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水脉绵延,文明永续。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大运河以千年之躯贯通南北,见证历史变迁,滋养两岸生灵。</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1日,由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常州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大运河——汤德胜摄影作品展》在南京图书馆隆重启幕。此次展览得到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开幕式由常州市文联副主席蒋志文主持,汤德胜大师的夫人与儿子亲临现场,与观众共同见证这场跨越时空的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 以光影为笔,镌刻运河史诗。 当镜头定格千年水道的瞬间,当影像串联半世纪的时代变迁,汤德胜用120余幅精选作品,为观众呈现了一部立体的运河视觉史诗。从疏浚工地的挥汗如雨,到船民灶台的袅袅炊烟;从昔日茅草屋的质朴低矮,到如今高楼林立的现代气象,这些作品以“文献性”与“艺术性”交融的特质,真实记录了大运河的时代嬗变。每一帧画面皆如历史切片,承载着运河儿女的生命温度,更折射出中国社会从政治化走向经济化的深层转型。</p> <p class="ql-block"> 六十载守望,见证时代脉动。汤德胜,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被誉为“中国大运河摄影第一人”。自上世纪60年代起,他以海鸥牌相机为伴,自行车、船只为履,徒步千余公里遍访运河全线。六十余年间,两万余幅作品凝聚成一部“运河视觉日记”:水路运输的繁忙、渔猎洗涮的烟火、儿童嬉戏的纯真、妇女劳作的坚韧……他的镜头始终聚焦“人的心头”,以真实、生活、生命为创作内核,既捕捉宏大叙事中的集体群像,更定格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真实脉搏。这种从规整宣传模式向自由抓拍的转变,不仅是个体风格的成熟,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微观注脚。</p> <p class="ql-block"> 超越影像,传递文明基因。大运河不仅是地理水道,更是南北融合的文化动脉。汤德胜的摄影作品,从助力大运河申遗到巡展全球,早已超越艺术范畴,成为传递中国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他的影像中,运河既是经济命脉,串联城市与乡村;亦是文化纽带,弥合传统与现代。</p> <p class="ql-block"> 正如一位老乡长所言:“水进来了以后就没有这个场面了,这是永恒的记录。”摄影的本质在此得以彰显——抵抗遗忘,存真记忆。即便部分作品带有特定年代的宣传痕迹,却恰因其复杂性,成为时代多层镜像的鲜活见证。</p> <p class="ql-block"> 银盐温度,致敬永恒诗篇。在数字影像时代,汤德胜的银盐作品愈发显现出珍贵价值。它们不只是一段历史的证据,更是一首关于水、人与文明的永恒诗歌。从运河儿女的日常劳作到时代巨变的宏大叙事,这些影像以从容的注视、日积月累的沉淀,构建起一个触摸运河灵魂的艺术空间。汤德胜用六十余载的深情,诠释了对土地的礼赞与对水的敬畏,更以摄影的力量,让大运河的千年魅力与时代新生在光影中永续传承。</p> <p class="ql-block"> 以影像为舟,驶向文明深处。此次展览,既是对运河文化遗产的深情致敬,亦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当我们驻足于这些凝结运河之光与银盐温度的画面之前,不仅沉浸于大运河的千年风华,更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那是水对生命的滋养,是摄影对真实的坚守,是文明对永恒的追寻。</p> <p class="ql-block"> 汤德胜的视觉日记,终将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让世界透过运河的波光,读懂中国的历史、现在与未来。</p> <p class="ql-block">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肖勇代表主办方致辞。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杨越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爱老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李云忠,《中国摄影》杂志社社长柴选,《中国摄影报》总编辑李波,中国摄影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于健,中国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雍和,常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蒋志文,复旦大学教授、著名摄影评论家顾铮,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吴宗其,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许益民,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孙慨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p><p class="ql-block">展览在南京图书馆负一楼展厅展出,将持续至11月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