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癸能村</p><p class="ql-block">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下辖村</p><p class="ql-block">癸能村隶属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地处联珠镇东边,距联珠镇政府驻地16公里(与县城距离相同),通镇道路为油路面,东接元江县,南连龙坝乡,西邻新发社区,北靠元江县,辖坤勇、大寨等18个村民小组。北面分布报豆号、马龙潭等哈尼族村寨,形成连片聚居区。</p><p class="ql-block">全村国土面积36平方公里,现有农户731户,总人口3022人(均为农业人口),哈尼族占90.4%,主要为豪尼支系,通用哈尼语,年轻群体普通话普及率较高。劳动力2293人中,从事第一产业人员达1919人。</p><p class="ql-block">该村位于哀牢山脉中段,北回归线穿境而过,海拔1350米,属气候,年平均气温17.8℃。村内保留连片哈尼土掌房民居群及梯田景观,2023年设立包含土掌房、紫米文化等主题的活态分馆。</p><p class="ql-block">经济以种养业为主,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24元。传统紫米种植历史超360年,曾为明清贡米,2021年启动"种·未来"项目建立紫米种质资源示范基地,带动种植面积恢复。2024年联珠镇人民政府规划新建花卉种植基地,投入上海市对口帮扶资金1000万元。</p><p class="ql-block">气候</p><p class="ql-block">全村国土面积 36.00 平方公里,海拔 1,350.00 米,年平均气温 17.80 ℃,年降水量 1,126.00 毫米,适合种植 稻谷、玉米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3,600.00 亩,人均耕地 1.2 亩,林地 49,370.00 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48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224.0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 种植业为主。</p><p class="ql-block">人口卫生</p><p class="ql-block">该村现有农户 731 户,共乡村人口3022人,其中男性 1706 人,女性 1316 人。其中农业人口 3022人,劳动力 2293 人。该村以哈尼族、汉族为主(是哈尼族、汉族混居地),其中 哈尼族2732人,汉 族 290人,其他民族5人。到2008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4 人(人员名单附后),占人口总数的0.1%;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2751 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94.4%;享受低保 23 人(人员名单附后)。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 80 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1 公里。该村建有公厕2 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 4 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2个,人畜混居的农户 616 户,占农户总数的84%。</p><p class="ql-block">人文地理</p><p class="ql-block">该村有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县户数最多(500多户)、最集中的哈尼寨子,集中相连建设的哈尼土掌房民居,一户连一户,是典型的哈尼民居。 当地有哈尼土掌房民居、哈尼梯田等风景名胜。</p><p class="ql-block">癸能村茶园</p><p class="ql-block">特色产业</p><p class="ql-block">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养业、养殖业为主,主要销售往县内。2008年种养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 301.99 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61%。该村在发展种养业、紫糥米、蚕桑等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种养业产业。</p><p class="ql-block">自然资源</p><p class="ql-block">癸能村有耕地总面积3,600.00 亩(其中:田1,887.00 亩,地 1,713.00 亩),人均耕地 1.22 亩,主要种植稻谷、玉米 等作物;拥有林地49,370.00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900.00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0.31 亩,主要种植桔子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 1,030.00 亩。</p><p class="ql-block">基础设施</p><p class="ql-block">癸能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无路灯。全村有 683 户通自来水,有 48 户饮用井水,有 48 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6.6%)。有687 户通电,有 165 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475 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4%、22%和6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 325 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 117 户(分别占总数的44%和16%)。</p><p class="ql-block">癸能村到镇道路为通路;进村道路为柏油、水泥主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 16.00 公里,距离集贸市场 16.00 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9 辆,拖拉机7辆,摩托车39 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1,803.00 亩,有效灌溉率为5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1,803.00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61 亩。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 139 户;装有太阳能农户 77 户;建有小水窖 30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139 户。全村有12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1个自然村已通电;有 13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3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1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 14 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 72 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 24 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 621 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p><p class="ql-block">农村经济</p><p class="ql-block">癸能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 482.4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 229.80万元,占总收入的47.6%;畜牧业收入 197.94万元,占总收入的41%(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1980 头,肉牛 71 头,肉羊 210头);渔业收入 4.50 万元,占总收入的0.9%;林业收入 15.07万元,占总收入的3%;第二、三产业收入 26.27万元,占总收入的5.4%;工资性收入8.83万元,占总收入的1.8%。农民人均纯收入 1174.00 元,农民收入以 种植业 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 7.00 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86 人(占劳动力的4 %),在省内务工 51 人,到省外务工 35 人。</p><p class="ql-block">文化教育</p><p class="ql-block">癸能村建有小学 1 所,校舍建筑面积 963.60 平方米,拥有教师7人,在校学生161人,距离 镇中学14.00 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17 人,其中小学生161 人,中学生56 人。</p><p class="ql-block">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 个、图书室 1 个、业余文娱宣传队 1 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村务成绩</p><p class="ql-block">癸能村到2007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 666 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 2,669.86 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是 ,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 86,360.00 元(人均29.5元),一事一议筹劳 55,597.00 元(劳均 25 元)。年末有固定资产 2.90 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是 ,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是 ,主要以粘贴公告、会议方式公开。</p><p class="ql-block">新农村建设</p><p class="ql-block">2007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等上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总投资25万元。内容包括生产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2006年,投资60万元,实施了癸能大寨的哈尼民俗村。</p><p class="ql-block">癸能村是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下辖的行政村,以种植传统紫米闻名,拥有360多年紫米种植历史,曾为明清贡米。 </p><p class="ql-block">紫米产业</p><p class="ql-block">2021年启动“种·未来”项目,建立紫米种质资源示范基地,通过保护老品种紫米恢复种植面积。2024年规划新建花卉种植基地,引入上海市对口帮扶资金1000万元。 </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保留连片哈尼族土掌房民居群,寨门为瓦顶两层建筑,土掌房可通行、晾晒谷物。2023年设立包含土掌房、紫米文化等主题的活态分馆,通过村民家中的活态馆展示哈尼族农耕文化。 </p><p class="ql-block">人口与经济</p><p class="ql-block">全村3022人(均为农业人口),哈尼族占90.4%,以种植业为主。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24元,属贫困村。 </p><p class="ql-block">癸能大寨自然村位于云南省墨江县联珠镇境内,始建于元宪宗四年,距今已有360年的历史。距墨江县城14公里,是北回归线上的哈尼族聚居的一个村,辖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19户,890人。</p><p class="ql-block">传统民居:大寨自然村是墨江哈尼族毫尼(布都)支系最为集中的一个村寨。村里大量保留了哈尼族的典型民居形式--土掌房。“土掌房”是大寨自然村的主要建筑。村落依山而建,山坡上树木郁郁葱葱,龙竹、棕榈掩映着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土掌房,四周梯田环绕,小河静静流淌,勤劳智慧的哈尼族把美丽的建筑融入自然之中。使大寨自然村成为了“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位一体的哈尼山水景观的典型。</p><p class="ql-block">大寨自然村的土掌房以质地坚硬的栗树作柱,用草茎泥土和碎石掺合垒墙,所以冬暖夏凉,经久耐用,寿命可达二、三百年,哈尼族建寨之时都严格划村寨的范围,所以一幢与一幢房屋之间的距离很近,各家的房顶几乎可以连成一片,在上面可以从寨头跑到寨尾。土掌房均由正房、廊厦、厢房和牲厩组成,正房横向三开间,上下两层,在正房前正堂屋外的正中处设有哈尼天窗,天窗是房内采光和生火排放烟雾的设施,亦是哈尼族从天窗射进的阳光和月光移动来推测时间的"自然钟",充分体现哈尼人的聪明与智慧。</p><p class="ql-block">特色农业:有着“优质紫米盛产地”的大寨自然村,也因紫米受市场青睐而广受关注。大寨自然村的人种植紫米始终采用哈尼族原始的种植方法,使用纯生态的有机肥料,这才使得癸能大寨的紫米具有了一贯的香、粘、滑、糯的特点,保持了极高的药用价值和极好的食用口感。《本草纲目》记载紫米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明目活血等作用,有“药谷”之称,是哈尼人留给世人的“珍贵礼物”。</p><p class="ql-block">特色文化:大寨自然村除了哈尼土掌房、紫米外,还有独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淘金文化。村脚有条叫“水癸河”的河流,其上游流经了"全国万两黄金线"之一的墨江金矿,于是河水中携带了大量的金砂,水癸河经过癸能的时候流速减缓,使得金砂沉积在河床上,祖辈们便开始了淘金,也曾掀起了举村淘金的热潮,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自制的淘金床,并吸引了大量的外地的淘金者,后来因政府禁止了非法淘金,这种热潮才得以平息。现在,经有关部门批准,水癸河开放给各位游客,可以让各位亲自体验淘金的乐趣。</p><p class="ql-block">居住在墨江的哈尼族毫尼支系的群众长期居住在癸能村,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并完整保留了下来,成为一座天然的“哈尼文化博物馆”。大寨自然村独具特色的哈尼“土掌房”、“优质紫米盛产地”、环寨梯田、淘金历史、刺绣工艺等传统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踏上这片热土。</p><p class="ql-block">癸能署屋大寨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在清朝及民国时期得到飞速发展,依山而建,由山起寨,是墨江主城区内唯一的规模最大、最具哈尼传统民居、民俗、民风特色的古寨,传统的民居建筑、石梯街巷、遗存的东西北中竜林古树,是滇南山地民居建筑的天然博物馆 。踏入古寨,便踏进时光的褶皱里,蜿蜒的石径如岁月刻下的诗行,每一块被磨得发亮的青石板都藏着过往的絮语,县城路旁的小店如繁星散落,每一件手工艺品都是匠心的诉说者。</p><p class="ql-block">漫步癸能暑屋大寨的古街巷,仿佛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山寨,走进山寨村史馆,就像翻开一本泛黄的相册,满是老暑屋的回忆,这里隐藏着老暑屋的身影,这些看似破旧的台阶、街巷和土掌房和四合院,残留着癸能暑屋大寨的故事和历史,沿着故居阶梯拾级而上,阶梯的每一级台阶都带着温热的烟火气息,仿佛是一封岁月写给山寨的情书。</p><p class="ql-block">走进古寨,踏着千年泛光的青石板,就走进了大寨的旧梦里,金场河畔的风,吹过土掌房楼的飞檐,裹挟着紫米巴巴的焦香与紫米饭的清香,这就是癸能暑屋大寨,一个古老而又年轻,既有着千年的历史,更是时下的“网红”。</p><p class="ql-block">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碰撞,老技艺在新时代里焕发新生,每一处细节都藏着滇南哈尼文化的密码。滇绣的丝线在藏青色布上跳跃,糖画的糖浆在石板上流淌,捏面人的指尖赋予面团生命,非遗文化在此绽放光彩。癸能暑屋大寨更是吃货的天堂,舌尖上的哈尼味道,紫米饭的香气扑鼻,毛血旺的麻辣鲜香直击灵魂,我更喜欢这里的一碗凉糕,宛如麻辣中的一股清流,令人回味无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