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什库教堂哥特式的尖塔到广济寺的飞檐

国光

图文 张国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西什库教堂的彩窗,将阳光滤成天国的叙事;广济寺的银杏,将秋风诵成古老的禅诗。我从一个故事里走出,又步入另一部经典,北京的灵魂,正在这双重的回响中变得完整。</span></p> <p class="ql-block">和在京的几个朋友约好,今天上午去西什库教堂和广济寺游览。出发时正值早高峰,房山线地铁上早已拥挤不堪了。</p> <p class="ql-block">我和绝大多数乘客在首经贸转十号线,扶梯口人潮涌动,我被城市的节奏推着向前。</p> <p class="ql-block">在角门西转4号线还是人挤人。</p> <p class="ql-block">可一出西四地铁站,视线忽然开阔——一座飞檐翘角的中式牌坊静静立着,这里不只是通勤的节点,更是历史与当下交汇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穿过牌坊,走到北京佛教居士林,城市的喧嚣仿佛被滤去了一层。天气虽冷,但阳光清亮,正适合一场穿行于古今之间的城市漫步。</p> <p class="ql-block">不多时便望见了西什库教堂门口的金色十字架,在冬日的天空下格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西什库教堂是北京最古老、最著名的天主教堂之一。它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是一座融合了哥特式风格与中国传统装饰元素的独特建筑。</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当时,两位天主教教士洪若、刘应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疾病,获赐土地修建教堂。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为扩建中南海,需要占用蚕池口教堂的地块。于是,慈禧太后下令拨付西什库地区的新土地,并拨发白银用于重建新堂。新堂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落成,即为现在的西什库教堂。</p> <p class="ql-block">最特别的是,在教堂主体建筑前,有两座中式重檐歇山顶的亭子,亭内立有石碑,碑上分别刻有康熙皇帝和光绪皇帝的御笔亲题。教堂周围也有一圈汉白玉栏杆,极具中国特色。这种“哥特式教堂配中式亭台”的组合,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旁边,还有一尊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教堂本身是高大的哥特式建筑,有三座尖顶拱门和精美的玫瑰花窗,内部有高大的穹顶和彩色玻璃窗,充满庄严的宗教气息。</p> <p class="ql-block">长椅整齐排列,红毯通向祭坛,空气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安宁。我坐在靠边的椅子上,抬头看那布满金色星星的天花板,恍惚间仿佛置身于某个遥远的冬日清晨,世界还未完全醒来。</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驻足的是那一扇扇彩色玻璃窗。它们不只是装饰,更像是一幅幅凝固的故事画——有圣母怀抱婴孩的温柔,有先知仰望天空的沉思,也有信徒低头祈祷的侧影。</p> <p class="ql-block">光线穿过玻璃,把人物的轮廓染成暖红与深蓝,仿佛信仰本身也在发光。</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窗下,看光影随时间缓缓移动,忽然觉得,所谓神圣,或许就是在这纷繁尘世中,仍有人愿意为美与宁静停留片刻。</p> <p class="ql-block">听说西士库教堂每天的第一场弥撒是早上6:30。我们进去时是上午9:30,没有看到弥撒。</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的每一处细节都像是精心写就的诗句:金色的柱子撑起高耸的拱顶,木质隔断带着岁月的温润。</p> <p class="ql-block">高耸的拱顶之下,阳光从彩窗斜洒进来,像某种无声的低语。柱子上的金蓝纹饰在光线下流转,仿佛时间也在这里放缓了脚步。我们轻声交谈,生怕惊扰了这份静谧。</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那里,任由这空间的气息包裹自己。在这里,信仰与否似乎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感受到一种超越日常的平静。</p> <p class="ql-block">传教士和中国的天主教徒为了让教义更容易被本地民众理解和接受,尝试将天主教的符号与中国的文化元素相结合。于是,西方的圣母形象被赋予了东方皇家的高贵与慈祥。</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5人在教堂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快门按下那一刻,阳光正好落在教堂的尖顶上,红墙与蓝天之间,我们的笑容被定格。身后是中西合璧的建筑群,一边是哥特式的高耸,一边是中式屋檐的温婉,仿佛我们正站在两种文明交汇的节点上。</p> <p class="ql-block">从教堂出来,我们步行前往广济寺。我们走得不快,聊着各自的生活,也聊着眼前这座城的过去与现在。路过万松老人塔,我们还进去,瞻仰了一会儿。</p> <p class="ql-block">万松老人塔下是一个书局,四周摆满了明清时候的门窗木雕和不同时代的北京地图。</p> <p class="ql-block">大门扇上刻着“礼乐家声远 诗书世泽长”</p> <p class="ql-block">这是外国人绘制的北京全图</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在西城区阜城门外大街,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它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是中国佛教的最高管理和协调机构所在地,因此被誉为 “中国佛教中心”。</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的钟楼静静矗立,飞檐翘角,红墙金瓦,与西什库教堂的尖顶遥遥相望,像是两种文明在北京城中心的对望。</p> <p class="ql-block">寺院始建于金代末年(约公元十三世纪初),原名“西刘村寺”。后毁于战火。在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重建,皇帝赐名“弘慈广济寺”。此后,历经明清多次修缮,香火鼎盛。</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殿内供奉弥勒菩萨,背后是韦驮菩萨,两侧是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这是寺内的核心建筑,供奉着明代铸造的“三世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殿内气氛尤为庄严,是举行重要法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圆通殿(观音殿):供奉观音菩萨。红门框上贴着蓝底对联,字迹工整,透着庄重。</p> <p class="ql-block">实实在在的邪门歪道</p> <p class="ql-block">现在信佛的大多是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从广济寺出来,我们又到了中国地质博物馆,因为以前去过一次,就走马观花地看了看,然后就到西四砂锅居享美食、话友情,谈笑风生,其乐无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摄于中国地质博物馆</span></p> 读者留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薛振齐老师留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张老师这篇游记,以“穿行古今、对话文明”为脉络,将一次城市漫步写得兼具质感与温度,堪称“形神兼备”的散文佳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从文笔来看,开篇“彩窗滤天国叙事,银杏诵古老禅诗”便立住意境,通感手法的运用让景物自带灵性;文中“光影随时间缓缓移动”“金蓝纹饰在光线下流转”等细节描写,以细腻笔触捕捉空间气息,将西什库的庄严与广济寺的静谧具象化,文字如慢镜头般勾勒出建筑与光影的互动,兼具画面感与感染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叙事上,以行程为线,从地铁通勤的拥挤到牌坊后的开阔,由动入静的转折自然衔接,既展现了北京“烟火与神圣共生”的城市特质,又让游览节奏张弛有度。 情感表达尤为动人,张老师并未局限于景点介绍,而是融入对文明交融的思考——西什库“哥特尖顶配中式亭台”的罕见组合、圣母形象的东方化诠释,广济寺与教堂“遥遥对望”的文明对话,都通过细节自然流露,最终落脚于“信仰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超越日常的平静”的通透感悟,让游记不止于“游”,更有精神层面的沉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结尾聚餐的温馨场景,则以人间烟火收束,让整篇文章在庄重之外多了份暖意。 这是一篇相当成功的游记!</span></p> 回复薛老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薛老师的点评太让我惊喜和感动了!您读得如此用心,点评得如此专业精深,特别是“形神兼备”的肯定和对文章内核的提炼,都让我备受鼓舞。您的指点对我而言是极宝贵的激励,非常感谢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摄于广济寺天王殿。</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7k79sg" target="_blank">【方言小知识】河曲方言“筲(shao)”</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6mcmav" target="_blank">旧县海潮庵楹联赏析(四)</a></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在北京西城区西什库教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