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和我的《故乡》</p><p class="ql-block">当语文主题教学竞赛遇到了课改,我毅然决然选择上《故乡》。</p><p class="ql-block">我是一个一直有着故乡情结的人。庐山胜景,“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最后竟作草堂而居之。漂泊异乡多年的我看《故乡》怕是也有点白居易见庐山美景再也移不开脚步之感。</p> <p class="ql-block">鲁迅很难懂,《故乡》很难教,知识点众多、重难点也多、鲁迅的深度是可以有专业团队来研究的,要学生读懂鲁迅不容易,有戏称“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为证,要上好《故乡》也不容易,我不打算把所谓的重要知识点都讲出来了,我的课堂我可以任性地作自己的主,读我所读,想我所想,悟我所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篇文章读来,引导学生得一点自我的深刻的感触或是情感的熏陶,不也是可以的么!我想我可以好好上一上鲁迅的《故乡》!</p><p class="ql-block">想到了唐·宋之问的《渡汉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span></p><p class="ql-block">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p><p class="ql-block">想到了席慕容的《乡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span></p><p class="ql-block">诗人宋之问这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急切盼归家又怕到家)的矛盾心理太沉重,压得人心里沉甸甸,我的故乡情应是席慕容的“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那么鲁迅先生的“故乡情”又接近哪一种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乡》是鲁迅先生以1919年12月从北京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搬家的现实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小说,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王富仁教授说:鲁迅先生的《故乡》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回忆里的“故乡”是色彩缤纷的、五彩斑斓的、多姿多彩的、生机勃勃的、自由快乐的……;现实中的“故乡”是萧索的、悲凉的、阴晦的、毫无生气的……;理想中的“故乡”是美丽的、充满生机的……。</span></p><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可是“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p><p class="ql-block">故乡变了,故乡的人也变了!读过《故乡》的人都会记得一个“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细脚伶仃的圆规”,那便是杨二嫂。二十多年前的杨二嫂年轻漂亮端庄文静,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生活优越……。对比之下,现在的“杨二嫂”哪里还有昔日“豆腐西施”的影子?人物形象变化之大令人乍舌。</p><p class="ql-block">杨二嫂之于“我”是不太熟识的,故失望只有一丝丝,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回故乡的几天最是期待与童年好玩伴闰土的会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少年闰土,十一二岁,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他很怕生,但他一点都不怕迅哥儿,他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比如,海边有如许的贝壳;西瓜有危险的经历,潮汛来的时候,有许多跳鱼儿,它们有青蛙似的两个脚……他会带着迅哥儿捕鸟,他会给迅哥儿讲月下西瓜地里刺猹的事,他还托他的父亲带给迅哥儿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span></p><p class="ql-block">少年闰土不论是对读者还是对“迅哥儿”都是充满诱惑力的经典人物,是童年时期的我们的心目中的“小英雄”。现在阔别二十年后,闰土来了!一声“老爷”喊得“我似乎打了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说的人物塑造讲究典型性,闰土代表了农民的凄苦,杨二嫂则是一种小市民的颓然,那么有知识文化的读书人会怎么样呢?“我”算是一个有觉醒意识的进步知识分子,但更多的都是像吕纬甫那样。</p><p class="ql-block">吕纬甫是小说《在酒楼上》中的核心人物,《在酒楼上》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24年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我”在回乡途中,偶遇旧友也是旧同窗旧同事吕纬甫的故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故事主要围绕“我”与吕纬甫在酒楼上的对话展开,吕纬甫向“我”讲述了自己此次回乡的两件“无聊事”:一是为早夭的小兄弟迁坟,二是给旧时的邻家姑娘阿顺送剪绒花。这两件事都未能如他所愿,迁坟时只发现了一堆朽木,而阿顺也已在贫病中去世。</span></p><p class="ql-block">“我”和吕纬甫曾是一起去城隍庙拔掉神像胡子的新青年;是可以在议会讨论“改革中国"的方法道路而打起来、激情澎湃的青年;是曾经都拥有激情澎湃的理想,如今却因生活无奈而落入沮丧和纺徨中的中年人。不同的是“我”坚持在寂寞和彷徨中前进、反抗,而吕纬甫却选择放弃理想,回归到世俗生活当中,教“子曰诗云”糊口度日,向现实屈服,走向自我毁灭。</p><p class="ql-block">他曾是一个充满革命热情的进步青年,但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消沉,成为了一个意志消沉的文人,他的形象深刻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困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变了,一切都变了,故乡变了,故乡的人也变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到底是什么“隔”开了“我”和“我”的故乡、故人?</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结束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得中国的广大人民喘不过气来,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文章里“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span></p><p class="ql-block">所以“隔”的是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社会状态和文明状态对人的异化等,也是“我”作为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内心的孤独。但文中的“我”还心存希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span></p><p class="ql-block">“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路在哪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乡》上完了,可我的课堂还在继续。你或许会说是糟糕的环境改变了杨二嫂、闰土、吕伟甫,可是变好还是妥协最终该由我们自身决定,内因决定外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不是在逆境中获得成长了么?《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若瑟夫不也没有受父母的影响变得金钱至上么?那么我们遭遇人生的滑铁卢时请也不要抱怨氛围不好、环境很差,我们要做一个内心强大、不忘初心的追梦人。</span></p><p class="ql-block">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先生写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回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你对得起他们么?”</p><p class="ql-block">“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p><p class="ql-block">他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写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他称他们为“中国的脊梁”,回顾19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是那个醒着的、起来了的人,他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的脊梁”,我们该一起向鲁迅先生致敬:</p><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以他犀利的笔触和冷峻的目光,关注着中国社会,他希望人们在冷冷的隔膜中走出一条新路。对敌人,他“横眉冷对千夫指”;对百姓,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的脊梁”!</p><p class="ql-block">我希望吾辈要刻苦、努力,将来也能成为中华民族的真真正正的“脊梁”!</p><p class="ql-block">语毕,同学们自发爆起了雷鸣般掌声,眼神里似乎亮起了两团火光。</p><p class="ql-block">作为奋战一线多年的老师,我们多么喜欢孩子们都能眼里有光。我想假若孩子们身上多一点民族使命感,多一点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何愁学习无动力?</p><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用“铁屋子里的呐喊”试图喊醒昏昏欲睡的国民,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那我的《故乡》期许能激起同学们的点点国民担当吧,你我携手,砥砺前行,一起努力,为祖国更美好的未来而奋斗!✌️</p>