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护家园,防蚊抗基孔、双热防控,青春行动、防蚊护校,共抗登革热”主题活动

美友226391231

<p class="ql-block">那天的教室格外明亮,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整齐排列的课桌上,黑板上画着鲜艳的花朵,还有几行工整的字迹,像是刚上完一堂生动的课。我们坐在座位上,听着前排同学翻动笔记本的沙沙声,心里也跟着安静下来。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团日活动,而是一场关于青春与责任的行动——“青春护家园,防蚊抗基孔、双热防控,青春行动、防蚊护校,共抗登革热”。起初,我总觉得蚊子叮一下没什么大不了,谁没被咬过呢?可当讲师站在讲台前,用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登革热如何悄然蔓延,甚至威胁生命时,我才意识到,那些藏在角落里的小水坑、绿植托盘里的积水,可能就是隐患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讲师穿着简单的黑色T恤,站在屏幕前,背后是关于健康与生态的图示,他的声音不急不缓,却字字敲在心上。他讲起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链条,像在讲一个我们从未注意过的“隐形战场”。原来,基孔肯雅热、登革热这些名字背后,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防控战。我们举手提问,有人问老人为什么总舍不得倒掉坛坛罐罐里的水,有人问为什么校园角落的杂草总清不完。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让我们明白:科学防控,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习惯的改变和情感的沟通。</p> <p class="ql-block">从教室走出去的那一刻,我们不再是只听课的学生,而是行动者。拿着工具,走进校园的绿化带,掀开落叶,清理废弃的瓶瓶罐罐,给积水的水缸盖上盖子,还在指定区域投放了灭蚊幼剂。汗水顺着脸颊滑下,但没人喊累。我们弯腰捡起的不只是垃圾,更是对家园的一份守护。有位低年级的同学笑着说:“原来我们也能当‘蚊虫终结者’。”这话惹得大家笑了,可我知道,这笑声里藏着骄傲。</p> <p class="ql-block">更让人感动的是,几位社区居民原本站在远处观望,后来也主动加入进来。一位阿姨提着桶,帮我们冲洗积水的花盆底座,一边念叨:“以前真不知道这些水能生蚊子,以后可得注意了。”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场行动的意义,不只是降低了蚊虫密度,更是让“防蚊护校”从口号变成了邻里间的共同语言。</p> <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不足。有些老人对宣传单上的术语一脸茫然,有些家庭依旧习惯囤积旧物,积水问题反复出现。校园的防控机制也还在摸索中,清理一次容易,长期坚持却难。但正因为看到了这些缺口,我们才更清楚,青春的力量不在于一蹴而就,而在于持续点燃。</p> <p class="ql-block">这次活动像一堂没有下课铃的课,它教会我们,守护健康,不只是医生的事,也不只是大人的责任。当我们拿起夹子、翻开草丛、耐心讲解时,就已经站在了防线的最前端。科学防蚊,早诊早治,这些词不再只是墙上的标语,而是我们亲手写下的青春注脚。</p> <p class="ql-block">或许,真正的“双热防控”,防的不只是病毒,更是疏忽与冷漠;护的不只是校园,更是我们共同的生活温度。而青春,就该有这样的热忱——不喧哗,自有声;不张扬,却有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