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提升学生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表达能力2825.10.14日下午,我校顾亚丽老师以《条形统计图》为主题,呈现了一节生动高效的公开课。课堂围绕“数据收集—图表绘制—信息解读”主线,将抽象的统计知识转化为具象的探索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思维碰撞中感受统计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一、情境导入:让统计“贴近生活”</p><p class="ql-block"> 课堂开篇,顾老师以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为切入点,抛出问题: 这一贴近生活的情境瞬间激发兴趣,学生们纷纷提出“数一数、记下来”的想法。老师顺势引导:“只记数字不够直观,有没有更清楚的方式?” 自然引出“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进入学习,奠定“统计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认知基础。</p> <p class="ql-block">二、探究实践:让知识“动手生成”</p><p class="ql-block"> 为避免统计教学的“枯燥说教”,课堂设计了两大核心实践环节:</p><p class="ql-block">1. 数据收集与整理: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们先调查本组同学的“图书偏好”,用“正”字法记录数据;随后全班汇总,老师通过电子白板实时呈现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零散数据需整理”的必要性。2. 图表绘制与优化:从“格子纸手绘”到“认识标准条形统计图”,老师分步引导:先让学生尝试用“长短不同的竖线”表示数据,再对比“未标刻度、未写标题”的不规范图表与标准图表,自主发现“标题、横轴(类别)、纵轴(数量)、刻度”的重要性。动手过程中,学生们互相纠错、补充,真正成为知识的“建构者”。</p> <p class="ql-block">三、解读应用:让思维“深度进阶”课堂后半段,老师聚焦“图表解读”能力的培养:通过展示“天气预报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从“最多/最少”“相差多少”“整体趋势”等角度分析信息,如“晴天量最多,比阴天多15天”雨天量居中”;更延伸到“根据数据提建议”,让学生体会“统计能为决策提供依据”,实现从“会看图表”到“会用图表”的思维升级。</p> <p class="ql-block">四、评课研讨:让教学“聚力成长”</p><p class="ql-block"> 课后,数学教研组围绕本节课展开深度研讨。老师们一致认为,本节课亮点在于:将抽象知识具象化,通过生活情境与动手操作降低学习难度;注重“过程性体验”,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完整流程。同时也提出优化建议:可增加“不同类型条形统计图(如横向条形图)”的对比,拓宽学生视野;可设计“家庭消费调查”等课后实践,进一步延伸统计的应用场景。 </p><p class="ql-block"> 此次公开课不仅为学生打开了“统计世界”的大门,更为老师们提供了“生活化数学教学”的交流平台。未来,我校数学组将继续探索“实践型、应用型”课堂,让数学知识真正扎根生活、服务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