql-block"> 向西府王老致敬!👍👍👍</p> <p class="ql-block">不可不信:(陕西)</p><p class="ql-block"> 倚马可待之作!👍👍👍</p><p class="ql-block"> 祥子哥:(陕西)</p><p class="ql-block"> 老师缪赞了,惭愧惭愧!</p><p class="ql-block">张长明:(陕西)</p><p class="ql-block">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有爱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光明:(陕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祥子哥:(陕西)</p><p class="ql-block"> 谢谢老师点赞关注。</p><p class="ql-block">元宝:(陕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王忠林:(上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格桑花:(陕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主题音乐:《秦腔曲牌》</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王金虎</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5年10月24日.于扶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