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24丨钟繇楷书盛世传承

叶老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五篇 中国汉字传奇</b></p><h1><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十四章 钟繇楷书盛世传承</b></h1>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末年,中华书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汉字字体——楷书。楷书是由隶书发展而来的字体。和隶书相比,楷书发生了几个明显的变化:楷书字形结构由扁平变成了正方,所谓“方块汉字”指的就是楷书。此外,楷书的笔画没有明显的蚕头燕尾,比隶书更为平直,写起来也就更加便捷。最后,楷书的字形比隶书更加简化。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方块汉字:篆隶楷字体对比</h5> “楷”有楷模、标准的意思。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也就是正体书法,称为“正书”或“真书”。这种字体端正大方,登堂入室之后一举成为了汉字的标准。自魏晋、特别是有唐以来,大凡官方文书、科举试卷、诗文著录、典籍抄本、佛道经卷等,多用小楷写成,楷书在古代文事活动中,起着基础而又举足轻重的作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曹魏时期的书法家钟繇,AI绘图</h5> 三国曹魏时期的钟繇(yóu)是书法史上第一位楷书名家,被后人称为“正书之祖”。 这位钟繇可不是一位简单的书家人物。他聪慧过人,文武双全。汉献帝时期历任尚书郎等职;后被曹操委以重任,镇守关中,功勋卓著,晋升曹魏相国。他平河东,收抚南匈奴,是曹魏的开国功臣。曹丕称帝后,任廷尉,迁升太尉和太傅,位列三公之列。魏文帝曹丕在一次退朝后对旁人说:“这三公,都是一时的伟人,后世大概难以为继了。”在《三国演义》、《军师联盟》等现代影视剧中,都有钟繇的形象出现——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与古画中的文人形象大相径庭。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钟繇影视形象</h5> <p class="ql-block">在中国书法史上,钟繇与王羲之合称“钟王”。书法界有一种说法,说“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学自卫夫人,而卫夫人则学自钟繇。钟繇书法中最有名的是楷书,他写的楷书并非为了要“创作”一幅作品,其实就是“日常书写”的公文,留传下来就成了“作品”,可惜至今没有保存下他的哪怕是一件真迹。钟繇的代表作是《宣示表》,代表了楷书“起源”,字体宽博浑厚,点画遒劲显朴,笔画雄健有力。但一般认为,这幅字是根据王羲之的临本摹刻的。</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钟繇《宣示表》 北京图书馆宋拓大观帖本</h5> 钟繇另一幅《荐季直表》刻本,书于魏黄初二年(221年),是他向曹丕推荐自己的友人关内侯季直的表奏。其中大多字是拙拙的,有人甚至说是“萌萌的”。 钟繇的时代正是楷书演变的过渡时期,所以他的楷书既带着一点隶书的感觉,又带着一点行书的感觉,但总体来说是楷书。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钟繇小楷《荐季直表》</h5> 钟繇之后,最有名的是楷书四大家。他们是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还有元代的赵孟頫(fǔ),分别为欧体、颜体、柳体、赵体的创始者。在四大家中,有三个都是唐朝人,唐朝重视楷书,取用官吏要求“楷法遒美”,足见唐朝的盛世传承是楷书发展的高峰。 初唐时期的书法家欧阳询,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他聪敏勤学,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据说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三天三夜才离去。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初唐书法家欧阳询,AI绘图</h5> 欧阳询的书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他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有“天下第一楷书”之称,呈现方严峻整之势,但没有死板僵硬感,在平整中追求险绝,富有灵性跟意趣,学欧书多以此为范本。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h5> 柳公权是唐朝中期的著名书法家和诗人。长期官居侍书,共历仕七朝,最后才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柳公权小时候,见一位没有双臂的老人,用脚夹着一支大笔写字,挥洒自如。他感到自己的字太差了,便跪在地上拜老人为师。老人在纸上写道:“写尽八缸水,矾染涝池墨,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从此,柳公权牢记老人教诲,发奋练字,终于成为著名书法家。 <h5 style="text-align:center;">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柳公权,AI绘画</h5>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楷书,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当时公卿大臣家为先人立碑,如果得不到柳公权亲笔所书的碑文,人们会认为是不孝行为。柳公权书法声誉远播海外,外夷入贡时,都专门准备钱财来购买柳公权的书法。唐文宗曾称赞其书法连钟繇、王羲之再生也超不过。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柳公权“柳体”楷书《玄秘塔碑》(局部)</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唐代书法家颜真卿,AI绘画</h5> <p class="ql-block">楷书大家颜真卿的故事最为动人。颜真卿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颜真卿一门忠烈,他堂兄叫颜杲(gǎo)卿,是安禄山亲手提拔的常山太守。安史之乱时,颜杲卿举兵讨贼,后来城破被俘,安禄山把他捆在天津桥的柱子上凌迟处死。到了颜真卿的晚年,李希烈在汝州造反,朝中奸臣陷害颜真卿,让他前往招抚。颜真卿毫不犹豫地出发。最后,颜真卿也被李希烈派人绞死,临死前骂贼不止,和兄长一样壮烈殉国。他遇害后,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上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去世时是76岁,已是风烛残年,却爆发出刚强的气概。</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颜真卿书法《自书告身帖》</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颜真卿《多宝塔碑》,西安碑林</h5> 在结束楷书故事的讲述前,我们需要提到另一种字体——魏碑。魏碑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碑石书法的泛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实行均田制和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魏碑实乃汉文化与鲜卑文化融合的结晶,也可谓游牧边塞文化撞击中原华夏本位文化的产物。魏碑由隶入楷,化隶成楷,成为楷书另一源脉。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魏碑书法:龙门二十品示例</h5> 魏碑体多用方笔,如斧如凿,棱角刚健,无丝毫圆滑世故之风之气,如剑如戟,铿锵作鸣;其笔画不拘不泥,长短有致,参差中有章法,错落中见严谨;笔力遒劲挺拔,气势雄健豪放。作为一种新型字体,魏碑融进拓跋鲜卑人的个性追求,奔卷着一股北魏王朝的皇风帝气。因为魏碑书法的代表作是龙门石窟的北魏造像题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二十方,被称为龙门二十品,故魏碑体又称为龙门体、伊阙宗等字体。 <h5 style="text-align: left">龙门二十品: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撅造像记</h5> 中国文字博物馆展示的北魏碑体《元怀墓志》的拓片,其上字体已经透露出明显的楷书形态。结体紧劲,风格雄健,行文也比较流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魏碑体《元怀墓志》拓片,中国文字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下一章 <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alhpqh"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25丨张芝草书笔走龙蛇</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